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123 促酒喜得月-4(1/2)
天色漆黑,夜深人未静。
鄂州街市反而愈加热闹,正街两边茶楼酒肆前门后院都张灯结彩,,街边的摊子也悬挂起一盏盏灯笼招徕生意。
官人们白天多奔波在外,晚上才有闲,灯光烛影下的朱雀街比白天还要热闹数分。
带着家眷夜游的人站在店铺和摊子边上挑选珍珠、香药之类贵重物事。
晚归的人可以坐下来,一边吃着热乎乎的茶汤,一边看满街熙熙攘攘的热闹。
朱雀街口是鄂州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早晨晚上各部衙门书吏都在街边吃点心喝汤茶,茶摊舆论一直向着朝廷。
而与此相隔数条街的鄂州州学附近,则是书生清议集中之地。
不过,无论在哪里,总是街市嘈杂声压过了一切,来自游人、船工、商贾、将人、和尚、尼姑、道士、江湖郎中、算命先生的声音,汇成一股巨大的声浪。
人若是仔细去听,你会听到各种官面或小道消息,天南海北的见闻,小报话本故事,富贵闲人磕着瓜子聊着风花雪月,市井百姓则神采飞扬地为柴米油盐争吵,苦命的人在唉声叹气。
街市上各式各样声音让人头昏脑胀,再汇成一股巨大的声潮,萦绕在鄂州城的天空上。
曾有御史上奏,说鄂州的夜市热闹得过分了,人们昼夜不分,吸食夜气,此乃末世之衰。
丞相陈东只批回道:“无稽之谈!”
“真是无稽之谈!”
一个吃茶的青衫书吏大声骂道,“御史的脑子是被驴踢了。”
旁人纷纷侧目,见几个穿公服的书吏,又将头扭转过去。
近些年来,清议大兴,鄂州百姓日益见多识广,在他们看来,读书人不故作惊世骇俗之语,反而不正常了。
这个“读书人”
的概念,既包括朝中的官吏,也包括廪生和士子。
鄂州有个古怪的观念,朱雀大街是朝廷的地盘,这是武昌侯用大炮确认过的事实。
这个观念貌似尊重,实质上却有点大逆不道。
“正是无稽之谈。”
范昌衡小心地附和道。
范昌衡起于微末,对现在的地位十分珍视。
他这貌似谨言慎行的态度,其实反而不如李洪光、秦九生这样久在公门的人世故老练,因为他们才真正知道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看似大声嚷嚷,实则自有分寸。
除了李洪光之外,范昌衡和秦九生还没有入品。
两个人在鄂州城里就什么都不算。
不平常只要不指着上司的鼻子骂,或者犯上作乱,他们哪怕是扯破了嗓子骂天,也是没人理会的小人物。
自从廪生作乱以后,刑部迫于压力,不得不对在押候审的犯人加快审理,外面看着是一堆一堆人头滚滚落地,刑部里面则是一摞一摞的公文卷宗要办结。
刑部尚书温循直也是不随意糊弄的,严命各司要把每一个案子都办成铁案,卷宗坚决不能让别人指摘刑部草菅人命。
这样一来就苦了地下办事的各房官吏,在部衙里累得跟狗似的,外面还担着骂名。
杀人杀得太多,连刽子手的心神都出了问题,为防厉鬼索命,隔三差五上佛寺道观解怨消灾。
后来朝廷让工部制造了一座砍头机,不需要刽子手挥刀那一下,一次最多可以砍五个脑袋,这才得以按期处决大部分天牢里的死囚。
几个月下来,刑部官吏积累的戾气仍然难以消解。
“照我说,”
秦九生大声道:“御史再这么嚷嚷,不如请武昌侯回来,一炮轰死他们得了。”
他俯在桌面上,对二人道,“我听有人在说,宋侍郎还是武昌侯的师兄,啧啧,大人可知道这回事?”
李洪光看着他故作神秘的样子,鼻息喷在桌子上陈列的几十小碟炒米、炒豆子上,不禁皱了皱眉头,沉声道:“宋侍郎是晁翰林的弟子,与赵保义师出同门,本来就不是什么隐秘。”
范昌衡和秦九生吃惊道:“我怎么不知道?”
