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幕 双向认同
“内森,多准备一些水给他们喝。”
道格边往印染厂里走,边对保安说道。
“老板您放心,我这就去做。”
内森小步快走去提水了。
克莱登印染厂目前用于生产《大富翁》的装置还很简陋,唯一能算作是秘密地也就只有正在改造中的传送带。
道格看着数百人鱼贯而入,寻找阴凉地地方休息,他挥手召唤其他的保安。
“帮我传达一下,蒸汽机有故障,很危险,正在维修,让他们不要靠近动力室和它侧边的车间。”
道格语速很慢地说道,说完又对几个保安说道,“你们一个个复述一遍。
从你先开始。”
被道格叫道的保安有些紧张,他们这些人虽然平时没事的时候,喜欢几个人聚在一起可劲的吹。
但是真要到了需要说话的时候,反而木讷了起来。
“您刚才说……蒸汽机坏了,有危险,不要靠近动力室……”
保安不太确定地抬起头,看到道格平静地眼神却觉得心中一凛,情急之下又蹦出小半句话,“和车间……”
“你说。”
道格直接走到了下一个人的面前说道。
第二只保安也战战兢兢地复述出来了。
人都是逼出来的。
这几个保安严格意义上并不算全文盲,大抵算得上半文盲。
与那些完全听不懂话,连左右都分不清的人相比,他们强上不少。
“好了,你们去传达吧。
记住称呼和语气要客气,意思也要传达到位,不要像他一样有的话忘了说。
如果真的出了危险,那就是大事儿。”
道格不太放心的又嘱咐了一遍。
“是!”
“好!”
…… 几只保安四散开去传达道格的想法。
道格有心组织一次参观,但是时间却很不充裕。
现在已经下午了,如果想要尽早扩大生产,现在就要招工。
他走上楼,进入自己的办公室,重新写好一份招工启事。
如果在一个分工足够细化的年代,无论是培训员工,还是拟招工启事,甚至是员工的培训和企业日常运营及销售,都不需要老板关心,都会有专业的人处理的更好。
但是,在现在这个大规模工业生产在没有还没有普及开来,除了钢铁、铁路运输、远洋运输等需要大量人力协同的行业。
其它还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和运营。
克莱登印染厂的前身史密斯印染厂也是如此。
没有什么标准化,也没有什么效率优化,只要能够糊弄出产品,就算是成功。
相比于进入工业时代更早的英国,不说实实在在的技术差距,就是管理差距都不知道差了多少。
道格心中虽然也有些着急,但是面包要一口口吃,事情要一件件做。
没有相应的流程,就整理优化出相应的流程。
没有相应的人才,就培养出相应的人才。
如果时间充裕,道格也许很有兴趣搞实业这么有成就感的事情。
只可惜,现在的他没有。
他搞印染厂,与其说是在搞事业,还不如说是在炒《大富翁》的概念。
《大富翁》的销售只要达到一般意义上“畅销”
的及格线,道格就有心将克莱登印染厂运作纽交所上市。
这个年代美国的证券交易市场同样很简陋,道格有足够的信心操作股票牟取超额的收益。
到了那个时候,从股市上获得的收益将远远超过克莱登印染厂和《大富翁》本身。
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编织出一副美好的股市。
道格仔细检查了一遍新的招工启事,解决一两个微小的疏漏,重新誊写一遍。
就带着它下楼,准备贴在厂子的门口。
厂子里唯一进行生产的六名女工,此时在她们数倍人的注视下,依旧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
每个人的动作都一丝不苟恰到好处,特殊的韵律感让人看了心旷神怡。
尽管绝大多数的耶鲁学生,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但是他们对于这些女工的感觉就是两个字——专业!
女工们的专业,从侧面印证了道格的靠谱。
虽然现在的工人人数过少,但是依旧大幅度提振了他们的信心。
耶鲁的学子们在观察女工的时候,女工也在观察这些他们。
正如一个人注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注视着他。
不过女工们手中还有工作,观察起耶鲁的学生,自然不可能像是耶鲁的学生一样肆无忌惮。
罗斯用视野的余光,看着一位位衣着华丽的耶鲁学子。
他们身上一件衣服的昂贵价格,甚至就可能超过罗斯十年的工作收益。
她原本对道格这个几乎整日不在工厂,“不务正业”
的老板的靠谱程度十分的怀疑。
毕竟,现如今哪个靠谱的工厂主,不是每天都泡在自己的工厂中呢?
然而现在以罗斯为首的女工,提心吊胆生怕印染厂哪天破产的心情回落了下去。
如果说上次来的那几个耶鲁学生,只是老板的朋友来捧场的。
那现在这至少有三位数的参观学生,总不可能都是老板的朋友吧。
在上次的时候,曾经见识过耶鲁学子手中蕴含力量的女工们,此刻对于老板道格的感觉就是深不可测。
拥有这样人脉的人做什么不会成功呢?
这个老板靠谱!
六个女工尽管没有交流,但是都几乎在同一时刻,对道格产生了同样的印象,手中几乎已经化作下意识的动作,也变得更加规范了起来。
正在前往工厂门口张贴招工启事的道格,远没有想到一个突发的参观事件。
不光让耶鲁的学生,增强了对于他的认同,还提高了女工们对他和工厂的归属感。
如果他知道了这一切,一定会将这次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套路。
他这次贴的招工启事,不光要招绘画女工和搬运杂工以及库房看守等基础职位。
还要找例如会计出纳等资金管理方面的“高端职位”
。
他的招工启事刚刚贴上,最先看到的不是那些饿狼般的工人,而是耶鲁的学子们。
一位别着耶鲁校徽的金发男子说道,“我是约翰,我会会计工作。
每月五美元,我为你工作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