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章 103 扫荡六合清-4(1/2)

收下众人恭维后,李蟾微微一笑,将目光移向别处。

淳于铁厂的利润之丰厚,他久已耳闻。

想不到淳于越居然甘愿将铁厂的股份转让出来,而且一转手就是整整三成股份。

淳于越炼铁成痴,平常都忙于铁厂的生意,又不好赌,最近也没听说他有什么急着用钱的地方,所以,对于他突然转让这三成的股份,李蟾好奇之余,不免感觉有些可惜,侍者将文呈,他伸手按住,先没有看让股文,而对看着淳于越。

程长庚、周龙溪几人相互看了眼,虽然早知道订约的内容,仍难掩眼眼中异色。

众人都安静下来,目光落在木盘准备好的文。

“淳于行首,”

身为见证,李蟾破例开口道,“要不要三思而后行?”

“不必,小小铁厂,多谢三位行首看得起。

这三成话事股,并非鄙人所有,乃是代一位朋转给三位行首的,不必再考虑了。”

淳于越对李蟾拱了拱手,“多谢韩国公关照。”



他脸色有些黯然,沉默了一会儿,又转向其他三人,问道,“除了银钱之外,附加的那个条件,三位行首都没有问题?”

“附加条件?”

李蟾一愣。

“虽然稍有些麻烦,但活人老幼之善举,胜造七级浮屠,”

周龙溪笑道,“我等当助淳于行首一臂之力。”

其他两人也点头称是,淳于越点了点头,对李蟾道:“既然如此,请韩国公为我等见证。”

李蟾日理万机,这一趟应约而来之前,并没有问清铁厂卖股的条件,此刻心中存了疑问,便拿起文仔细观看起来,脸渐渐浮起惊异之色。

附加的条件十分简单,程长庚劝告丝绸棉布行,周龙溪劝告香药宝石行,朱时朋劝告金银铜瓷器行,为工徒们接济其滞留关东眷属提供方便。

而这三大行,再加淳于越执掌的铁锡木器行,乃是招募关东工徒最多的行当。

关东的工徒为攒足领取授田的盘缠,生活往往极为克扣。

虽然工钱微薄,多年积攒下来,不少工徒都有数十贯,甚至百贯的积蓄。

辽宋战乱一起,家人在关东朝不保夕,这些工徒虽然心急如焚,却因为道路阻隔而家人的处境无能为力。

而周龙溪所谓“活人老幼”

的善举则是,工徒只需以关中当地市价在工坊购取一种叫做“粮票”

的券票,并将这种券票委托淳于铁厂带往关东,他们的家人就能凭“粮票”

在关东当地领取到等量的粮食。

除了“粮票”

之外,还有“棉票”

方便工徒的家人添加寒衣。

而关东眷属领取衣粮后,可将画押手印寄回关中,以使众工徒放心。

然而,将粮食、布匹从关中转运到关东,纵然有河渠水运之利,输送之费也不低,而且关中与关东的粮食差价极大。

若将其中折耗如实加去,工徒大多过惯了紧巴巴的日子,则必然以为被奸商盘剥,不免犹豫重重。

是以淳于越这朋干脆将钱粮折耗一力承担了下来,变卖股份所得的银钱,全都存放在各大行首处,用作补足耗费之用。

若这笔初数用完,那位大人物还会再度补充银钱给各大行首。

如此安排,在贫寒的工徒看来,一斤粮票换得一斤粮,乃天公地道之事,拿出粮款接济家人,便没有“吃亏”

的顾虑。

关中工徒少说也有八十多万之众,绝大部分家人都在关东,每个人拿出二三十贯钱出来买粮票布票寄回去,钱款就可达一两千万贯之巨,若以赈济河南饥寒之民,一时匮乏之难便迎刃而解。

“积沙成山,集腋成裘。”

良久,李蟾方才对淳于越道:“淳于行首,你那位朋,破家为国,却不欲人知,可谓用心良苦,好计算啊。”

他放下文,意味深长地叹道,“人品着实可敬可佩。

然则,可惜,如是人物,若木秀于林,必不能见容于小人?”