李洪光鄙夷地看了二人一眼,伸手拣起一枚炒黄豆丢进嘴里,咬得咯崩咯崩的脆响。
“我等没福气在太学出身,”
秦九生恰到好处拍马屁道,“哪有李大人见识广博啊。”
李洪光微微一笑,竟没有谦虚,又拣起一个黄豆丢进嘴里,喝了口茶,半闭着眼睛“滋”
了一声响,仿佛那是琼浆玉液。
他平常平易近人,和下僚狱吏没什么生分,但在这一刻,范昌衡自然而然地意识到彼此间的不同之处,并油然而生出别样的羡慕嫉妒恨来。
“若不是生计所迫,我也想走正途来着。”
范昌衡闷闷地想着。
夜更深了,秦九生二人不理范昌衡为何沉默,自顾着大声谈笑着。
街市上依旧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每人去特别关注街边茶摊上三个穿公衣的官人。
若是从前,见了穿官衣的,大家都得小心翼翼的应付。
世道不同了,若不是和刑部有直接的干系,还真不用太顾忌他们。
对于那些读书识字,择清流法自律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相隔着三条街,便是鄂州州学的院墙,墙上开了个小门,每晚深夜都不关闭。
务本巷是州学廪生平常聚会吃茶的地方。
在鄂州城内,务本巷也是鼎鼎有名之处。
这里除了州学士子,还有许多商贩、苦力、仆从、轿夫、说书艺人、陪酒的姑娘等等三教九流的人物。
天气渐暖,再过两个月才是难熬的热季,但陪酒的歌伎罗衫已是轻薄见肉,更惹得风流士子们在此流连难去。
虽然士子和姑娘的身份地位悬殊,可毕竟是血气方刚,往往书生意气,指点江山,粪土公侯。
有时竟会面红耳赤的争论起来。
“赵保义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君子国》洋洋十数万言,更......”
“哼!
赵某人不过是一个私德有亏的屠夫罢了。
己身不正!
齐家不能!
如何治国平天下?”
“对,他做宰相,是欺我大宋无人?”
“那是关西从中作梗!
你借题发挥,难道是夏国的细作?”
“呸,你才是细作,而且下作!”
双方的争论很快演变成争吵,夹杂和大量引经据典和罪名,将邻桌的几十个廪生都牵涉进去。
距离这里三张桌子开外,费玮皱着眉头道:“越来越没规矩,真是有辱斯文。”
旁边的儒生彭博叹了口气道:“原以为州学是做学问的地方,没想到嘈杂成了这样。”
他看了看远处面红耳赤的同窗们,沉声道,“我打算去常州,投考东林书院。”
“彭兄?”
费玮吃惊地看着他。
朝廷久不开科,不管怎么说,州学是条入仕的捷径。
“鄂州是非之地,”
彭博摇头叹道,“纵是终南捷径,我也无意攀登。”
他看着费玮,笑道,“无yu则刚,名缰利锁不能羁縻我也。”
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显得格外潇洒。
其实像他们这样的少年人,最是热衷,这个决定对彭博也并不容易。
年轻人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的,彭博的决定让费玮颇受触动,他将酒杯端至唇边,望着不远处务本巷里的繁华喧嚣,久久没有饮下这一杯烫暖的黄酒。
灯火阑珊处,灯笼的光刚刚照在一方矮桌上,李笃接过对方递上来的书卷,轻轻翻开,眉头不禁皱了起来,他一目十行地看过去,眼神越狐疑,低声道:“我说最近怎么突然流传这个本子,这么干未免有些太下作了。”
他顺手一关,书卷绯页上赫然是“秦香莲传奇”
五个大字。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起来,还牵强附会到了包公的身上。
李笃所知近日这本子,却完全是在隐射赵行德和李若雪的事情。
除了大体经历和赵行德相似外,中间的人物行径话语极尽污蔑之能事,甚至讲陈世美为了和公主一双两好,竟然在中途埋伏刺客yu加害秦香莲母子三人。
陈世美人品之卑劣,连刺客都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