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章57 醉舞纷绮席-2(1/2)

从汉军帅帐回夏国营垒后,赵行德盘膝坐下来,将横刀抽出置于膝上,闭目沉思对策。

残阳如血,将天空映得通红,晚霞舒卷涌动,犹绯色的薄纱笼罩在天地之间。

霞光透过帐幕,横刀的刀身遍布如丝绸般的花纹,宛若活物。

自从在敦煌投军,这口横刀一直更跟随着他,历经多场鏖战,刀锋染过了不少鲜血,虽然赵行德每天都精心擦拭,却总隐隐有一泓血光流转。

良久,赵行德方才长呼一口气,将横刀放置在案旁。

吩咐亲兵准备快马。

同时,把百夫长杜吹角和刘志坚一起找来商议。

“此事很可能引起辽国的报复,辽国治下的汉儿数百万,都被放在刀口上了,”

赵行德沉声道,“我打算上书两府,让我朝国使向辽国朝廷施以压力,令耶律大石有所忌惮。”

他语气十分坚定,军中的大事,统兵官不能刚愎自用,当与属下合议后再行决断。

这也是夏国军中的惯例。

而赵行德此时的口气,却已经是有了定计了。

“这样也好,如实上报,将来也不怕有人做文章。”

刘志坚沉吟道,“苏州跨海过去是宋国登州,军书送到敦煌,再从敦煌到上京。

就算全程皆用最快的信鸽,两府又当机立断,公函来往,也要耗时不少。

只怕到时候,早已经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而且辽国皇帝耶律大石是个当世枭雄,我朝使者纵使恫吓,也未必管用。”

杜吹角眯了咪眼,他没有说话,只看赵行德吩咐。

“上书给两府,同时抄给崔国使一份。”

赵行德对此节早有过考虑,沉声道,“崔谦之大人倘若有心,在得到两府决断之前,便会向耶律大石施压了。

不管辽国朝廷方面如何反应,我们总要尽力而为。”

他伸手抬起茶盏,轻轻喝了一口。

和赴芦眉国使者和承影第七营宛如一家不同。

辽国是敌国,上京和辽东又遥远,赴辽国使者和辽东承影营的使命迥异,两者之间并无直接联系。

但承影第八营对两府的上书抄送给崔谦之,通报消息,却是合乎朝廷制度的。

在这桩关系无数汉儿性命的大事上,赴辽国使者和承影营的并无二致,崔谦之必定会在得到两府明令前向辽国施压。

刘志坚思忖片刻,点头道:“这么行事的话,可能还来得及。

汉军本来要费些时候,消息传到上京,又要耽搁些时间。”

杜吹角也不假思索地点了点头,笑道:“还是校尉有办法。”

赵行德起草好给两府的上书,杜吹角和刘志坚都看过了,这才用印送出去。

二人告退后,赵行德又展开白纸,开始写第二封书信。

这一封信却是送给宋国陈东的,请他念在辽国数百万汉人性命的份上,向宋皇赵柯进谏,阻止辽国向汉人大挥屠刀。

这一两年来,在辽国的刻意示好下,宋辽关系极佳。

如果从夏国宋国两方面都施以压力,辽国朝廷恐怕也不能把事情做绝了,陷入宋、夏、金、汉四面树敌的处境。

写完给陈东的信函后,赵行德又详细地将沈州惨事的情状,以杜彪的角度,写了一篇“杜义士传略”

,算是《白山泣血录》中的一篇。

理学社把将辽国在沈州屠杀五千余口残暴之事广为传播,制造些风潮出来,既收同仇敌忾之效,又免得宋国朝廷对辽国的暴行置若罔闻。

为了宝货生意联络之事,李邕、赵行德和陈东三人之间有利用福海行邮驿传信的通路。

只是这商用的鸽驿,越是荒凉的地方,越是所费不菲。

赵行德这不长的两封信,若用最快的邮驿传递,所费的银钱足可买几匹马。

还要派军士送到辽东最重要的港口镇海府才能交给福海行的邮驿。

估算起来,这封书信到汴梁陈东手里,比上封信到上京崔谦之手中会稍晚一些。

这些事情做完之后,已是子午时分,赵行德将书信连夜发了出去。

独自在夏国营垒上眺望良久,露湿沾衣,寒意透骨。

赵行德深深吸了口清冽的空气,灼热的头脑冷却了下来,又巡视了一遍岗哨后,方才回帐睡下。

............

