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0章 倚天屠龙记(177)(1/2)
群豪见他笑容满脸,直挺挺的站着,都觉奇怪。
杨逍道:“殷兄,你想张真人能下山出手么?”
他连问两次,殷天正只是不答,身子也一动不动。
张无忌大惊,伸手搭他脉搏,不料心脉早停,竟已气绝身亡。
原来他当日在光明顶独斗六派群豪,苦苦支撑,真元已受大损,适才苦战渡难,又耗竭了全部力气,加之年事已高,竟然油尽灯枯。
张无忌抱着他尸身,哭叫:“外公!”
殷野王抢了上来,更呼天抢地的大哭。
群豪念及同教的义气,无不怆然泪下。
讯息传出,明教中有许多教众原属天鹰教旗下,登时哭声震动山谷。
这数日间,群豪忙着料理殷天正的丧事。
各路武林人物也络绎上山。
这些人仰慕殷天正的威名,不少人到木棚中他灵前吊祭。
空闻、空智等已亲自前来祭过,随后又派了三十六名僧人,为殷天正做法事超度。
但三十六名僧人只念了几句经,便给殷野王手执哭丧棒轰了出去。
周颠更在一旁大骂:“少林秃驴,假仁假义!”
张无忌忧心如捣,和杨逍、彭莹玉、赵敏等商议数次,始终不得善法。
赵敏曾想设法将“十香软筋散”
下在渡厄三僧的饮食之中,又说要去召鹿杖客、鹤笔翁二人来和张无忌联手,但张无忌和杨逍等均觉不妥。
这天是殷天正去世的头七,张无忌率领教中群豪,在灵位前陈祭致哀。
赵敏青衣素裙,为殷天正服了一半丧服。
致祭完毕,明教焚烧了灵位,行了明教的圣火礼节,恭送灵柩下山。
殷野王跪拜辞谢,护送先父灵柩回归江南安葬。
明教丧葬礼俗本与中土传统大异,但传入中土既久,中国教徒多遵用千年来的中土习俗。
这日午后,山下教众来报,明教濠泗一支的龙凤兵马,在朱元璋的率领之下,赶来登封,要听奉张教主指挥,进攻少林寺相救谢法王。
前来的兵马共有二万余人,声势十分浩大。
张无忌又惊又喜,与杨逍等商议,均觉这般人多势众,虽不合武林规矩,但可令少林寺心生畏惧,不敢提前加害谢法王。
张无忌当下率领左右光明使等人移步登封,命朱元璋传令下去,就地驻扎兵马,不可惊扰了少林寺和各门派人众。
张无忌等在一家酒楼中设宴,为朱元璋等人接风洗尘,详谈别来情由。
随同朱元璋来参谒教主的有大将汤和、邓愈、冯胜等人。
问起军情,得知滁州明教义军近年来节节胜利,韩山童不幸战死,刘福通统帅大军,拥韩林儿称帝,以亳州为国都,国号“宋”
,称为“龙凤皇帝”
。
圣火令大戒虽禁止教众称王称帝,但当攻战之际,为了号召民心,则夸大名号也所不禁。
好在韩林儿为人仁厚,一向服从总坛,料来不致造成教内分裂。
韩林儿手下另一支挺有力量的兵马,大将是郭子兴,自称滁阳王,朱元璋、徐达等都归于他的麾下,朱元璋的妻子便是郭子兴的养女,不久郭子兴去世,他的部众归其长子郭天叙统领。
郭天叙是都元帅,张天佑任右副元帅,朱元璋任左副元帅。
郭天叙领了大军渡长江,攻陷了太平,再攻集庆路,手下将领陈野光叛变,杀了郭天叙和张天佑,朱元璋率领徐达等人平定叛乱,自任都元帅,攻陷了集庆路(南京),改名应天,宋国迁都应天府。
朱元璋功大,官居平章政事,封吴国公,掌握宋国政权。
这次他来参见张无忌,便是以韩林儿为名,向总坛禀告。
这时刘福通见朱元璋势大,自己在宋国受到排挤,已自率部队西进,陈友谅投到了他部下,称为西路红巾军,扩展也甚成功。
酒过三巡,张无忌在席上夸奖朱元璋等一行立功甚巨。
朱元璋站起身来,双手捧着一杯酒,恭恭敬敬的呈到张无忌面前,说道:“恭喜教主从海外迎回谢法王和屠龙刀,眼下谢法王虽暂且失陷在少林寺中,但我教有教主、左右光明使以及诸位英侠领头,必能救出谢法王,夺回屠龙刀。
从此我明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杀尽鞑子,还我河山,当是指顾间的事了。”
张无忌干了一杯,说道:“当年与朱大哥在凤阳相交,想不到竟有今日!”
