章五十六 国宴恐惧症(1/2)
我叫古奇,万万没想到,我会得一种叫做‘国宴恐惧症’的病症。
尤记得秦王殿下初至秦川之时,首开国宴,便主动为秦川大旱捐粮十万。
有秦王殿下以身作则在先,众位秦川世族,无一例外,纷纷捏着鼻子大捐特捐。
当时抱的态度就是,秦王殿下初至秦川,花钱买买平安罢了,犯不着为这点事惹了这位一国之君。
于是首次国宴,就这么花钱消灾般安稳度过。
当时众位秦川世族之族长家主们,还都在心中想着,这新官上任三把火,没想到捐点粮草就这般平安度过了。
不过也是,毕竟这秦王殿下也才不过十二岁的少年藩王而已,就算再怎么烧,还能把整个秦川郡都给点了不成?
再加上首次国宴之后,秦王殿下莫名其妙,一声招呼也不打的,径直便去巡视什么边关去了……
这一走就更是足足三月之久,自是令所有秦川世族,在心中都大感轻松一般长松口气。
看来这日子,有没有这位秦国之主的存在都不会有多大变化了啊……
然后在秦王殿下回返汉阳之后,第二次以庆祝赈灾济民大功告成为名之国宴,便正式召开了。
此次国宴之中,虽美酒佳肴,玉盘珍馐尽皆齐全,然而秦川众族,却宁肯希望像第一次国宴一样,那般粗食淡饭,简陋异常。
只因这第一次国宴只是要钱,但这第二次国宴却真真是要命啊!!
一道‘摊丁入亩,地丁合一’之税改之策一出,无异于是去了整个秦川世族半条命啊!
尤其秦王殿下更是埋伏甲士,当场将五位族长以强硬手段斩首示众!
这令这次国宴,无疑成为了众位秦川世族心中久久难以抹去的阴霾……
于是在秦王殿下的铁血手段之下,一众秦川世族们战战兢兢的参加了第三次秦国国宴。
但出乎意料的是,第三次国宴竟波澜不惊,不仅未发生任何流血事件,反而令秦川众族大感惊喜!
只因秦王殿下不仅赏赐众世族西域奇物不说,更是当众点了两位世族子弟为茂才,直接举荐朝廷,甚至于当场委以重任!
如此所为,自是令一众秦川世族们简直大喜过望!
只因秦王殿下如此作为,显然已经是三把火终于烧完了啊!
那些不听话的世族都已经沦为昨日往昔,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而至于现今所剩的这些世族,总算是熬过了新官上任这三把火啊!
即便已经被烧了个七七八八,但最起码还可以勉力维持下去,总比身死族灭的下场好太多了。
于是在第三次国宴之后,还残存的秦川世族们,也终于是放下了心,再也不用担心秦王殿下突发奇想,又整出什么幺蛾子来了。
如此一来,平静的边郡生活总算是要恢复往常了啊。
直至,第四次秦国国宴的到来……
而正是这次国宴,却令一众六七十岁的族长家主们,才忽而意识到自己还是太年轻了……
当秦王殿下公布日后秦国,选拔官吏将由科举制代替察举制,不以出身而囿,只以才学而论之后。
整个大殿之中,尽皆无言,鸦雀无声……
众位族长家主们正欲开口,但又忽而想起秦王殿下儒雅随和,和蔼可亲的行事作风……
于是纷纷明智住口,当场用稀稀拉拉,却又显得异常热闹的掌声以作回应。
于是在一派祥和,主宾尽欢的欢快氛围之下,秦国科举制正式公布,且在国中开始推行!
但是当科举制正式落地实施之后,赵政却才忽而发现,威胁强迫……哦不,是用心感化这些秦川世族们同意科举制,只不过是一切的开始而已。
真正想要将科举制切实落地于秦国国中,却还有太多太多的问题随之涌现了……
……
首要问题,就是具体落实科举制时,可供学子们进行学习、考试的场所,也就是秦国官方的学府或是学宫必须解决。
这个问题倒也还算简单,在教化民众,选拔官吏这等国中大事面前,太守耀飞显得极为深明大义。
不过在秦王殿下召见约谈,亲切慰问之后,就主动将郡府所在地又一次腾了出来。
带着一众秦川官吏,搬到了不远处更小一些的官邸之中。
这已经是继秦王殿下上任,为秦王行宫腾挪地方之后,郡府所在地的第三次大规模搬迁了……
虽然这很无奈,但也没有办法。
谁让汉阳城虽为一郡之府,一国之都,但就是这么贫穷而又破烂呢?
