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碧血剑(57)(2/3)
[39] 攻城清兵的先锋部队是铁甲军,每人身上都披两层铁甲,称为“铁头子”
。
清兵以坚车攻城,车顶以生牛皮蒙住,矢石不能伤。
城内架起西洋大炮十一门,在城头轮流轰击,每一炮打出去,破坏杀伤及于数里。
[40] 清兵奋勇迫近,推了铁裹车猛撞城墙,声音轰隆轰隆,势道惊人,撞击了很久,城墙撞破的地方很多。
清兵再用像云梯那样的裹铁高车来撞击城墙高处。
随后又把裹铁车推到城墙边,上面用木板遮住,以挡城头投下的矢石,车里藏了兵士,用铁锹挖掘城墙墙脚。
清兵攻进了城墙下的死角,大炮已打他们不到。
在这危急之时,守军想到了计策,抬了屋子前的长条大阶石从城上投下去。
阶石十分沉重,铁车上的木板挡不住,压死了不少清兵。
攻城历时很久,城基给清兵挖成了一个个凹龛,清兵躲在城墙洞内向里挖掘,城上再投大石下去,就打不到了。
这时宁远四周十余里的城墙墙脚已被挖得千孔百疮,眼看城破在即,满城百姓惊惶得很,都抱怨说:“袁爷为了他自己一人,害死了我们满城百姓。”
后来北京百姓怨怪袁崇焕,大概也出于这种懦怯卑劣的心理。
大家正在彷徨无策之时,通判金启倧(浙江人)临时想出了几件新式武器,将火药撒在芦花褥子和被单上,纷纷投到城下去。
他将这件新式武器取名为“万人敌”
。
当时是正月,气候酷寒,攻城清兵见到被褥,就都来抢夺,城上将火箭、硝磺等引火物投下去,“万人敌”
立即燃烧,烧死了无数清兵。
另有一种“万人敌”
是将火药放在空心的大泥团中,外面围以木框,点燃了药引投下城去,泥团不断旋转喷火,烧死敌兵。
那位金通判后来在赶制“万人敌”
之时,火药碰到火星,不幸被烧死了。
[41] 这时城墙被撞垮了一丈多,袁崇焕不能再泰然自若了,亲自搬石来堵塞缺口,连受了两次伤。
部将劝他保重。
他厉声道:“宁远虽只区区一城,但与中国的存亡有关。
宁远要是不守,数年之后,咱们的父母兄弟都成为鞑子的奴隶了。
我若胆小怕死,就算侥幸保得一命,又有什么乐趣?”
撕下战袍来裹了左臂的伤口又战。
将士在他的榜样之下,人人奋勇,终于堵上了缺口。
[42] 廿五日清兵又猛攻,袁崇焕督将士死战。
清太祖努尔哈赤也受了伤。
血战三日,清兵损失惨重,终于不得不下令退兵。
此役杀死了清军中着锦衣的军官十余人,即满洲人称为“牛彔额真”
的,每一“牛彔额真”
统兵三百人(约相当于营长)。
清兵退去后,守军将五十名敢死队用长绳缒到城下,拾到了十余万枝箭。
城墙上给清兵挖出的洞穴有七十余个。
这时点查火药库,火药也用尽了,局面真是危险得很。
敌军解围而去之后,百姓感到安全了,满城大哭,纷纷去拜谢袁崇焕与满桂的救命之恩。
为什么要“满城大哭”
?
