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二章 谈判陷入僵局(1/2)

第二百七十二章 谈判陷入僵局 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孕育出私有经济,化生出阶级。

在转轨过程中,“公平”

是暂时不能不被置于第二位的价值。

要刺激起经济增长的效率,建构起经济发展的动力,对“公平”

的关注,暂时就只能止于底线之上。

什么是底线,不造反、不做出打砸抢的事、不扰乱社会秩序、不违反法律,这就是底线!

这实际上又回到马克思以前的公平观!

传统观念认为,结果平均的“公平”

,只是一种空想。

现实可行的,是阶级社会中人人有机会改变命运的“机会平等”



马克思蔑视这种公平,认为资本主义的“机会平等”

中蕴藏著大量不平等的罪恶。

老马是对的,真正的“公平”

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从来不曾有过。

老马的“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设想通过消灭“私有制”

来消灭阶级,实现结果平均的理想。

但一方面私有制的消灭抹杀了社会分工,使社会发展丧失了最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公有制国家的强势集团在私有财产之外据有了大量特权,制造了新的不平等。

事实上,只要资源稀缺性存在,实际占有上的不平等就不会消失。

反复试错的结果是,人们不得不接受“机会平等”

的有限公平,承认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合理性,容忍一定程度的不平均结果。

中国正处在向私有制经济和阶级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其间的不平等,必然比已成型的阶级社会更甚。

也正是因为如此,朱代东很理解今年国务院主导的宏观调控中,不放弃低效的国有经济。

中国的事情很复杂,不能完全按经济规律办。

给陷入困境的大型国企输血,既是一种政治上、意识形态上的必要妥协,更是一种顾虑到大多数人即时利益的策略让步。

如果国家金融力量转而支持私有企业,那么本来就已经陷入困境的国企,在遽然断奶下,必然会訇然倒下。

那不但在政治上不好交代,成千万上亿的失业工人更无法安置。

正在扩张中的私企难道能容纳下这么多工人?

中国的失业问题,根子在人口过多,劳动力过剩,只有低效率的国企才能容纳这么多“多余”

的人。

这是一种变相的社会保障机制;这也是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完善以前,低效率的国企有必要尽力维持的理由。

转型期也是敏感期,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成燎原之势。

国企倒闭,大量工人突然失业,而私营企业聚集和增殖的财富短期内又不可能转化为社会福利,怎么办?

改革不能不瞻前顾后,匍伏而行。

如果让朱代东代替黄子良选择,他会接受一部分工人代表的意见,但对于其中的一些要求,却要坚决制止。

比如“要求和目前的没有下岗的职工享受同样的待遇。”

这不是开玩笑么?

改革就是要打破大锅饭,你下岗了还要享受在职工人的同等待遇,那别人的积极性又怎么提得上来?

真要是这样的话,那人人都喜欢下岗。

对于前面的三条要求,可以有选择性的接受一到二条,全部答应不可能。

至于惩治腐败,可以忽略不提。

朱代东人虽然在大会议室里,但对旁边不远小会议室中,黄子良跟工人代表的谈话,可是听得一清二楚。

可他也仅仅只能听听而已,包括田宇豪在内,到了这里,都只有乖乖听指示的份,绝对不能胡乱发表意见。

你知道你说的话是否正确?

到时如果出了什么事,你能担得起这个责任?

往小里说,会影响政治前途,往大里说,会有牢狱之灾。

朱代东看到时友军端坐在前面,只有两排座位的距离,本想过去跟他说说自己的意见,但还是坐在了座位上。

当着县里这么多领导的面,自己去找时友军汇报,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何况,这样的事,就算找了时友军,也未必有得。

得想点别的办法才行,跟政府作对,谁会有好下场?

最终吃亏的还是外面那些工人兄弟。

沙常市下辖三县两市,每个县市在会议室里占据着一块区域,雨花县来的最早,就占了位置最好的一块地方,靠近窗户,同时跟市领导也最接近。

“田***,王县长,我有个不成熟的建议,不知道是否可行?”

雨花县的常委,倾巢而出,全部到齐。

朱代东的发言,可以说跟在常委会上一样,但是因为位置关系,他们的说话声音不能太大。

“代东,有建议就提嘛,如果可行,马上向县里汇报。”

王力军笑着说。

田宇豪的嘴角抽搐了一下,下意识的要去抓身为的水杯,可拿到手的却是一瓶矿泉水,这里可不是县委的办公室。

朱代东好像没有发现田宇豪的异常一样,缓缓的说:“刚才我进来的时候,看到外面集会的工人,除了少部分是退休工人和儿童外,绝大部分是三十至五十年的青壮年。

他们大多来自三四六七九厂和市机电厂,这可都是军工企业。”

“可这跟我们雨花县有什么关系?”

彭明问。

“彭***,我们雨花县最近最大的事是什么?”

朱代东笑吟吟的问。

“这还用问,当然是摩托车厂。”

彭明哂道,“你是想让这些工人去雨花县?

我们县里的下岗工人都没办法安置,你可倒好。”

突然觉得这话好像不妥,完全没有大局观啊,彭明连忙住了口。

“代东县长,你们雨花县的摩托车厂能吸纳多少工人?”

坐在前面的时友军听到雨花县在讨论,也转过了身子,问。

朱代东不说话,望着田宇豪,这个时候可是领导表现的时候,身为下属,抢领导的风头,是大忌中的大忌。

“报告时市长,预计如果这个摩托车厂能落户在我县的话,大致需要三千名左右的熟练工人,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技师和工程师。”

田宇豪沉吟了一会,才说道。

他这其实还是留了余地的,实际上,如果李广生真的与雨花县签订合同,摩托车厂需要的工人,绝对不会少于三千五百人。

“三千人?”

时友军听得眼前一亮,不要说三千人,哪怕就是能解决三百人,也能为市里解决大问题啊。

“但这些人都要求是熟练工人。”

田宇豪有种羊遇到狼的感觉,连忙又补充了一句。

“他们连枪炮都能生产,何况是摩托车?

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本来就是民品车间出来的,不但有熟练工人,而且还有技术人员。”

时友军笑眯眯的说,雨花县的这个项目以前向市里汇报过,只是时友军并没有关注,谁能想到,这么快,就要进入正式签约的阶段了?

“时市长,熟练工人当然好,技术人员我们更欢迎,毕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嘛。

但我县也有实际困难,原化肥厂、机械厂、农机厂也有一部分下岗工人没有安置呢。”

王力军插口说。

“你们县里有多少人?

给你们留五百个指标足够了!”

时友军说,他心中的阴霾一下子被驱散,不管黄市长跟那些工人代表谈的如何,有了这个杀手锏,谁都得乖乖听令行事。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