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碧血剑(56)(2/2)
这座城墙是袁崇焕一生功业的基础。
这座城墙把满清重兵挡在山海关外达二十一年之久,如果不是吴三桂把清兵引进关来,不知道还要阻挡多少年。
关外终于有了一个安全的地方。
这些年来,辽东辽西的汉人流离失所,如给满洲人掳去,便成了奴隶,于是关外的汉人纷纷踊到,远近认为乐土,人口大增。
宁远城一筑成,明朝的国防前线向北推移了二百余里。
袁崇焕同时开始整饬军纪,他发现一名校官虚报兵额,吞没粮饷,蛮子脾气发作,当即将他斩了。
但按照规定,他是无权擅自处斩军官的。
孙承宗大怒,骂他越权。
袁崇焕叩头谢罪。
孙承宗也就算了。
他后来擅杀毛文龙,在这时可说已伏下了因子。
孙承宗也是个积极进取型的人物,这时向朝廷请饷二十四万两,准备对清军发动进攻。
孙承宗是教天启皇帝读书的老师,天启对老师很不错,立刻就批准了。
但兵部尚书与工部尚书互相商议说:“军饷一足,此人就要轻举妄动了。”
所以决定不让他“饷足”
,采取公文旅行的拖延办法,使孙承宗的战略无法进行。
孙承宗于是进行屯田政策,由军士自耕自食,也得到很大的成效。
天启四年,袁崇焕与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等率领一万二千名骑兵步兵东巡广宁。
广宁即今北镇县,在锦州之北,与满清重镇沈阳已慢慢接近了。
袁崇焕还没有和清兵交过手,这次已含有主动挑战的意味。
但清兵没有应战。
袁崇焕一军通过大凌河的出口十三山,从海道还宁远。
这时清兵已退出十三山。
袁崇焕这次陆海出巡,写了一首诗,题目是“偕诸将游海岛”
,不说“率诸将”
而说“偕诸将”
,不说“巡海岛”
而说“游海岛”
,颇有儒将的雅量高致。
诗中很清楚的抒写了他的心情:是战是守的方略苦受朝廷牵制,不能自由,见到大好河山,更加深了忧愁。
对荣华富贵我早已看得极淡,满腔忠愤,却只怕别人要说是杞人忧天。
外敌的侵犯最后总是能平定的,但朝廷中争权夺利的斗争却实是大患,不知几时方能停止?
看到天上浮云,冷清清的月亮,又想到我父亲逝世,伤心得肠也要断了。
短短三四年之间,从京师戒严到东巡广宁,军事从守势转为攻势,这主要是孙承宗主持之功,而袁崇焕也贡献了很多方略。
孙承宗很赏识他,尽力加以提拔。
袁崇焕因功升为兵备副使,再升右参政。
孙承宗对他言听计从,委任甚专。
天启五年夏,一切准备就绪,孙承宗根据袁崇焕的策划,派遣诸将分屯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诸要塞,又向北推进了二百里,几乎完全收复了辽河以西的旧地,这时宁远又变成内地了。
清兵见敌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推进,四年之中也不敢来犯。
然而进攻的准备工作却做得十分积极,努尔哈赤将京城从太子河右岸的东京城移到了沈阳,以便于南下攻明、西取蒙古,保持充分的出击姿态。
孙承宗有才识,有担当,有气魄,袁崇焕对他既钦佩,又有知遇的感激,这样的上司是极难遇到的。
眼见他和孙承宗的共同计划正在一步步的实现,按部就班的收复失地,这几年袁崇焕一定过得十分快乐。
他和手下将领满桂、左辅、朱梅、祖大寿、何可纲、赵率教、孙祖寿等人的战斗友谊,也在这些日子中不断加深。
[35] 可是好景不常,时局渐渐变坏。
天启皇帝熹宗越来越喜欢做木工。
魏忠贤的权力越来越大,尽量发挥他地痞流氓性格中的无赖、无知、无耻、以及无法无天。
天启五年,魏忠贤大举屠戮朝廷里的正人君子,将弹劾他二十四条大罪的杨涟下狱。
同时下狱的有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等大臣,所诬陷的罪名是贪污。
百姓大愤,数万士民在北京街道上呼叫大哭。
魏忠贤不敢正式审讯,命狱卒在监狱中打死了这些大臣。
杨涟死得最惨,土囊压身,铁钉贯耳。
不久,魏忠贤又杀熊廷弼。
熊廷弼在辽东立有大功,蒙冤入狱,百姓都很同情他。
民间流传一部绣像演义小说《辽东传》,描写熊廷弼守辽东的英勇事迹。
魏忠贤的徒党中有一个名叫冯铨的,他父亲当年在辽东作布政的官,清兵未到,先就鼠窜南逃。
《辽东传》第四十八回有“冯布政父子奔逃”
一节,描写冯铨父子弃职而逃的狼狈丑态,可说是当时的“新闻体小说”
。
冯铨对这事深为怀恨,又要讨好魏忠贤,于是买了一部《辽东传》放在衣袖里,见到熹宗后,把小说拿出来,诬告说:“这部演义小说是熊廷弼作的,他吹嘘自己的功劳,想要免罪。”
熹宗信以为真,登时大怒。
大概他看到小说中的绣像将熊廷弼画得威风凛凛,而文字中或许对皇帝还颇有讽刺,于是即刻下旨将熊廷弼斩首,还将他的首级送到各处边界上去给守军观看,那就叫做“传首九边”
,说他犯了不战的大罪。
然而真正应当负责的王化贞反而不杀。
文字狱也开始发展。
江苏太仓的两个文人作诗哀悼熊廷弼,都被加以“诽谤”
罪名而处斩。
[36] 魏忠贤喜欢文官武将送他贿赂,越多越好。
孙承宗带兵十多万,粮饷很多,应当大量克扣下来转奉给他“九千岁”
才是。
孙承宗不肯这样办,魏忠贤自然不喜欢,于是派了个吹牛拍马的小人高第去代孙承宗作辽东经略。
高第一到任,立刻就说关外之地不可守,要撤去关外各城的守御,将部队全部撤入山海关。
这战略之胡涂,真是不可理喻。
那时清兵又没有来攻,完全没有撤兵逃命的必要。
大概他是怕一旦来攻,非败不可,还是先行撤兵比较安全。
袁崇焕当然极力反对,对高第说:“兵法有进无退。
诸城既已收复,怎可随便撤退?
锦州、右屯卫一动摇,宁前就震惊,山海关也失了保障。
这些外卫城池只要派良将守御,一定不会有危险的。”
高第不听,下令宁远、前屯卫也撤兵。
袁崇焕倔强得很,抗命不听,说道:“我做的是宁前道的官,守土有责,与城共存亡,决计不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