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103章 渡河(二)(3/6)





救了他一命的,有两个东西。





一是丝绸内衬这是立下了功劳的军中精锐才有的待遇。





二是他身上所披的藤甲。





屯长身上的藤甲,是南中特产。





取山上的老藤,先在水里浸泡半个月到一个月,再拿出来暴晒,然后再用桐油泡上一年。





编织成甲衣后,日常还要用桐油保养,以免失了油性。





这种藤甲,虽然防护能力比不过铁甲,但却是极为坚韧,已经算是很难得的护甲。





更重要的是,它非常轻便,又不怕水,穿着这种藤甲渡河,就算是掉落入水中,它甚至能够帮助将士浮在水面上。





堪称是具有救生衣功能的水上战场衣甲。





不过它也有缺点。





一是制作极耗时间,同时还耗人力物力。





二是怕火。





怕火自不必说,只是这玩意就从来就没有大规模出现在汉魏的双方战场上。





魏国连见都没见过这种藤甲,又怎么可能知道它的弱点是什么?





而且现在魏国对汉国的印象就是:土豪有钱!





不说那犹如被鬼王从阴间召唤出来的铁甲鬼骑。





就是汉军的披甲精兵,不但在数量上直逼魏军,甚至质量已经超过了魏军,铠甲极厚,训练有素。





所以魏国哪想过汉军还会装备这种土得掉渣,一看就是只有穷逼才会穿的藤甲?





更别说这种藤甲,制作不易也就罢了,而且材料大部分都是产于南中。





也就是兴汉会财大气粗,这才让藤甲的制作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没错,就是产业链。





南中三大支柱产业:甘蔗、桐油、茶叶。





有平地的就种粮食,崎岖一点的就种甘蔗,有山的就种茶,或者种油桐。





有一些寨子,就是专门编织这种藤甲,拿去跟官府抵赋税,或者跟兴汉会换粮食。





藤甲的制作,就是桐油产业里的一条细分产业链。





南中的浸油藤甲,凉州的羊皮气囊,在这个关键时刻,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为它们让渡河的将士,极大地减少了落水的恐惧,甚至增加了不少勇气。





“哗!”





第一个木筏终于撞上了西岸。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