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406章 光复二府六千字大章(2/2)

满达海等人做出决策、并开始移动部队后次日,多尔衮的旨意才送到了淮安,

听说满达海等人已经离开淮安,而尼堪生死不知,信使只好再折返沿淮河逆流而上,最终在野外行军途中追上了诸将。

清军在两淮的指挥,岂不得再次混乱个五六天的?

而明军当然不会给清军反应时间,几乎是在得知尼堪溃败的同时,满达海等人就收到凤阳方向清军的急报:

就当是退得仓促,来不及把物资带走,慑于阿巴泰王爷的威名,不得不‘败走’退回合肥。”

一旦战事危机,清军想趁着合围之前,以骑兵把个别重要人物送走,简直是太容易了。尤其朱由崧又不用留下指挥军队,这种吉祥物临阵脱逃也根本不会影响到士气。

黄得功听了这话,才心里舒坦了不少,立刻表示去执行军令。

朱树人这番解说,其实稍微有点多余,在场都是有军事素养的,当然知道寿县和淮安的交通枢纽价值。

而且攻城的时候,也没有彻底围城,都选择了围三缺一,特地把城北濒临淮河的水门空出来,让清军守城部队可以逃命。

朱树人笑骂:“你不是也好歹指挥了收复寿县的战役?这功劳也不小了。再说,就是因为你久随本王,威名赫赫,这样才好骗过鞑子嘛!鞑子哪里会想到,本王会用麾下威名最盛的猛将打佯攻!

至于给阿巴泰一点甜头,那也是为了转入休战。鞑子输了那么多场,如同一个红了眼的赌徒,这时候你说你不陪他玩了,他能善罢甘休?总要最后让他小胜一场才下牌桌。

光是把南直隶、江浙种田升级到跟湖广模式匹配,至少就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黄得功闻言,还有些不服气:“王爷!黄蜚刘肇基这段时间跟着你,频频立功,末将可是您的老部下了,怎么反而让末将扮演这种诈败的角色,您不能厚此薄彼啊!”

满达海和尚善一惊,稍一咂摸明军的口号,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事儿的靠谱程度应该很高——

种种类似考虑之下,整个两淮清军都开始往凤阳收缩集中,试图打一场跟明军的决战,在防守中痛击明军。

有路可退的情况下,清军的坚守意志自然更加薄弱,最后一个个表示要“突围去协防凤阳”,被明军彻底拔除。

清军小追一把,结果一些先锋骑兵因为试图抢劫财物,还被明军营地内放的火烧死了几十个人,更有数百号人被烧伤了皮肉烧坏了衣甲。

明军也没有进一步大的动作,只求首先和淮安能彻底拿稳、刚攻下的城池也能有时间重新加固防务、坚壁清野、调度后勤优化部署。

大军连战疲惫,物资损耗也巨大,炮弹枪弹火药都要补充生产,士卒要养伤,南直隶军队要重新按湖广新军标准训练,这一桩桩一件件摆在那儿,本王从哪里去找二十万招之即用、战之能胜的兵马?

要为淮南战场负总责的,此前是多铎,又后来是尼堪,如今尼堪新亡,多尔衮新的任命未到,这段时间差里,淮南诸将只要选择稳妥,虽退也没有罪过。

此后大约十日,双方就在进行着零星的拉锯、最终确认对峙分界线,肃清己方包围圈内的残敌。

似乎此前的战败,都是尼堪、尚善的无能,等岳乐、博洛一来接手,立刻就能转败为胜!

……

满达海等人自然是继续给多尔衮回信,让多尔衮在尼堪生死不知的情况下重新给出指示,并且说他们已经去集结防守凤阳,争取在一场阻击战中痛击明军。

这时候,阴毒敏锐的敌人就能第一时间抓住,并且加以利用、放大其后果!趁他病要他命!

黄蜚和刘肇基皆心悦诚服,异口同声诚恳追问:“那依王爷之见,以收凤阳为幌子,实则我军却是该……”

早在三国时,南北对峙在皖地就集中在淝水、濡须水一线。从寿春之战,到合肥、濡须口,为了这条江淮之间的河道打了多少仗。

——

PS:后续肯定有一段战略相持阶段种田的。如果大家不爱看,觉得都可以反攻了,那我争取快一点,几章把后续种田略写完。

但时间线也会推进得比较快,指望隆武元年或者二年就立刻转入全面北伐、战略反攻,这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实际,物资消耗军备消耗太严重了。

看大家留言意见吧,再次申明,我不是那种想水字赚钱的人,这种书的成绩,还不配让我水字,谁特么为了每个月五千多块钱去水,干点别的什么不好。要是跟忽悠刘备那样一个月两万,我水水也就水水了。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