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章93 半夜水军来-2(1/2)

李笃虽有些冒犯,黄坚却不以为忤,答道:“君王倘若依朝廷制度行事,则并非一人为恶,而是朝廷为恶,岂能罪在一人?”

他看着李笃不服气的神色,又耐心道,“诸位的志向,将来必定经历州县的吧?”

底下的廪生有的微微颔首,有的目露兴奋地之色,黄坚微微一笑,道:“诸君扪心自问,将来决狱判讼,能否不冤一人,不错杀一人?

倘若这些冤枉,错杀之人,都来找你们自己来抵罪,这天下,州县牧守,只怕个个都要偿命了吧?”

李笃一时不能答,王霖点头道:“先生之言甚是,为官者,首重的忠厚之道。”

黄坚却摇了摇头道:“忠厚之道,修身不错。

但州县牧守,一举一动都牵涉民间疾苦,纵恶即是助恶,尸位素餐,纵容不法,与残民以逞,鱼肉百姓之徒,差相仿佛而已。”

王霖脸露惭色,低声道:“学生受教了。”

李笃却仍不心服,低声对左右同窗道:“往日听传道授业,以为舟山先生句句是真知灼见。

如今看来,黄舟山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

一谈及到诛杀暴君,他便骇然莫名,就差要改弦更张了。”

他素来狂放,言行无忌,左右相熟的同窗却没有指斥舟山先生的胆子,有的面如土色,有的唯唯诺诺,有的装作没听见,有的即便心中赞许,面色却尴尬不已。

襄阳城头,旌旗密布,诸将环卫,赵杞与曹迪与刘延庆站在城头。

赵杞往城外望去,视野中的辽国军队日渐稀少,耶律大石似乎放弃了迅速攻下襄阳的野心。

护城南面,拱卫城池的宋军营垒一座连着一座,军容极为壮胜。

“蔡相公李相公又使人来询问,大军何时南下?

东南士民翘首以盼王师久矣。”

赵杞和蔼地问道,他眼中闪过一丝不为人知的复杂光芒。

虽然当了这个天子,却和他从前所想像的完全两样。

襄阳虽有精兵十余万,但大都掌握在曹迪和刘延庆两人手中。

曹迪乃是国戚,护送赵杞南下后,牢牢占住了武班之首。

刘延庆虽不能与曹迪争锋,但也将东南行营牢牢把持住。

现在的局面,犹如宝剑倒持,易伤人手。

赵杞迫切的希望能早日与蔡京、李邦彦等重臣会合,再借力打力,逐步收回朝中的大权。

所幸的是,曹迪和刘延庆并不反对。

表面上,襄阳朝廷对鄂州承诺两家协力抗辽,实际上,曹迪正紧锣密鼓地筹划攻取鄂州,将东南半壁江山连成一片。

“只要得到舒州大战切实的消息,”

刘延庆恭敬地秉道,“我们就可以下手了。”

他略顿了一顿,忽略了官家有些失望的神色,自顾自说道,“如果出兵太早的话,舒州前沿大军可能崩溃,即便攻下了鄂州,也要马上面临辽军的攻打。

不如观望时机,待鄂州逆军与辽军消耗得差不多了再下手。”

只要时机合适,襄阳大军顺流而下,到鄂州不过数日时间。

为了抓住这个时机,赵杞和曹迪不惜以议和稳住辽军,承诺将黄河以北的大宋疆土尽数割让。

赵杞嘱咐道,“岳韩二将皆不是庸将,如果可以的话,容许他们归降,继续为朝廷效力吧。”

他眼中闪过一抹厌恶之色,“唯陈少阳等假借大义的逆臣,留下来就是祸患。

至于赵行德?”

