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42章 碧血剑(42)(2/2)

果然便是图中所指,按着图上藏宝记号寻索,原来是在后花园的一间柴房之中。

这天下午,焦宛儿派了人来帮同打扫布置,还拨了两名婢女服侍青青,其他厨子、门公、花匠、侍仆、更夫、马夫一应俱全,洪胜海便做了总管。

袁承志道:“这位焦姑娘年纪轻轻,想得倒真周到。”

青青抿嘴笑道:“若能请得到她来这大宅子亲主家务,那就更加周到之极啦!

我可……我可……”

脸上一红,下面的话可不便说了。

袁承志一怔,随即明白,心想她什么都好,就是小心眼儿,一笑之下,不再接口。

当晚二更过后,袁承志叫了哑巴,二人搬出柴房中柴草,拿了铁锹,挖掘下去。

青青仗剑在柴房外把风。

挖了半个时辰,只听得铮的一声,铁锹碰到了一块大石,铲去石上泥土,露出一块大石板来。

两人合力将石板抬起,下面是个大洞。

青青听得袁承志喜叫,奔进来看。

袁承志道:“在这里啦。”

取了两捆柴草,点燃了丢在洞里,待秽气驱尽,打手势叫哑巴守在外面,与青青循石级走下去,火把光下只见十只大铁箱排成一列。

铁箱都用巨锁锁住,钥匙却遍寻不见。

袁承志再取图细看,见藏宝之处左角边画着一条小小金龙,灵机一动,拿起铁锹依着方位挖下去,挖不了几下,便找到一只铁盒,盒子却没上锁。

他记起金蛇郎君的盒中毒箭,用绳缚住盒盖上的铁环,将铁盒放得远远的,用绳拉起盒盖,过了一会,见无异状,移进火把看盒中时,见盒里放着一串钥匙,还有两张纸。

取起上面一纸,见纸上写道:“吾叔之叛,武臣无不降者。

魏国公徐辉祖以功臣世勋,忠于社稷,殊可嘉也。

内府重宝,仓皇不及携,魏公为朕守之。

他日重光宗庙社稷,以此为资。

建文四年六月庚申御笔。”

袁承志看了不禁凛然,心想这果然是燕王篡位之时建文帝所遗下的重宝。

原来明朝开国,大将军徐达功居第一。

他和明太祖朱元璋是布衣之交。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还是称他为“徐兄”



徐达自然不敢再和皇帝称兄道弟,始终恭敬谨慎。

有一日,明太祖和他一起喝酒,饮酒中间,说道:“徐兄功劳很大,还没安居的地方,我的旧邸赐了给你吧。”

(《明史·徐达传》原文是:“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

)所谓旧邸,是太祖做吴王时所居的府第,他登极为帝之后,自然另建宫殿了。

徐达心想:太祖自吴王而登极,自己倘若住到吴王旧邸之中,这个嫌疑可犯得大了。

他深知太祖猜忌心极重,当下只是道谢,却说什么也不肯接受。

太祖决定再试他一试,过了几天,召了徐达同去旧邸喝酒,不住劝酒,把他灌醉了,命侍从将他抬到卧室之中,放在太祖从前所睡的床上,盖上了被。

徐达酒醒之后,一见情形,大为吃惊,急忙下阶,俯伏下拜,连称:“死罪!”

坐着便不再睡。

侍从将情形回奏,太祖一听大喜,心想此人忠字当头,全无反意,当即下旨,在旧邸之前另起一座大宅赐他,亲题“大功”

两字,作为这宅第所在的坊名。

那便是南京“大功坊”

和“魏国公赐第”

的由来。

据笔记中载称,徐达虽对皇帝恭顺,但他精于韬略,善于将兵,战无不胜,太祖还是怕他造反。

洪武十八年,徐达背上生疽。

据说生背疽之人,吃蒸鹅立死。

太祖派人慰问,附赐蒸鹅一只。

徐达泪流满面,当着使者把一只蒸鹅吃个干净,当夜就毒发而死。

生背疽(一种癌肿)而吃蒸鹅,未必便死,但朱元璋赐这蒸鹅,便是赐死,徐达纵然吃了蒸鹅无事,也只好服毒自尽。

此事正史不载,不知真假。

徐达有四子三女,三个女儿都作太祖儿子的王妃,长女是燕王王妃,后来便是成祖的皇后,次女是代王王妃,三女是安王王妃。

燕王造反,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忠于建文帝,带兵力抗燕军。

徐达的幼子徐增寿却和姊夫燕王暗中勾结。

燕王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召徐增寿来质问。

徐增寿不答,建文帝亲手挥剑斩了他。

成祖篡位后,徐辉祖搬入父亲的祠堂居住,不肯朝见。

成祖派官吏审问,徐辉祖写了“我父开国功臣,子孙免死”

十个大字回报。

成祖见了大怒,但他初即帝位,要收罗人心,饶了他不杀。

徐辉祖对建文帝忠心耿耿,始终在图谋复辟。

他后人世袭魏国公,一直统带守卫南京的兵将,直至明亡。

明朝南京守备府位尊权重,南京百姓只知“守备府徐公爷”

,却不知魏国公,是以袁承志和青青打听不着。

成祖感念徐增寿为己而死,追封他为定国公。

因此徐达的子孙共有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公爵。

两位公爵的后裔一居南京,一居北京。

徐辉祖得罪了成祖,他子孙不敢再在大功坊的赐第居住,另行迁居。

大功坊赐第数度易手,经过二百四十多年,后人再也不明这座旧宅的来历。

这中间的经过,袁承志和青青自然不知。

袁承志看第二张纸时,见写的是一首律诗,诗云: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

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笔迹与另一信一模一样,只是更见苍劲挺拔。

原来此诗是建文帝在闽粤川滇各地漫游四十年后,重还金陵所作。

他经历永乐(成祖)、洪熙(仁宗)、宣德(宣宗)、正统(英宗)各朝之后,已然六十余岁,复位之想早已消尽,回到魏国公府抚视故物,不禁感慨无已,从此飘然出世,不知所终。

此中过节,袁承志和青青自然猜想不到。

承志不懂诗中说些什么,青青更急欲察看箱中物事,对诗笺随意一瞥,便放在一旁。

袁承志取出钥匙,将铁箱打开,一揭箱盖,耀眼生花,一大箱满满的都是宝玉、珍珠,又开一箱,却是玛瑙、翡翠之属,没一件不是价值钜万的珍物。

青青低声惊呼,不由得脸上变色,又惊又喜。

抄到底下,却见下半箱叠满了金砖,十箱皆是如此。

袁承志道:“这些宝物是明太祖当年在天下百姓身上搜刮而来,咱们用来干什么?”

青青和他相处日久,明白他心意,知道只要稍生贪念,不免遭他轻视,便道:“咱们说过,寻到财物,要助闯王谋干大事,自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袁承志大喜,握住她手,说道:“青弟,你真是我的知己。”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