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446章 鹿鼎记(196)(1/2)

韦小宝见他面如土色,簌簌发抖,心中暗喜,问道:“读完了吗?”

吴之荣道:“这首诗,还……还……还有一半。”

韦小宝道:“下面怎么说?”

吴之荣战战兢兢的读道: “黄河已清人不待,沉沉水府留光彩。

忽见奇书出世间,又惊胡骑满江山。

天知世道将反覆,故出此书示臣鹄。

三十余年再见之,同心同调复同时。

陆公已向崖门死,信国捐躯赴燕市。

昔日吟诗吊古人,幽篁落木愁山鬼。

呜呼,蒲黄之辈何其多!

所南见此当如何?”

他读得上气不接下气,也不敢插言解说了,好容易读完,书页上已滴满了汗水。

韦小宝笑道:“这诗也没有什么,讲的是什么山鬼,什么黄脸婆,倒也有趣。”

吴之荣道:“回大人:诗中的‘蒲黄’两字,是指宋朝投降元朝做大官的蒲寿庚和黄万石,那是讥刺汉人做大清官吏的。”

韦小宝脸一沉,厉声道:“我说黄脸婆,就是黄脸婆。

你老婆的脸很黄么?

为什么有人作诗取笑黄脸婆,要你看不过?”

吴之荣退了一步,双手发抖,啪的一声,诗集落地,说道:“是,是。

卑职该死。”

韦小宝乘机发作,喝道:“好大的胆子!

我恭诵皇上圣谕,开导于你。

你小小的官儿,竟敢对我摔东西,发脾气!

你瞧不起皇上圣谕,那不是造反么?”

咕咚一声,吴之荣双膝跪地,连连磕头,说道:“大……大人饶命,饶……饶了小人的胡涂。”

韦小宝冷笑道:“你向我摔东西,发脾气,那也罢了,最多不过是个侮慢钦差的罪名,重则杀头,轻则充军,那倒是小事……”

吴之荣一听比充军杀头还有更厉害的,越加磕头如捣蒜,说道:“大人宽宏大量,小……小……小的知罪了。”

韦小宝喝道:“你瞧不起皇上的圣谕,那还了得?

你家中老婆、小姨、儿子、女儿、丈母、姑母、丫头、姘头,一古脑儿都拉出去砍了。”

吴之荣全身筛糠般发抖,牙齿相击,格格作声,再也说不出话来。

韦小宝见吓得他够了,喝问:“那顾炎武在什么地方?”

吴之荣颤声道:“回……回大人……他……他……他是在……”

牙齿咬破了舌头,话也说不清楚了,过了好一会,才战战兢兢的道:“卑职大胆,将顾炎武和那姓查的,还……还有一个姓吕的,都……都扣押在府衙门里。”

韦小宝道:“你拷问过没有?

他们说了些什么?”

吴之荣道:“卑职只随便问几句口供,他三人什么也不肯招。”

韦小宝道:“他们当真什么也没说?”

吴之荣道:“没……没有。

只不过……只不过在那姓查的身边,搜出了一封书信,却是干系很大。

大人请看。”

从身边摸出一个布包,打了开来,里面是一封信,双手呈上。

韦小宝不接,问道:“又是些什么诗、什么文章了?”

吴之荣道:“不,不是。

这是广东提督吴……吴六奇写的。”

韦小宝听到“广东提督吴六奇”

七个字,吃了一惊,忙问:“吴六奇?

他也会作诗?”

吴之荣道:“不是。

吴六奇密谋造反,这封信是铁证如山,他再也抵赖不了。

卑职刚才说的机密军情,大功一件,就是这件事。”

韦小宝唔了一声,心下暗叫:“糟糕!”

吴之荣又道:“回大人:读书人作诗写文章,有些叛逆的言语,大人英断,说是不打紧的,卑职十分佩服。

常言道得好: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料想也不成大患。

不过这吴六奇总绾一省兵符,他要起兵作乱,朝廷如不先发制人,那……那可不得了。”

说到吴六奇造反之事,口齿登时伶俐起来,他一直跪在地下,眼见得韦小宝脸上阴晴不定,显见对此事十分关注,于是慢慢站起。

韦小宝哼的一声,瞪了他一眼。

吴之荣一惊,又即跪倒。

韦小宝道:“信里写了些什么?”

吴之荣道:“回大人:信里的文字是十分隐晦的,他说西南即有大事,正是大丈夫建功立业之秋。

他邀请这姓查的前赴广东,指点机宜。

信中说:‘欲图中山、开平之伟举,非青田先生运筹不为功。

’那的的确确是封反信。”

韦小宝道:“你又来胡说八道了。

西南即有大事,你可知是什么大事?

你小小官儿,怎知道皇上和朝廷的机密决策?”

吴之荣道:“是,是。

不过他信中明明说要造反,实在轻忽不得。”

韦小宝接过信来,抽出信笺,但见笺上写满了核桃大的字,只知墨磨得很浓,笔划很粗,却一字不识,说道:“信上没说要造反啊。”

吴之荣道:“回大人:造反的话,当然不会公然写出来的。

这吴六奇要做中山王、开平王,请那姓查的做青田先生,这就是造反了。”

韦小宝摇头道:“胡说!

做官的人,那一个不想封王封公?

难道你不想么?

这吴军门功劳很大,他想再为朝廷立一件大功,盼皇上封他一个王爷,那是忠心得很哪。”

吴之荣脸色极是尴尬,心道:“跟你这等不学无术之徒,当真什么也说不清楚。

今日我已得罪了你,如不从这件事上立功,我这前程是再也保不住了。”

于是耐着性子,陪笑道:“回大人:明朝有两个大将军,一个叫徐达,一个叫常遇春。”

韦小宝从小听说书先生说《大明英烈传》,明朝开国的故事听得滚瓜烂熟,一听他提起徐常二位大将,登时精神一振,全不似听他诵念诗文那般昏昏欲睡,笑道:“这两个大将军八面威风,那是厉害得很的。

你可知徐达用什么兵器?

常遇春又用什么兵器?”

这一下可考倒了吴之荣,他因“明史”

一案飞黄腾达,于明朝史事甚是熟稔,但徐达、常遇春用什么兵器,却说不上来,陪笑道:“卑职才疏学浅,委实不知。

请大人指点。”

韦小宝十分得意,微笑道:“你们只会读死书,这种事情就不知道了。

我跟你说,徐大将军是宋朝岳飞岳爷爷转世,使一杆浑铁点钢枪,腰间带一十八枝狼牙箭,百步穿杨,箭无虚发。

常将军是三国时燕人张翼德转世,使一根丈八蛇矛,有万夫不当之勇。”

跟着说起徐常二将大破元兵的事迹。

这些故事都是从说书先生口中听来,自是荒唐的多,真实的少。

吴之荣跪在地下听他说故事,膝盖越来越酸痛,为了讨他欢喜,只得装作听得津津有味,连声赞叹,好容易听他说了个段落,才道:“大人博闻强记,卑职好生佩服。

那徐达、常遇春二人功劳很大,死了之后,朱元璋封他二人为王,一个是中山王,一个是开平王。

朱元璋有个军师……”

韦小宝道:“对了。

那军师是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三千年,后知一千年。”

跟着滔滔不绝的述说,刘伯温如何有通天彻地之能,鬼神莫测之机,打仗时又如何什么什么之中,什么千里之外。

吴之荣双腿麻木,再也忍耐不住,一交坐倒,陪笑道:“大人说故事实在好听,卑职听得出了神。

大人恩典,卑职想站起来听,不知可否?”

韦小宝一笑,道:“好,起来罢。”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