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北宋三衙武将之地位(3/4)
宴近臣群玉殿,酒半,命大盏二,饮韩琦及璋,如有所属。”
英宗即位,时局果有不安之势,一则英宗以外藩入继,皇室内部觊觎者不乏其人,如仁宗曹皇后曰:“只是宗室,立了他,后莫有人争?”
[7](卷198注引《直笔》)北海郡王赵允弼更是自以“最尊属,心不平”
,公开扬言:“岂有团练使(指英宗)为天子者,何不立尊行?”
他比英宗高一辈,所谓“尊行”
,就是指他自己。
二则军兵贪财希赏,“时禁卫或相告,乾兴故事(仁宗即位),内给食物中有金。
既而宫中果赐食,众视食中无有,纷纷以为言”
,[7](卷198)军心浮动。
在这政治敏感时期,李璋没有辜负仁宗的期望,他的作用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在“召殿前、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及宗室刺史以上至殿前谕旨”
时,进一步确立英宗的地位,“戒殿前班兵曰:‘今入殿,候见吾山呼拜时,汝辈方得山呼。
’质(实为李璋)扣殿阶白宰相:‘欲上殿看官家。
’琦禀后,后许之。
时英宗散发被面,覆以帽子。
质(璋)徐缙笏拂开发,审观之,降殿山呼拜,殿前班亦山呼拜”
。
(注:《长编》卷198嘉祐八年四月李焘注引蔡氏《直笔》,并考证说:“此时殿帅乃李璋,而郝质实为马军帅,《直笔》盖误。”
故据之改属李璋事。
)二是否决了执政增加京城防备的拟议,史称:“帝(仁宗)崩,执政欲增京城甲士,璋曰:‘例出累代,不宜辄易。
’”
[10](《李璋传》)三是痛责骄兵,及时地稳定了军心,“殿前副都指挥使李璋呼其长,谓曰:‘尔曹平居衣食县官,主上未临政已优赏,尔何功复云云,敢喧者斩!
’众乃定”
。
对此,当时人就有将其与韩琦并列的高度评价,“时朝论称有如此宰相、殿帅,天下岂不晏然”
。
[7](卷198注引《直笔》) 第二,殿前副都指挥使燕达与宰相蔡确等人合作,为确保哲宗顺利继承皇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神宗、哲宗之际,有所谓高太后“有废立之谋”
(即以雍王赵颢取代哲宗)和蔡确等拥戴哲宗有“元丰受遗定策殊勋”
的政治疑案出现。
在日后的元祐、绍圣新、旧党争中,新党皆主此说,旧党则力辨其诬,至有《新录辨诬》、邵伯温《辨诬》之作。
由于神宗、哲宗两朝《国史》、《实录》已经双方多次反覆篡改,皆非信史,完全澄清其历史真相十分困难。
但可以肯定的是,围绕着哲宗即位,当时政见相左的各派政治力量确实有过激烈的斗争,结果是以哲宗上台但由高太后摄政,双方暂时妥协而告一段落。
对此,邓广铭、漆侠先生在《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变法》诸名著中已有初步阐述,笔者拟在其基础之上另文再详细考证,这里仅概述结论,并着重分析一下殿前副都指挥使燕达在其中的作用。
简单地说,高太后反对神宗、王安石等人行新政实由来已久,而雍王赵颢不仅是她的爱子,两人在反对新法方面更完全一致,曾联手向神宗发难,逼其罢免王安石。
据《邵氏闻见录》卷3记载:“神宗既退司马温公,一时正人皆引去,独用王荆公,尽变更祖宗法度,用兵兴利,天下始纷然矣。
帝一日侍太后,同祁王(即赵颢)至太皇太后宫(即高太后)。
……太皇太后曰:‘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钱,宜因赦罢之。
’帝不怿,曰:‘以利民,非苦之也。
’太皇太后曰:‘王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
帝欲爱惜保全,不若暂出之于外,岁余复召用可也。
’帝曰:‘群臣中惟安石能横身为国家当事耳。
’祁王曰:‘太皇太后之言,至言也。
陛下不可不思。
’帝因发怒,曰:‘是我败坏天下耶?
