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3章 倚天屠龙记(10)(1/2)
觉远却似没听到她的话,继续念道:“……力从人借,气由脊发。
胡能气由脊发?
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
由腰展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
合便是收,开便是放。
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
他越念声音越低,终于寂然无声,似已沉沉睡去。
郭襄和张君宝不敢惊动,只默记他念过的经文。
斗转星移,月落西山,蓦地里乌云四合,漆黑一片。
又过一顿饭时分,东方渐明,只见觉远闭目垂眉,静坐不动,脸上微露笑容。
张君宝一回头,突见大树后人影一闪,依稀见到黄色袈裟的一角。
他吃了一惊,喝道:“是谁?”
只见一个身材瘦长的老僧从树后转了出来,正是罗汉堂首座无色禅师。
郭襄又惊又喜,说道:“大和尚,你怎地苦苦不舍,还是追了来?
难道非擒他们师徒归寺不可么?”
无色道:“善哉,善哉!
老僧尚分是非,岂是拘泥陈年旧规之人?
老僧到此已有半夜,若要动手,也不等到此时了。
觉远师弟、君宝,无相师弟率领达摩堂弟子正向东追寻,你们快快往西去罢。
我还要去达摩堂领责呢!”
却见觉远垂首闭目,兀自不醒。
张君宝上前说道:“师父醒来,罗汉堂首座跟你说话。”
觉远仍然不动。
张君宝惊慌起来,伸手摸他额头,触手冰冷,原来早圆寂多时了。
张君宝大悲,伏地叫道:“师父,师父!”
却那里叫他得醒?
无色禅师合什行礼,说偈道:“诸方无云翳,四面皆清明,微风吹香气,众山静无声。
今日大欢喜,舍却危脆身。
无嗔亦无忧,宁不当欣庆?”
说罢,飘然而去。
张君宝大哭一场,郭襄也流了不少眼泪。
少林寺僧众圆寂,尽皆火化,当下两人捡些枯柴,将觉远的法身焚化了。
郭襄道:“张兄弟,少林寺僧众尚自放你不过,你诸多小心在意。
咱们便此别过,后会有期。”
张君宝垂泪道:“郭姑娘,你到那里去?
我又到那里去?”
郭襄听他问自己到那里去,心中一酸,说道:“我天涯海角,行踪无定,自己也不知道到那里去。
张兄弟,你年纪小,又全无江湖上的阅历。
少林寺的僧众正在四处追捕于你,这样罢。”
从腕上褪下一只金丝镯儿,递了给他,道:“你拿这镯儿到襄阳去见我爹爹妈妈,他们必能善待于你。
只要在我爹妈跟前,少林寺的僧众再狠,也不能来难为你。”
张君宝含泪接了镯儿。
郭襄又道:“你跟我爹爹妈妈说,我身子很好,请他们不用记挂。
我爹爹最喜欢少年英雄,见你这等人才,说不定会收了你做徒儿。
我弟弟忠厚老实,一定跟你很说得来。
只是我姊姊脾气大些,一个不对,说话便不给人留脸面,但你只须顺着她些儿,也就是了。”
说了她爹娘的情形,又说明到襄阳后如何去见她父母,便转身而去。
张君宝但觉天地茫茫,竟无安身之处,在师父的火葬堆前呆立了半日,这才举步。
走出十余丈,忽又回身,挑起师父所留的那对大铁桶,摇摇晃晃的缓步而行。
荒山野岭之间,一个瘦骨棱棱的少年黯然南下,凄凄惶惶,说不尽的孤单寂寞。
行了半月,已到湖北境内,离襄阳已不在远。
少林寺僧却始终没追上他。
原来无色禅师暗中眷顾,故意将僧众引向北方,反其道而行,和他越离越远。
这日午后,来到一座大山之前,但见郁郁苍苍,林木茂密,山势甚是雄伟。
一问过路的乡人,得知此山名叫武当山。
他在山脚下倚石休息,忽见一男一女两个乡民从身旁山道上经过,两人并肩而行,神态亲密,显是一对少年夫妻。
那妇人唠唠叨叨,不住的责备丈夫。
那男子却低下了头,只不作声。
但听那妇人说道:“你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立门户,却去依傍姊姊和姊夫,没来由的自讨羞辱。
咱俩又不是少了手脚,自己干活儿自己吃饭,青菜萝卜,粗茶淡饭,何等逍遥自在?
偏是你全身没根硬骨头,当真枉为生于世间了。”
那男子“嗯、嗯”
数声。
那妇人又道:“常言道得好:除死无大事。
难道非依靠别人不可?”
那男子给妻子这一顿数说,不敢回一句嘴,一张脸胀得猪肝也似的成了紫酱之色。
那妇人这番话,句句都打进了张君宝心里:“你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立门户……没来由的自讨羞辱……常言道得好,除死无大事,难道非依靠别人不可?”
他望着这对乡下夫妻的背影,呆呆出神,心中翻来覆去,尽是想着那农妇这几句当头棒喝般的言语。
只见那汉子挺了挺腰板,不知说了几句什么话,夫妻俩大声笑了起来,似乎那男子已决意自立,因此夫妻俩同感欢悦。
张君宝又想:“郭姑娘说道,她姊姊脾气不好,说话不留情面,要我顺着她些儿。
我好好一个男子汉,又何必向人低声下气,委曲求全?
这对乡下夫妇尚能发奋图强,我张君宝何必寄人篱下,瞧人眼色?”
言念及此,心意已决,当下挑了铁桶,便上武当山去,找了一个岩穴,渴饮山泉,饥餐野果,孜孜不歇的修习觉远所授的《九阳真经》。
他得觉远传授甚久,于这部《九阳真经》已记了十之五六,十余年间竟内力大进,其后多读道藏,于道家炼气之术更深有心得。
某一日在山间闲游,仰望浮云,俯视流水,忽然想到老子所谓“柔弱胜刚强”
、“物极必反”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又想老子所云:“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正言若反”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由此而悟出一套以柔克刚的拳理,正是老子所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亦即《道德经》中所谓“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胜刚,弱胜强。”
他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贯通,领会了武学中阴阳互济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长笑。
这一番大笑,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