想来是既感激又惭愧,又是说不出的欣喜罢。
第二天早晨,清兵大队人马拥聚在城外大平原一边。
袁崇焕派遣一名使者,备了礼物去送给努尔哈赤,对他说:“老将横行天下为时已久,今日败于小子之手,只怕是天意了。”
努尔哈赤已受了伤,于是回送礼物及名马,约期再战。
所谓“约期再战”
,只是掩饰面子的话。
努尔哈赤不敢再攻宁远,转而去攻觉华岛泄愤。
袁崇焕招募来的两广子弟兵,在宁远之战中似乎并未发生如何重大的作用。
据我猜想,极可能是袁崇焕派了广东水师守觉华岛。
觉华岛现在叫菊花岛,在葫芦岛之南,在宁远之东海外,离岸十八里。
当时是关外屯聚粮草的重地,因为关外军粮靠海运接济,在觉华岛起卸最方便。
寒冬之际,海面结了厚冰,变成了陆地,广东兵所擅长的水战完全用不上,只得把车辆排起来当防御工事,在冰上和清兵打陆战,结果全军覆没,岛上十余万石粮食尽被焚毁。
这几千名广东海军,大概多数在这一役中牺牲了。
[43] 努尔哈赤对诸贝勒说:“我自二十五岁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为什么单是宁远一城就打不下来?”
十分恼怒。
七月间到清河温泉疗养,派人去召大福晋(正妃)来,同回沈阳,因心情郁郁而发背疽(癌),在离沈阳四十里处的叆鸡堡逝世,年六十八岁。
努尔哈赤一生只打了这一个大败仗。
清人从此对袁崇焕十分敬畏。
[44] 袁崇焕指挥这个战役很有儒将风度,坐轿子在城头敌楼中督战,打了胜仗之后,派使者送礼物给努尔哈赤,颇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羽扇纶巾、谈笑用兵的气派;也似南朝梁朝大将韦叡临阵时轻袍缓带,乘舆坐椅,手持竹如意指挥军队。
韦叡身子瘦弱,但战无不胜,敌军畏之如虎,称为“韦虎”
。
不过到了当真危急之时,袁崇焕也不能再扮儒将了,只得以“蛮子”
姿态来死拚。
六 当朝中得到清兵大举来攻的讯息时,百官惊惶之极。
兵部尚书王之光与廷臣商议,人人束手无策,以为这一次宁远一定要失了,不知山海关是否能保得住。
山海关若失,清兵便到北京。
后来得到捷报,朝野自然喜出望外,谢天谢地。
高第因不援宁远而免职,以王之臣代。
袁崇焕升为右佥都御史。
那是正四品的官。
三月,复设辽东巡抚,由袁崇焕升任。
魏忠贤见他地位重要了起来,开始对他提防,派了两名亲信太监刘应坤与纪用去宁远监军。
皇帝派特务监视部队长官,是历代政治腐败时常常出现的情形。
特务干预军事,后果一定极差,所以袁崇焕上疏反对,但抗议无效,特务太监非来不可。
朝廷为了安抚他,加他一个兵部右侍郎(正三品,相当于国防部第二副部长)的头衔,并赏银币,子孙世袭锦衣千户。
在这时候,袁崇焕与大将满桂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冲突的原因在于另一个大将赵率教。
满桂和赵率教都是第一流的将领,但性格很不同。
[45]满桂是蒙古人,非常戆直,简直有些傻里傻气。
赵率教却十分的机伶精乖,相信他一定很会讨好上司,所以每一个辽东统帅自袁应泰、王在晋、孙承宗、高第、以至袁崇焕,个个都很喜欢他(在《碧血剑》小说里,在袁承志周岁时送金项圈的就是他)。
满桂和他本来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当清兵大举来攻宁远时,赵率教在前屯卫镇守,派了一名都司、四名守备带兵来援。
当时大敌压境,赵率教自己不来和上司及好朋友共赴患难,所派的援兵又到得很迟,满桂大大不高兴,不许援兵进城,后来因袁崇焕的命令才放他们进来。
等到宁远解围,赵率教想分功,满桂不许,又骂他为什么自己不来救援,太没有义气。
两人为此大吵。
大概满桂的态度十分粗鲁,蒙古三字经骂之不已,说不定还想出拳打人,袁崇焕便袒护赵率教。
冲突转移到了袁、满二人之间,或许满桂对上司不够尊敬,于是袁崇焕要求将满桂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