群豪哈哈大笑,意兴甚豪。
朱元璋却不坐下,手指坐在临桌的赵敏,说道:“属下听说,这位郡主娘娘弃暗投明,背弃了父兄,甘愿终身依靠教主,本来是可喜可贺的大好事,但属下有一事心中不明,要请教主指点。”
说到这里,本来满脸欢容,忽尔转得神色俨然。
张无忌道:“大家是自己人,朱大哥坦率直言便是。”
朱元璋道:“小人见识胡涂,出言有不到之处,还请教主原宥。”
张无忌道:“大伙儿都是光明磊落的好汉子,事无不可对人言。
朱大哥但说不妨。”
朱元璋道:“属下这番话,众兄弟平日已议论纷纷,也不是属下一人心头的话。
这位郡主娘娘是蒙古人,他父亲是执掌朝廷兵马、声威赫赫的汝阳王。
我汉人义军,不知有几千几万人死在她爹爹刀下。
我义军的好兄弟、好朋友,人人要杀她爹爹报仇。
咱们濠泗的十几万义军,要请教主回答一句话:到底在教主心中,是这位蒙古的郡主娘娘要紧呢,还是明教十数万兄弟的性命要紧?”
这番话说得斯文恭谨,但却声势汹汹,势道逼人。
杨逍、范遥等人听了这番话,早想到朱元璋是挟着近来反元大胜之威,带了自己的兵马,竟欲逼去张无忌的明教教主之位。
他料想赵敏得罪的人多,他如出言逼宫,明教众首领未必会支持张无忌这年轻教主。
而且赵敏为汝阳王之女,汝阳王杀戮抗元义军,手上血债累累,朱元璋以此为辞,明教首领纵欲支持张无忌,也乏理据,大义有亏。
张无忌也已料到朱元璋的用意,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朱元璋又道:“兄弟们都说,教主倘若顾念天下苍生,重视夷夏之防,应与郡主娘娘一刀两断。
教主在郡主与明教兄弟之间,只能择一为友,亲此则敌彼,亲彼则敌此!”
张无忌道:“朱大哥说那里话来?
明教自敝人张无忌以下,直至初入教的教友,人人曾对明尊圣火立下重誓,我明教教众头颅可抛,颈血可溅,全心全意,誓将蒙元赶回漠北,还我大汉河山,重整金瓯。
若违此誓,明尊决不宽恕!”
在座群豪一齐叫道:“教主,说得好!”
朱元璋道:“如此说来,教主决意与郡主一刀两断,终身不再相见了?”
张无忌摇头道:“不是!
驱赶蒙元,我志不变。
以赵敏为妻,我志亦不变。
赵姑娘虽是蒙古女子,但早已脱离父兄,她对我说得清清楚楚,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干什么,她也干什么。”
朱元璋摇头道:“教主,咱们干的可是杀官造反的大事。
教主信得过这位郡主娘娘,我们成千成万的兄弟可信不过。
难道郡主娘娘事到临头,也肯大义灭亲、手刃父兄吗?”
张无忌见他这等神态,心下好生难决,倘若明教内哄,朱元璋等几个义军头领当然不是自己对手,但如杀了朱元璋等人,濠泗义军不免元气大伤,只怕元军乘势反扑,反元的大好形势不免毁于一旦。
何况圣火令中谆谆告诫,明教兄弟绝不可自相残杀。
他叹了口气,对朱元璋道:“明教决心造朝廷的反,那是说什么也不变的。
但我们只盼将蒙古人赶回大漠去,请他们回自己的老家,不到中土来占我汉人的江山土地,不把我汉人当作奴隶来使用欺压。
明教是‘赶鞑子’,不是‘杀鞑子’!
明教是从波斯传来的,大家见过明尊的画像,他是黄头发、黄胡子、高鼻子、绿眼睛的外国夷人,但他老人家引导咱们行善去恶、为明驱暗,咱们就拜明尊,听明尊的教训。
咱们只求自由自在,不让外族人来占我们的国土子女、田地财物,我们也决不占他们的国土。
大伙儿做的是把蒙古人赶回蒙古去。”
赵敏本来一直在旁默不作声的听着,忽然站起身来,昂然道:“朱大哥,你不用耽心!
我是蒙古人,那是改不来的。
不用你们来赶,我自己退出中土,返回蒙古,这一生一世永不再踏入中土一步!”
张无忌、杨逍、范遥、韦一笑等都是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