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317章 曹氏立后(1/2)

司马昭回到自己的住处,早就在等候的王元姬迎接上来,悄声问道:“如何?”

司马昭原本有些茫然的神情,在看到自己的细君后,很快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迷惑: “大人的意思,是让我暂时不要回洛阳了。”

王元姬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如此就好。”

司马昭的脸上,露出了苦笑: “大人交给了我另一件事,让我去办。”

王元姬看到司马昭这个神情,才刚刚放松的心情顿时又提了起来:“什么?”

司马昭咽了一口口水:“大人让我去长安,去见冯明文。”

“什么!”

王元姬俏脸充满震惊与不可置信之色。

好不容易才离开洛阳那个危险之地,没想到又要去虎穴狼窝。

早知如此…… 还不如不要让自家阿郎来邺城呢!

司马昭脸上的苦笑更浓,摇头: “我也不知道大人是个什么意思。”

他自然没有说出要去长安做什么。

这点保密意识,他还是有的。

王元姬也没有问,不过就算她不问,心里也能猜出一两分。

所以她只是低声关心问道: “那阿郎去长安,有无危险?”

“应该……没有吧?”

司马昭嘴里说着没有,但脸上却是有些犹豫不定: “前几年我不也是去见过冯明文吗?

那时不也没什么事?

毕竟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王元姬嘴唇动了动,终是没有把话说出口。

此一时彼一时。

彼时汉国初得关中并州等地,而此时,汉魏之间,已是天地翻覆,如何能相提并论?

真要遇到个不讲理的,就算不斩来使,扣下也够让人糟心的。

只不过想想恶名累累的冯某人,王元姬反倒是觉得,自家阿郎说的倒也不是全无道理。

光是听传闻,仿佛世间所有的恶事,都已被冯某人干尽。

但王元姬又不是一般的女子,岂会轻易就相信了那些传闻?

但越是传得邪乎,王元姬越是不相信,能写出那等绝世文章的冯某人,会是恶事做尽之人。

正所谓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文章之间,自见心性。

最终,她只能是提醒一声:“话虽如此,但阿郎此去,还是要万分小心为上。”

司马昭自己倒是看得开: “细君不必过于担心我此行的安危。”

顿了一下,他终还是忍不住地叹息: “相比于我此行去长安,我更担心的是,大魏将来会何去何从,我们司马氏一族,又将会如何……”

王元姬看着司马昭有些茫然的模样,安慰道: “阿舅能让阿郎此去长安,想必是早已有安排,阿郎何须多想?

而且就算阿郎现在想得再多,又有何用?”

“还不如先好好想一想,如何把阿舅吩咐的事情办好了,才是正经。”

司马昭听到王元姬的话,微微一惊: “细君你猜到了?”

王元姬垂下眼眸,轻声道:“猜到什么?

阿郎在说什么,妾不明白。”

司马昭知道自己的细君素来聪慧,颇有远见。

此时见她不肯承认,知道这是因为事关重大,故而装作不知罢了。

两人相对无言了一会,最终还是司马昭打破了沉默: “时局如此,细君也毋用顾虑什么,前些日子外舅来信,说是夏侯氏外逃一事,影响不小。

山东大族,恐怕已经有人开始动摇。”

夏侯氏外逃汉国,给山东大族指明了一条路。

他们除了可以在司马太傅和曹大将军之间做出选择,其实还有第三条路可走。

只是这条路,代价太高了,趋利避害之下,他们绝大部分人没到最后一步,自然不想去选择它。

所以司马昭只是说有人动摇。

而他口中的外舅,自然就是王元姬的父亲,王肃。

王肃乃王朗之子,王朗死后,世袭其兰陵侯爵。

曹叡还在时,王肃就对曹叡多有劝谏,如“轻徭役”

、“安百姓”

、“慎刑罚”

、“重信用”

、“倡节俭”

、“简宫室”

等等。

在朝中也算得上是颇有声望。

如今在许昌那边,刚刚由侍中转为太常。

司马昭突然提起这个话,也不知是在为自己的长安之行作辩解,还是在想找个话题。

“大人在许昌那边,其实过得也不算舒心。”

王元姬眉头轻皱,脸上有些许愁色,“以大人的性子,必然是要对何晏之流看不惯。”

“迟早会有一日得罪了小人,到时候只盼莫要被小人所伤才是。”

“放心吧,台中三狗之辈,皆是贪利之辈,他们排挤朝中正直之士,多是为了方便他们敛财。”

“除非迫不得已,当不会置人于死地。

特别是像外舅那样名望之士,最多不过是在朝中呆不下罢了。”

说到这里,司马昭叹了一口气: “说真的,许昌那等地方,不呆也罢。

真到那一步,我们把外舅接到邺城来,倒也算是有个照应。”

王元姬再次垂下眼眸:“到时候再说吧。”

曹大将军专权,台中三狗乱政,固然难以保家保国。

但外舅在先帝活着的时候,有大魏举国之助,犹不能守住长安。

如今又难守洛阳。

日后能否守得住邺城,那也难说得很。

想到这里,王元姬禁不住地生出一丝茫然: 大魏,将何去何从?

—— 延熙六年,同时也是伪魏正始四年,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伪魏皇帝曹芳年十二岁,在正月的时候,正式加元服,也就是行加冠礼。

刚刚上任太常的王肃,在曹芳加元服之后,立刻上书天子,建议立后。

曹叡在世时,大概是出于补偿亲生母亲甄氏的心理,不但把诸舅氏按亲疏排出顺序,分别予以任用,赏赐累计达到万两之巨。

而且还追封了甄氏的父亲甄逸,谥号安城乡敬侯,并让其孙甄像承袭爵。

甚至在甄氏之母,也就是曹叡的外祖母病逝时,曹叡不顾众臣劝阻,以天子之尊,违背礼制,亲自披麻戴孝亲自参加葬礼,朝中文武百官全部陪同致祭送葬。

对在世的人犹然如此,曹叡对甄夫人更是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除了不断派人前去祭祀,增高坟墓,曹叡甚至下诏,宣布文昭庙和宗庙享受同等祭祀礼仪,地位与宗庙并列。

并将此规定铭刻于金鼎,藏之于金柜,以传示子孙后代。

而曹叡所立的太子曹芳的正妃,同样也被曹叡安排了甄氏家族的人——正是甄氏之兄甄俨的孙女,同时也就是曹芳的表妹。

如今曹芳行了冠礼,按礼制来说,正妃甄氏也应该跟着升为皇后。

王肃的提议,也正是意在于此。

这本就是个顺水推舟的事,但到了曹大将军这里,却出了个岔子。

朝上的曹大将军本来也是觉得王太常的建议挺正常,没什么不妥,装模作样地议论几句。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决定让有司选个好日子,正式册封皇后。

谁料到下了朝之后,何晏就急匆匆地找上了曹爽: “大将军何故轻易同意王子雍(即王肃)之议?

此多半是司马仲达之谋是也!”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