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697章 龟蛇之象(1/2)

“走,上山看看吧。

《”

这个时候,古月居士招呼起来,驾轻就熟的引路。

其他人就跟在后面,走了片刻之后,熊贸忍不住问道:“居士,山上的宫殿道观不少,我们这是要去哪?”

武当山周回八百里,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胜景,出名的道宫建筑更是不少。

不乘索道,只是走马观花的转一圈下来,估计也要大半天。

大家可是来这里游玩的,可不是为了受罪,肯定要计算好行程。

“跟上来就是了。”

古月居士笑道:“多爬山有好处,能减肥。”

熊贸拍了拍突出来的肚皮,顿时不说话了,不过还是有几分唉声叹气。

张瑶韵抿唇轻笑了下,好心说道:“熊老板,前面有索道,我们坐上去就行了,不需要走路。”

“早说哇。”

熊贸精神一振,笑逐颜开。

“那里……”

在张瑶韵的指引下,众人也顺利上了索道,在空中缓缓向上挪动。

居高临下,一些景致自然看得十分清楚,只见四周群山环抱,树木长青,一泓涧水,碧波清澄。

红墙绿瓦的宫墙,金碧辉煌的宫殿,绿树掩映的庙宇,完全是一处洞天福地。

“绝妙啊。”

熊贸打量片刻,忍不住叹声道:“久闻武当有龟蛇之象,现在看起来的确是有几分形似。”

“龟蛇之象,其实也有几分附会的意味。”

古月居士笑道:“武当并不仅是指一座山而已。

而是许多山峰的统称。

不同的山势,在不同的角度打量,自然有不同的结论。”

“毕竟山峰多了。

总能找到一些与龟蛇相似的景观,大家也乐得把景观发掘出来,加以放大的宣扬,津津乐道。

后来山上的道士,干脆把道宫建筑往这方面演化,自然而然就有了龟蛇之象。”

古月居士侃侃而谈:“比如说武当山的主峰,恰似一个昂头前行的神龟。

而那些依山建造的宫殿楼宇,又恰似一条游动的金蛇。

这是人为塑造出来的,你就当成是一种宣传的手段。

随便听听就行了,也不必过于较真。”

“我没较真。”

熊贸摆手道:“就是想知道,武当山真正的风水形势究竟是什么?

想必经过历代高人的研究,也十分通透了吧。”

“古籍记载。

武当山自乾兑发源。

历关、陇、金、房之地,盘亘万里而至此。”

古月居士笑道:“另外又有太和居荆与梁、豫之交,下蟠地轴,上贯天枢。

左夹岷山,长江南绕;右分嶓冢,汉水北回。

其层峰叠壑,标奇孕秀,作镇西南。

礼诚尊矣的说法。”

“也就是说,如果按坐西朝东的方位。

武当道教建筑的选址大风水的格局是,祖山为昆仑山,少祖山是昆仑山的支脉大巴山脉,案山是大别山脉,左面的青龙山是高大巍峨的秦岭山脉,右面的白虎山是重峦叠嶂大巴山脉。”

古月居士列数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全部齐了。

另外向北眺望,是碧波滚滚的千里汉江;向南眺望,是浩浩荡荡的万里长江。

武当居于其中,要山得山,要水得水,这就是武当的风水大形势。”

“果然是大形势。”

熊贸却不怎么满意,摇头道:“居士,不是我说呀,类似这样的风水大形势,除非是要修筑城池,不然基本上派不上什么用场。”

“本来就是要修筑城池呀。”

方元笑道:“熊老板你忘记了,刚才居士不是说了么,当年永乐皇帝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就是把这里当成宫城来修的。”

“没错。”

古月居士深以为然:“明代武当山的九宫八观,那简直就是天上宫阙,十分的金碧辉煌,富丽堂皇,恐怕连当时的省城也远远不如。”

“也可以想象……”

熊贸点了点头,又叹道:“但是再美好的建筑,也敌不过时间岁月的侵蚀,才几百年过去而已,这里就没有了往日的照耀九霄,辉朗八表……”

感叹声中,索道就停了下来。

几人离开了索道,然后就看到了一波一波川流不息的信徒,有人正往上爬,也有人正朝底下走。

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十分热闹。

“法会还没有正式开始,就已经这样喧扰,那明天还得了。”

熊贸啧声道:“武当山香火之鼎盛,从这里也可见一斑。”

“特殊时节,也可以体谅。”

古月居士一笑,随即招手道:“走吧,我们不凑这个热闹,避开他们,绕路而行。”

古月居士常来武当山,对于这里的环境太熟悉了,似乎连张瑶韵也没有他熟悉。

在他的带领下,众人脱离了大部分游客,在侧边沿着一条羊肠小道深入其间。

山间小道十分曲折,忽上忽下,拐弯抹角,也算是有几分崎岖不平。

走了约莫十几二十分钟,才算是抵达了目的地。

那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小庙,就坐落在悬挂边上。

青砖石瓦结构,灰暗的色调,历尽沧桑,朴实无华,十分普通寻常。

这里没有华丽的建筑,也没有鎏金的神像,更没有鼎盛的香火,只有一尊泥塑的太上老君像,以及小小的供台,一个小香炉,两盏青油灯,外加几个草编蒲团。

除此以外,就是一个眉须银白,一脸慈和之色的老人在庙中盘坐修行了。

霎时,张瑶韵脚步蹁跹,扑飞似的奔了过去:“爷爷,我们来看你了。”

“瑶瑶!”

老人睁开眼睛,脸上就浮现开怀的笑容。

不必多说,他就是古月居士多年的老朋友,张平常的父亲,张瑶韵的爷爷,在这里避世修行的大高手(厨师),张恩泽老人了。

看到孙女来看望自己,张恩泽十分高兴,随即又看到跟在孙女后面的古月居士,顿时又惊又喜,急忙站了起来,迎了上去:“老古,你总算来了。”

“我昨天下午才到,今早就来了,不算晚吧。”

古月居士笑道:“谁叫你不好好待在家里,非要跑来这偏远山区隐居。

晚上这里封山关门,我可进不来。”

“居士说得对。”

张瑶韵也趁机劝说道:“爷爷,你还是回家住吧。

这里又破又烂,条件又不好,你常住在这里,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们不孝呢。”

“那些闲言碎语,理他们做什么。”

张恩泽不以为意道:“这里好不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的快活,他们不懂。

话又说回来,他们不懂就算了,老古你肯定明白,你也是在山里隐居修行的,为什么总是劝我回去?”

“你能和我比吗?”

古月居士啼笑皆非:“我自小在山中修行,至今已经有一甲子的岁时了,你才几年?

凡事要讲究一个循序渐进,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所以我才慢慢来呀,在这里住几天,又回家休养两天,一步一步的适应,最后肯定会习惯了。”

张恩泽得意道:“比如这次,我在这里住了十天了,都没见有什么问题。”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