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129 罗衣舞春风-7(1/2)
“邓大人,这,这个,唱名公决......
,结果如何?”
一位学政期期艾艾地问道,众人的目光都聚在邓素身上,邓素目光微动,看了一眼陈东,正待开口,侯方雄脸色一沉,抢先道:“慢着,这弹劾丞相,须得学政总数一半以上赞同才算成功,这是既定的规矩吧?”
现在赞同弹劾的学政人数超过了反对者,但只多两人而已。
如果要将立场中庸的学政算上的话,便没有超过在场学政总数的一半。
侯方雄看到了希望,他担心邓素一开口,局势便难以挽回,所以不顾嫌疑,抢在了邓素前面。
“胡说八道!”
另一位学政当即吼道,“侯方雄,你这是什么意思?”
“输了便输了,难道要耍赖不成,比市井小人还不如。”
“大礼法可没说将立场中庸的也算在内啊?”
“哼,堂堂丞相,可以耍赖么?
也好意思安稳地坐下去么?”
“从前是怎么算的?
现在又是怎么算的?”
“既然如此,罢罢罢,我等散了去吧,大礼议不来也罢。”
赞同弹劾的学政当即炸了锅一样。
这一次算是撕破了脸,如果陈东不去位的话,自己将来必定日子难过。
这些人当即发作起来,支持陈东的学政也不相让,两边当即在议事大殿中吵嚷起来。
而从前唱名议事时,礼部为了通过某些议案,在解说“人数超过一半”
时,未将立场中庸的学政算入总数,在场这些学政都是亲身经历过的,因此,上方唇枪舌剑当中,赞同弹劾的学政便得势不让人,而与侯方雄等人则显得不那么理直气壮。
“丞相大人,”
邓素有些为难地,走到陈东跟前,低声问道:“你看这......”
陈东脸色铁青,一言不发。
学政唱名公决的规矩,他清清楚楚,亦不屑于狡辩。
而此时,侯方雄等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邓素却不管不顾,直接来问陈东,陈东睁开眼,深深看了他一眼,仿佛要第一次看清楚这个人,然后微微闭上双目。
邓素点了点头,转身回到自己座位敲响了醒木,连敲了数次。
议事殿中安静了下来,陆云孙、侯方雄等二百多位学政,列席议事各部尚书,满场的目光都落在了邓素身上。
邓素环视殿中诸位学政,先对侯方雄拱了拱手,沉声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大礼法为我朝之根基,一是一,二是二,若因人因事而变化,则是动摇国本之举。”
侯方雄脸色微黯,看了看陈东,叹了口气,不再说话。
邓素接过书吏递过来的记录,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陈东也睁开了眼睛,看着缓缓宣布道:“楚州学政陆云孙等五十一位学政联名弹劾,二百四十三位学政经唱名公议,一百零九人赞同弹劾,一百零七人反对,二十七人立场中庸。
此次弹劾议决,......”
他带着歉意看了一眼陈东,沉声道,“通过了。”
陆云孙强作镇定,微微颤动的苍白胡须却出卖了他的心情。
“大事成了!”
其他支持弹劾的学政却没有这份风度。
有人按捺不住喜悦,一边击掌相庆,一边大笑大叫道:“好啊!”
“大快人心!”
“太好啦!”
理社这一方的学政脸色都颇为不满,却垂头丧气,说不出什么话来。
和侯方雄等人愤愤不平相比,许子壮、石庭坚等人的脸色更加复杂。
他们虽然不满陈东,但真没想过这一下就能扳倒他,使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有些人还一脸不可置信,有些人瞠目结舌地看着这一幕,少数人则畏惧地看着陈东和几位尚书大人。
这几年来,陈东的积威素著,众人都有些怕他。
和改朝换代动辄流血漂杵相比,这一场弹劾显得有些轻忽,丞相会老实接受失败吗?
亦或者,这只是一场激烈党争的开端?
越来越多人心中浮起的一层阴霾。
仿佛看出了众人的疑虑,邓素问道:“丞相大人,这结果,可有疑义?”
在众人畏惧,怀疑的目光,都落在陈东身上。
陈东抬起头,他看着邓素,忽然笑了,轻声道:“丞相者,天下人之仆役也。
所谓当仁不让,以公议推举而进位。
所谓急流勇退,以公议之弹劾而退身。
两件大事,第一回都落于我身,陈某幸何如之。
很好,很好,很好。”
他连说了三个“很好”
,点头道,“既然唱名议决合乎大礼法,我没有疑义。”
许多人心中一块大石落了地,看向陈东的目光和刚才有许多不同。
怀疑变成了敬意。
此时此刻,哪怕是最嫉恨陈东的人,也不再怀疑他yu行篡逆之事。
陆云孙的目光中也多了些惋惜之意。
陈东靠着椅背,微闭双目,不再说话。
虽然弹劾已毕,但他还不便立刻退场,此时便似闭目养神一般。
有人往日觉得陈东左右不是,此刻见他仿佛一个局外人般坐在那儿,心里却忐忑起来,甚至浮想起曾经唾弃过的那句荒唐话:“大宋不可一日无陈相”
。
众学政各怀心事,议事大殿中一时安静了下来。
“各位,”
漳州学政崔钊忽然咳嗽了一声,出言道,“弹劾之事虽然过去了,然而,朝廷需要总揽全局之人,崔某以为,当速推举新丞相。”
他眼看着礼部尚书,邓素却似面沉似水,没有接他的话,其他几位学政却大声赞道:“是极,是极!”
“丞相之位一日不可虚悬,否则国家易生变故。”
侯方雄等人顾忌陈东在场,没有提出新的人选,而其他学政则不客气,一下子提出了好七八位人选,也有人提议赵行德,但却被赵行德身受两国爵禄,且在南疆不易赶回来而否定了。
众学政议论纷纷之后,提议者集中在陆云孙、吴子龙、邓素、曹良史这四人身上。
............
六月天,汴梁的地牢还是yin得渗人。
辽军撤军前全城放火,大火一连烧了十几天,城内的房舍几乎全部烧毁了。
然而,大部分牢房都保存完好。
而宋军收复汴梁之后,牢房也是最先修缮的衙门之一。
在辽军南侵之前,天牢总是人满为患,以至于夏季之前都要提审,免得犯人积压在天牢里。
饶是如此,每年夏天还是有热死的犯人。
而辽军退走以后,汴梁百姓十不存一,牢房也宽裕了,所以,北面陆续放归的被俘大臣,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一间牢房。
秦桧面前摆着一个陶碟,一个木碗。
陶碟里盛着盐水煮蚕豆,隐现几颗油渣,木碗里发了霉的炊饼吃着一天中唯一的一顿晚饭。。
牢房四壁萧然,除了稻草一无所有,石墙斑驳陆离,弥漫着一股说不出来的恶臭,不过,久在其中,渐渐也就闻不见臭味,丝毫不影响人的食yu了。
秦桧就坐在稻草堆上,他还是细嚼慢咽,吃得十分仔细。
“这是?.....”
他忽然,左右看了看,迟疑问道,“酒?”
“小人特意孝敬大人的。”
徐班头眼神闪烁,从身后取出了一酒壶,一个杯子,“牢里规矩严,也不是小人说了算,这些天来,秦大人若受了委屈,千万恕罪则个。”
他小心翼翼地斟满一杯酒,推到秦桧的面前,又从怀里取出一个油浸浸的纸包,翻开竟是一整只烧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