打更的梆子声,若有若无的哭泣声,在凛冽的北风里微弱不闻。

这一夜静悄悄的,静得如一泓冰水,安然无事。

天色微明,仿佛从潭底突然间涌起一阵激流,翻卷出层层浪花。

各种营不约而同地发出人喧马嘶之声。

平常看似松松垮垮的人,脸上也带着几分严峻的表情。

训练的时候,号子喊得震天响,不少军兵自觉披上了重甲,也不抱怨疲累,一遍一遍操演着各种杀敌的动作。

今晨的操练比从前严整了许多。

每个人都有一点点微小的改变,军卒置身其中尚不知不觉。

但是这个早晨和别的清晨相比,确实透着一种怪异。

“这帮懒东西,好似突然间转性了。”

高伯龙咧嘴笑道。

他对士气的变化极为敏锐,是以立刻察觉了出来。

“因为从此以后,大家都没有退路了。”

熊人岳冷笑道,“不是敌死,就是我亡。

想侥幸苟延残喘的人,活路已经断绝。

要是还不知道发愤,就只剩死路一条。”

汉军将领们刚从中军帐点卯出来,多数心里有些沉甸甸的,又有些莫名的激动。

大家叙话闲聊不久,便纷纷回营督促军卒加固营垒,操演军阵,准备将来和辽军决一死战。

中军帐内,王玄素面带疑虑地道:“昨晚赵将军派出了两队信使,一队乘快船跨海去登州,一队飞骑去镇海府,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夏国营驻军在汉军的地盘上,一举一动自然都落在汉军眼里。

赵行德固然无意遮掩,而汉军也不敢拦截信使或是私拆信函。

韩凝霜低头思索了片刻,低声道:“我已经当面问过了,赵将军还是站在我们这边的。”

她的声音透着一股沉静,更带着一种毫无保留的信任。

“如此就好。”

王玄素点了点头,脸上现欣然之色,笑道,“今天一大早,各营往日懒惰不堪的家伙,如今都卯足了精神都加紧了操练。

这置之死地而后生,委实不错。”

他脸上带着坚毅之色,凛然道:“末将等誓死追随元帅,就算肝脑涂地,和契丹贼决一死战。”

............

从这天起,汉军备战的行动骤然加快起来。

五千具契丹人首级送到沈州城下后,苏州、复州、开州等地的汉军都派出了大批探马,严密地防范着辽军的报复。

辽军可能展开报复屠杀汉人的传闻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东京道、甚至中京道、上京道。

残存的汉儿百姓络绎不绝地向汉军控制的地方逃亡。

投奔苏州的汉民全部送往附近的海岛上去过冬,等到开春之后再安排往各处开垦定居。

而太白山方面则直接把流民安置在各营各寨。

天气一日寒甚一日,汉军细作和义勇兄弟会全都发动起来,帮助分散在辽国治下的汉民汉奴朝汉军控制的地方逃亡。

不少百姓冻死饿死在慢慢长路上。

冬天里豺狼虎豹等野兽都是饥肠辘辘,尸体很快啃食得干干净净,一两场雪下来后,就再不见踪影。

五天,十天,一个月过去了,预料中的腥风血雨并没有到来,反而下了好几场大雪,整个辽东覆盖成白茫茫一片,进入十二月,金国大军南下的风声也传了出来,各地百姓都松了一口气,这如泰山压顶一般的大祸,就这么无形之中过去了。

............

上京,皇帝御帐中,高踞上座的大石陛下眼睛似闭非闭,仿佛心不在焉一般。

北院枢密使耶律铁哥脸色铁青,恶狠狠地盯着站在他对面的夏国使者。

崔谦之头戴进贤冠,大袖紫袍,玉带金钩,腰间挂着金鱼袋,一副雍容气派的大国风度,慢条斯理道:“陛下起介胄之中,践九五之位。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