他这些旁敲侧击,淳于越听得半懂不懂,其它三位豪商更加丈二摸不着头脑,只当李蟾是夸赞那位行善积德之人。

“既然要弥补耗费,”

周龙溪脸现异色道,“那锡铁木器行为何没有存银钱?”

“这个,”

淳于越略微犹豫,坦然道,“我受那位的恩惠,无以为报。

淳于铁厂又岂能要回他这最后一成股?

此番他既然有心行善举,我助其一臂之力。

这些年略有积蓄,我自拿出做抵充耗费便是。”

他脸色波澜不惊。

李蟾却暗暗点头:“淳于铁厂能承造军械司的铁炮、弹药,果然不单是器械精良而已。”

他沉吟片刻,慨然道,“今日事毕后,且容我回去商量。

兴许,福海行也可成人之美,代售“粮票”

、“棉票”

,也算是‘积德行善’。”

同一时刻,长安学士府旁一所宅院里,百数十名社士子聚会花厅,当中一人名叫杨景阳,乃是东人社的首领之一。

马援一袭儒衫,站在杨景阳身旁,神色复杂地看着周围这些群情激奋的士子。

东人社,原先是理社的旁支臂助,现在却渐行渐远,不少东人社士子都准备在夏国出仕,更有人在襄阳、洛阳、房州等被夏国占据的宋境担任官职。

马援原本对东人社所作所为颇有微词,但这一趟却是有求于人而来。

杨景阳大声道:“诸君饱读圣贤,负笈求学于此,所为何来?”

“以夫子之道治天下!”

“济世安民!”

“修,修身,齐家、治国、平,平天下!”

“穷,穷则独善其身,达,达,达则兼济天下!”

士子们嘈杂地答道,有人声音响亮,有人却不太自信。

马援暗暗摇了摇头,目光朝旁边望去,若不是赵行德点将要他走这一遭,他宁愿带这一彪人马去剿灭山贼,或者迎击辽寇铁骑,也不愿和这样一群乳臭未干的士子虚耗时日。

“对,济世安民!”

杨景阳大声喝道,目光徐徐扫过众士子,他素有威信,满场嘈杂都安静下来,杨景阳问道:“可是,我等家邦在何处?

我等之百姓又在哪里?”

马援眼神微凛,诧异地看向杨景阳,其他东人社的士子一时沉默了下来,随着这一问,不少人流露出复杂而苦涩的神情。

“我等之家邦,我等之百姓,”

杨景阳大声道:“在关东,在辽贼铁蹄之下,锦绣中原,如今满目疮痍,百姓在饥寒交迫之中,朝不保夕。”

有些士子流露出疑惑之色,杨景阳从怀中掏出一封信,在空中扬了扬,大声道:“这是赵行德先生信,赵先生率部北伐,业已克复旧都,将辽贼逐出中原。

赵先生正在收拢百姓,厉兵秣马,只待北收复河北,直捣京。”

赵行德进军的消息,东人社士子们都是最先传诵的,此时听杨景阳提起此事,人人脸浮现激动振奋之色。

“可是,中原之地,饱受辽贼蹂躏,堂堂大宋百姓,不能有一餐饱饭,冬衣御寒,试问我等,能安居斋,视若不见,闻而不顾,坐而论道乎,真羞死人人也!”

杨景阳振臂高呼,将士子们的情绪都撩拨起来了。

“要怎样?”

有人大声道:“说,要怎么办?”

“我等该怎么做?”

士子们大声问。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杨景阳斩钉截铁道,他环视周围,“辽贼南侵以来,朝廷昏庸,一再丧师失地,关中的东人也人心惶惶。

现在赵先生率部恢复故土,又行仁善之举,方便关中东人赈济家眷,我等要为赵先生收服人心,使人心凝聚,方才能众心成城!”

他说着说着,底下的士子也嗡嗡嗡的商量起来,有的要去各处工坊向工徒解说寄送钱粮之便,有的去游说那些避居关中的关东富豪捐钱捐粮,有的则相约去汴梁投奔赵行德麾下。

“杨兄之义,在下代赵先生谢过了。”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