以至于急迫之间,却连处差不多大小的府邸都找不出来?
而在解决了学府的场所问题之后,赵政又面临着紧随而来的第二个问题。
学府中的老师从何而来啊?
须知在赵政的计划之中,这处学府不仅承担着为秦国选拔人才的重任,更为重要的是为秦国培养人才啊!
既然要培养人才,那就必须得有老师去教授学子才行啊!
可目下之间,却又上哪去寻那么多德才兼备的老师来呢?
但若是没有老师先生,又如何去培养更多的人才为我所用呢?
面对这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赵政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苦思无果之后,赵政选择先暂且跳过这个环节,等日后想出办法之后再说吧。
毕竟目下当务之急,是急需招揽一批人才,至于培养人才这种长久之计,便也在日后再徐徐图之吧。
于是赵政非常明智的,直接在郡中大肆宣讲,公示秦国新政,鼓励寒门子弟乃至于平民黔首们,参与秦国公开的人才选拔!
为了确保这次公开选拔报名的公平公正,防止有人在其中乱做手脚,赵政特意绕过了太守耀飞,选择委任老实憨厚的书记官郝真,作为主考官全权处置此事。
虽然郝真也属于秦川世族出身,很难说不会偏袒于其他世族子弟,但目下在手头无人可用之时,却也只能是矮矬子里面拔将军,先让郝真这个忠厚朴实的老实人先上了。
毕竟从郝真目前的表现来看,尤其是他平日里记录自己的文字来看,却还真是一个诚实可靠,值得信赖的老实人啊!
但这一次,这位秦川世族公认的老实人,却似乎令信任他的秦王殿下有些失望了……
……
“郝真!你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竟也敢蒙蔽本王么?!”
只听‘啪’的声,记载有这次被选入学府的名录竹简,顿时便被秦王赵政一怒之下,扔在了郝真面前!
“我王!冤枉啊我王!”
郝真闻言顿时大惊般跪倒在地,如同栽葱一般连连叩首不止,口中慌措间急忙惊呼而道!
“臣既得我王如此信任,惶恐却还来之不及,如何敢蒙蔽我王啊?!”
“那这选才名录之上!何以十之八九尽是世家大族子弟?!”
赵政怒不可遏,直指散落在地的选才名录,当场愤而诘问!
他当时为了防止世家大族借助家族势力影响此次公开选拔,特意向郝真叮嘱清楚,每一位选中在录的人才都必须标注清楚家世出身,好让自己在最终审核之时能够一目了然。
于是这份长长的选才名录(初审稿),只需打眼一扫,就能够最为直观的看出世家子弟有多少人,寒门子弟又有多少人。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试问赵政兴致勃勃的一眼扫去,却发现目之所及,一排一排,十之八九都是世族子弟之选才名录,如何能不当即变色,勃然大怒呢?
“非是如此啊我王!臣知我王此次科举,意在公平公正,为国选才!是故在考核之时,凡寒门子弟,从未敢有丝毫轻视,甚至于多有优待啊我王!”
郝真慌忙解释,急切之间,甚至于差点哭了出来!
“那……却又如何会有这等可笑名录?!”
赵政闻言不由一滞,心知郝真此言应当不假,但为何最终得出的选才名录,却还是以名门子弟占据绝大多数呢?
“回禀我王!能有如此结论,非因臣偏袒世族子弟!实因寒门子弟大多受家境所限,所学甚少!除非极少数天赋异禀之人,比起从小培育的世族子弟来说,确是大有不如啊我王!”
郝真一见殿下还给自己解释的机会,连忙便急切而道。
“臣知我王此次科举,只以才学而论,而不受限于家世出身!但深究其里,还是应以才学为主啊!故而臣绝不能为了照顾寒门子弟,反而为我王选拔出一批无用之才啊!”
如此一番情真意切,发自肺腑之语,却是听的赵政当即愣在原地,久久难以言语。
是啊,此次科举是唯才是举,只论个人才学如何!
若是因出身寒门而特殊照顾,如此之举,却又和因世族出身而特别优待,又有何不同之别呢?
况且经此一言,赵政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为什么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明知道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官吏,长此以往,会导致世族不断做大,世家力量越来越庞大甚至于难以掣肘。
可为什么还是一代一代,一朝一朝,尽皆依赖于世族名门呢?
或许除去体制原因之外,还是因寒门子弟之中,并无多少人可堪使用啊!
须知在古代封建社会,可不同于现代的九年义务教育,几乎每个人不论出身,都能够得到近乎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