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里芬计划:对法战争备忘录(3/3)
的基础上进行的修改:
两种方案对比
将原主攻方向改为佯攻,以庞大的装甲部队绕过法军防御严密的马奇诺防线,突破法军防御最为薄弱的阿登山区,出其不意地打击英法军,直趋英吉利海峡。在大规模装甲集团的快速突击迂回下,英法很快放下武器,向敦刻尔克撤退了,而法国也成为了希特勒的附属国。因此时各国武器水平及双方态势已不同于一战时期,但集中优势兵力进行突击迂回的这一施里芬计划的宗旨没有变。
实际进攻路线
这从另一方面也使闪电战战术发挥的淋漓尽致。
占领法国
而施里芬最终也没有看到他毕生心血所创造的伟大计划的实施。
施利芬将这一理论放大而形成的战略计划,从本质上讲是具有科学性和正确性的。
实际上,从战争的进程来看,尽管经过了小毛奇的修改,施利芬计划依然显示了其正确性的一面。
战场“摩擦”
的存在是一种必然,而面对种种意料之外的摩擦,只能在战场之中寻求解决。
战争的运行本有其客观的规律,军事谋略的成功,并非由于其天衣无缝,而是由于当事人为客观规律所支配,无法做出有效反应。
汉尼拔面前的法罗如是,施利芬面前的法国人一样如是。
军事计划不是未来学,我们没有权力要求施利芬料事如神。
“施利芬计划”实际上是综合启蒙军事学派与普德学派的产物:对未来战场形式的准确而细致的把握与对战争计划的自信,体现了启蒙思想传统;而主力集结于西线和迅速击败法国的指导思想则完全符合克劳塞维茨“集中兵力”的基本原则。这一计划的完美性也正由此而得以体现。自然,作为参谋总长,没有考虑到意外情况的出现并制定相应的备用方案,也确实是一种失误。
值得指出的是,精心研究“坎尼模式”
的施利芬,似乎没有过多的考虑军事理论与军事谋略的区别。
种种资料显示,施利芬对于汉尼拔“两翼攻击”
的军事谋略推崇备至,却没有太在意其背后的“避实击虚”
科学规律。
至少,施利芬没有注意到二者之间的区别,以至于他在解释自己计划中“单翼包抄”
的谋略时将其归因于“我们的兵力太弱”
10。
这一失误无疑影响到了小毛奇,小毛奇在一战中加强了西线左翼,并命令左翼两翼同时出击,虽然是对施利芬计划的修改,却似乎正是想贯彻施利芬的两翼包抄的所谓“坎尼模式”
。
由此观之,施利芬无疑是那个时代伟大的战略家之一,却并非杰出的战略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