汝自为之。
’祁王泣曰:‘何至是也。
’皆不乐而罢。”
神宗所言“汝自为之”
,乃是引用太宗迫太祖子赵德昭自杀之语,可见对其已深有疑忌。
待神宗弥留之际,赵颢先是首倡由高太后摄政,“二月,神宗疾甚,辛卯,辅臣入问,至紫宸殿,颢乃邀于廊曰:‘上疾急,军国事当请皇太后垂帘。
’辅臣愕不对”
;后在高太后的默许下谋位之心日益膨胀,像“太子未建,中外汹汹。
皇弟雍王颢问疾,辄穿帐径至皇太后所语,见宫嫱不避,神宗数怒目视之,颢无复忌惮”
、“又奏乞止宿侍疾,皇后力争,荆王頵亦奏止之,得不宿。
既而数留禁中,頵屡牵臂引出”
[7](卷352李焘注)等一类记载虽出于新党之手,但大致上是符合事实的。
在这种形势下,哲宗能否得继父位就成了一个疑问,宋神宗有鉴于此,于是有托孤于蔡确、燕达两人之举,史称:“事愈急,会确母得入禁中,皇后使谕确,使外托主兵官燕达等辅立,又因内侍阎守勤谕确协力早定。”
蔡确,时任首相,神宗对他的评价是:“群臣皆先皇帝遗朕者,如确自小官,朕亲擢至此,必不负朕。
然气弱,得人辅之乃可。”
[7](卷352李焘注)故又特意指定殿前副都指挥使燕达为其辅助,用意当然是希望以军力为蔡确后盾。
燕达,时任殿前副都指挥使,是宋神宗亲手提拔起来的亲信将领,“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从容”
,[10](《燕达传》)他对神宗也忠心耿耿。
在立储前夕,待蔡确派其弟蔡硕转达神宗、蔡确之意后,当即表示:“愿尽死力,上助相公(指宰相蔡确)。”
[7](卷352注)蔡、燕二人一文一武,文武合力,对高太后、赵颢等形成了较大的压力,迫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方接受了立哲宗为太子、由高太后摄政的折衷方案。
能够争取到这一结果,对神宗为首的变法派来说,在当时不利的条件下,已经是比较好的选择了。
燕达不仅于立哲宗为太子时以武力协助了宰相蔡确,在哲宗登基前后,为防万一,他还不顾忌讳,上奏要求亲自率领全副武装的六十名中下级军官守在皇宫内东门外。
史书记载:“逮神考升遐,宿卫于内东门。
百官朝哺临,由垂拱殿入,皇族亲王由内东门入。
(燕)达谓人曰:‘天子新即位,我坐甲于此,以备非常,万一有奸人随皇族而入,则事起不测,又岂能人人辨之。
’将入上奏,人或止之曰:‘皇族之事,非所当言,言之恐被罪。”
达曰:‘我蒙先帝大恩,拔擢常在众先,言之苟当,虽死何憾!
’遂奏上。
大臣嘉叹之。”
[7](卷353注)在燕达的请求下,宋廷遂打破常例,特允许燕达领军校日夜于内东门“坐甲合亲诣守”
。
(注:如《长编》卷353元丰八年三月李焘注引《密记》曰:“三月五日燕达奏,差殿前指挥使六十人赴内东门坐甲合亲诣守,奉旨依。”
并考证说:“惟燕达乞守宿内东门外,前此未有也。
……应是达创有陈请,非旧例也。”
可见是举确实出自燕达一己之议。
)燕达是举,意在防范由内东门出入的皇族中有可能对哲宗不利者,对哲宗顺利即位显然意义非轻。
从这个角度上讲,神宗认为他“忠实可任”
确属知人善任。
第三,步军都虞候(注:王明清:《挥麈余话》卷1言何灌时为殿帅,但《宋史》本传无载,又当时有殿前副都指挥使王宗楚,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何氏此时职务据《宋史》本传实为步军都虞候,管勾步军司事。
寻迁步军副都指挥使。
)何灌于徽、钦内禅之际,以武力为后盾,震慑了郓王赵楷的抢位企图。
何灌,开封人,以善射著称,积军功于徽宗末年为步军都虞候、管勾步军司事。
徽、钦内禅之际,他领兵入卫。
当时正是金军南下北宋国势艰难,北宋皇族本应同心协力,共赴国难,但由于徽宗、钦宗父子素有嫌隙,早在宣和末年宋徽宗宠爱三子郓王赵楷,已萌废立之意,据时人胡寅说:“渊圣皇帝在东宫,当宣和季年,王黼欲摇动者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