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7章 侠客行(91)(1/2)
二十四 秀州刺客 宋靖康年间金人南侵,掳徽宗、钦宗北去,高宗在南方即位。
其后金人数次南侵,高宗仓皇奔逃,自扬州逃到杭州,命礼部侍郎张浚在苏州督师守御。
高宗到了杭州后,任命王渊为代理枢密使(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
扈从统制(首都卫戍司令)苗傅和另一统兵官刘正彦不服,又因高宗亲信太监康履等擅作威福,苗刘二人便发动兵变,将王渊杀了,又逼迫高宗交出康履杀死。
那时诸将统兵在外抵御金兵,杭州的卫戍部队均由苗刘二人指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高宗惶惑无计。
苗刘二人跟着逼高宗退位,禅位给他年方三岁的儿子,由太后垂帘听政,“建炎三年”
的年号也改为“明受元年”
。
苗刘二人专制朝政,用太后和小皇帝的名义发出诏书。
张浚在苏州得到消息,料知京城必定发生了兵变,便约同在江宁(南京)督师的吕颐浩,以及大将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统兵勤王。
但高宗在叛兵手里,如急速进兵,恐怕危及皇帝,又怕叛军挟了皇帝百官逃入海中,于是一面不断书信来往,和苗刘敷衍,一面派兵守住入海的通道。
苗刘二人是粗人,并无确定的计划,起初升张浚为礼部尚书,想拉拢他,后来得知他决心进讨,于是下诏将他革职。
张浚恐怕将士得知自己被革职后人心涣散,将伪诏藏起,取出一封旧诏书来随口读了几句,表示杭州来的诏书内容无关紧要,便即继续南进,司令部驻在秀州(嘉兴)。
一晚张浚在司令部中筹划军事,戒备甚严,突然有一人出现在他身前,从怀中取出一张纸来,说道:“这是苗傅和刘正彦的赏格,取公首级,即有重赏。”
张浚很是镇定,问道:“你想怎样?”
那人道:“我是河北人,读过一些书,还明白逆顺是非的道理,岂能为贼所用?
苗刘二凶派我来行刺侍郎。
小人来到营中,见公戒备不严,特地前来告知。
只怕小人不去回报,二凶还会继续遣人前来。”
张浚离座而起,握手问他姓名。
那人不答,迳自离去,倏来倏往,视众卫士有如无物。
张浚次日引出一名已判了死罪的犯人,斩首示众,声称这便是苗刘二凶的刺客。
那真刺客的相貌形状,他已熟记于心,后来遣人暗中寻访,想要报答他,可是始终无法找到。
(见《宋史·张浚传》) 张浚率兵南下勤王,韩世忠为先锋。
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那时留在杭州,给苗刘二人扣留了。
宰相朱胜非骗苗刘说,不如请太后命梁氏去招抚韩世忠。
苗刘不知是计,接受他的意见。
太后召梁红玉入宫,封她为安国夫人,命她快去通知韩世忠,即刻赶来救驾。
梁红玉骑马急驰,从杭州一日一夜之间赶到了秀州。
张浚和韩世忠部队开到临平,和苗刘部下军队交锋。
江南道路泥泞,马不能行,韩世忠下马执矛,亲身冲锋。
苗刘军大败。
当晚苗刘二人逃出临安。
韩世忠领兵追讨,分别成擒,送到南京斩首。
高宗重赏韩世忠,加封梁红玉为护国夫人。
世人都知梁红玉金山击鼓大战金兀术,其实在此之前便已立过大功。
张浚也因勤王之功而大为高宗所亲信,被任为枢密使(国防部长)。
史称:“浚时年三十三,国朝执政,自寇准以后,未有如浚之年少者。”
他后来还立了不少大功,统率吴玠、吴璘兄弟在和尚原大破金兵,保全四川,是最著名的一役。
岳飞破洞庭湖农民军首领杨么,张浚是这一役的总司令。
张浚对韩世忠和岳飞二人特别重用。
史称:“时锐意大举,都督张浚于诸将中每称世忠之忠勇,飞之沉鸷,可以倚办大事,故并用之。”
在秦桧当国期间,张浚被迫长期退休。
岳飞遭害之时,张浚正在受排斥期间,倘若他在朝廷,必定力争,或许同时会遭秦桧害死,或许岳飞可以免死。
但同时遭害的可能性大得多。
他一生主战,向来和秦桧意见不合。
《宋史》载:“浚去国几二十载,天下士无贤不肖,莫不倾心慕之。
武夫健将,言浚者莫不咨嗟太息,至儿童妇女,亦知有张都督也。
金人惮浚,每使至,必问浚安在,惟恐其复用。
当是时秦桧怙宠固位,惧浚为正论以害己,令台臣有所弹劾,论必及浚反,谓浚为‘国贼’,必欲杀之。”
终于周密布置,命人捏造口供,诬他造反。
幸亏张浚年纪轻,秦桧适于此时年老病死,张浚才得免祸。
高宗死后,孝宗对他十分重用,对金人战守大计,均由他主持,后来做到宰相兼枢密使都督(总理兼国防部长兼三军总司令),封魏国公。
岳飞被害,千古大狱,历来都归罪于秦桧。
但后人论史也偶有指出,倘若不是宋高宗同意,秦桧无法害死岳飞。
文征明〈满江红〉有句云:“笑区区一桧亦何能?