他犹豫了片刻,叹道,“先留他一条性命,朕再考虑考虑。”

“遵旨。”

曹迪躬身答应。

对陈东在鄂州闹腾的“尊天不奉乱命”

这一出,曹迪刚开始时是嗤之以鼻的,谁料到居然让他们成了气候。

按照原先的计划,洛阳襄阳河东精兵数十万,东南粮饷不缺,足以和辽军周旋。

可被陈东所蛊惑的鄂州等诸州县如同骨刺一般卡在东南,让人分外的不舒服。

因此,局势一稳定下来,曹迪和蔡京便如何考虑拔除这眼中之钉了。

礼部尚书邓素站在赵杞的身后。

各为其主,当避嫌疑,这些个理由,仿佛火一样扫过了他的心底,让邓素感到一阵阵难受和愧疚。

但他的嘴唇动了动,还是没有当着曹刘的面劝谏赵杞。

邓素虽然只接受了礼部尚书的官职,但他是跟赵杞一同蒙难的臣子。

赵杞在心里也是亲近文臣,而非曹迪刘延庆这样的武将的。

而官家对蔡京、李邦彦等前朝老臣也不放心,多次私下向邓素暗示,若有将来,官家还要倚重他来执掌政事堂。

“还要等多久?

还要多久?”

赵杞望着远处,低声问道,“鄂州当真能一鼓而下?”

“等不了多久了。”

曹迪手按着剑柄,耐心解释道:“如今留守鄂州的,不过是些乌合之众。

兵法曰,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关键是要抓住舒州战机,在对我们最有利的时候,一举攻下鄂州。”

“其势险,其节短。”

赵杞喃喃重复道。

在襄阳城下,汉水滔滔向南流淌,旌旗遍布。

赵杞的手不禁握得紧紧的,白皙的手指将掌心握出了紫红的印痕。

他仿佛看到大军顺流而下,东南州县望风归顺,中兴在望的情景。

............

辽国皇帝的双脚踏着鹿门山峰顶一块巨岩,这岩石上面极为狭窄,仅容一人,从下往上看去,这块突兀的巨大岩石似乎仅仅有一点沾着地面,一阵大风都能把岩石吹动。

岩石底下,仰望的诸将无不胆战心惊。

然而,此处视野开阔,风景独好。

为了迷惑襄阳君臣,耶律大石兴致勃勃地请襄阳的使臣一起瞻仰了鹿门书院,二人畅谈南朝风物,辽国皇帝以渊博的汉学让南朝使臣佩服不已。

然后北院枢密使将南朝使臣打发回去,带着诸将登高眺望。

从这里可以望着辽军大营连绵的营帐,耶律大石自小练箭,目力极为敏锐,可以分辨出一队队骑兵进进出出的旗帜。

“夫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耶律大石喃喃自语道,他留恋地再看了无限风光,双脚使力,仿佛下马一样跳下了岩石。

他扬了扬手中马鞭子,将耶律保义召到跟前,问道:“”

攻城铁桶炮、道路、炮垒、这些都备好了吗?

耶律保义恭敬道:“只要陛下马鞭一挥,三天之内,便能运抵襄阳城下。”

他犹豫了一瞬,又秉道,“炮垒虽然造好,但为了迷惑南朝,守兵太过稀少,末将有些担心?”

耶律大石笑道:“放心,哪怕再给襄阳十个胆子,他们也不会挑战我们的。”

他舒了口气,用讽刺的口气道,“以和为贵嘛。”

从鄂州方面看来,辽兵因为议和而收缩了。

而在辽军看来,这是把分散的兵力集中,为即将到来的进攻做准备。

辽军骑兵越来越集中,千人队、万人队不停地操练。

经过数个月地准备,大量的粮秣送到了前沿,辽军几乎不再外出打草谷,而是依靠汴梁朝庭的地方官为他们转运粮草。

只要襄阳和鄂州开始交兵,辽国御营大军就会以雷霆之势南下攻打襄阳,这一次,辽军携带了可发射近两千斤石弹的五万斤攻城炮,还有数万女真水师克制南朝的水师。

在辽宋议和的表面下,这是暴风雨将来的宁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禀上将军,没有发现辽军侦骑。”

吴阶微微点了点头,眯缝起双眼,目中透出的寒意更盛。

房州知州高振,丞相府长史陈与义站在房州城头,两人面色复杂。

从城头往下望去,沿河两岸,高地密布着夏国军队的皮帐,低处则用围栏圈起,一群群精力旺盛的战马在悠闲的打闹。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