逢其欲!”
说明秦桧只不过迎合高宗的心意而已。
不过论者认为高宗所以要杀岳飞,是怕岳飞北伐成功,迎回钦宗(高宗的哥哥,其时徽宗已死),高宗的皇位便受到威胁。
我想这虽是理由之一,但决不会是很重要的原因。
高宗做皇帝已久,文臣武将都是他所用的人。
钦宗即使回来,也决计做不成皇帝。
高宗要杀岳飞,相信和苗傅、刘正彦这一次叛变有很大关系。
苗刘之叛,高宗受到极大屈辱,被迫让位给自己的三岁儿子。
这一次政变,一定从此使他对手握兵权的武将具有莫大戒心。
当时大将之中,韩世忠、张浚、刘光世三人曾参与平苗刘的勤王之役,岳飞却是后进,那时还没有露头角。
偏偏岳飞不懂高宗的心理,做了一件颇不聪明之事。
绍兴七年,岳飞朝见高宗,内殿单独密谈。
岳飞提出请正式立建国公为皇太子。
高宗没有答允,说道:“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
意思说,这种事情你是不应当管的。
岳飞退下后,参谋官薛弼接着朝见,高宗将这事对他说了,又说:“飞意似不悦,卿自以意开谕之。”
那时岳飞手握重兵,高宗很耽心他不高兴,所以叫参谋官特别去劝他,要他不必介意。
疑忌武将是宋朝的传统。
宋太祖以手握兵权而黄袍加身,后世子孙都怕大将学样。
秦桧诬陷岳飞造反,正好迎合了高宗的心意。
要知高宗赵构是个极聪明之人,如果他不是自己想杀岳飞,秦桧的诬陷一定不会生效。
绍兴七年,张浚进呈一批马匹,高宗和他讨论马匹优劣和产地等等,谈得很投机。
张浚道:“臣听说,陛下只要听到马的蹄声,便知马好坏,那是真的吗?”
高宗道:“不错。
我隔墙听马蹄之声,便能分别好马和劣马。
只要明白了要点所在,那也不是难事。”
张浚道:“要分辨畜生的优劣,或许不很难,只有知人为难。”
高宗点头道:“知人的确很难。”
张浚道:“一个人是否有才能,那是不易知道的。
但议论刚正,态度严肃之人,一定不肯做坏事;一味歌功颂德,大叫万寿无疆,陛下不论说什么,总是欢呼喝采之人,必不可用。”
高宗认为此言不错。
《宋史·岳飞传》中记载了一件岳飞和高宗论马的事。
高宗问岳飞:“卿有良马否?”
岳飞道:“臣本来有两匹马,每日吃豆数斗,饮泉水一斛,倘若食物不清洁,便不肯吃。
奔驰时起初也不很快,驰到一百里后,这才越奔越快,从中午到傍晚,还可行二百里,卸下鞍子后,不喷气,不出汗,若无其事。
那是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不幸这两匹马已相继死了。
现在所乘的那一匹,每天不过吃数升豆,什么粮食都吃,什么脏水都喝,一骑上去便发力快跑,可是只跑得一百里,便呼呼喷气,大汗淋漓,便像要倒毙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