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2章 侠客行(86)(2/3)
请将军和小人同去观看。
但必须严守秘密,防他得讯后高飞远走。”
其时天旱已久,早晨尘埃极大,车马来往,数步外就见不到人。
田膨郎和同伴少年数人,臂挽臂的走入城门。
小仆手执击马球的球杖,从门内一杖横扫出来,啪的一声响,打断了田膨郎的左腿。
(在现代,便是用高尔夫球棒打人。
) 田膨郎摔倒在地,见到小仆,叹道:“我偷了玉枕,什么人都不怕,就只忌你一人。
既在这里撞到了,还有什么可说的。”
将他抬到皇帝亲卫禁军神策军左军和右军之中,田膨郎毫不隐瞒,全部招认。
文宗得报偷枕贼已获,又知是禁军拿获的,当下命将田膨郎提来御前,亲自诘问。
田膨郎具直奏陈。
文宗道:“这是任侠之流,并非寻常盗贼。”
本来拘禁的数百名嫌疑犯,当即都释放了。
那小仆一捉到田膨郎,便拜别了王敬宏回归四川。
朝廷找他不到,只好重赏王敬宏。
(故事出康骈《剧谈录》,篇名〈田膨郎〉。
) 文宗便是“甘露之祸”
的主角。
当时禁军神策军的统领叫做中尉,左军右军的中尉都由宦官出任。
宪宗(文宗的祖父)、敬宗(文宗之兄)均为宦官所杀,穆宗(文宗的父亲)、文宗则为宦官所立。
由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皇帝为宦官所制,文宗想杀宦官,未能成功,终于郁郁而终。
王敬宏是龙武军的将军,龙武军属北军,也是禁军的一个兵种,他是受宦官指挥的。
十三 昆仑磨勒 〈昆仑奴〉也是裴铏所作。
裴铏作《传奇》三卷,原书久佚,《太平广记》录有四则,得以流传至今。
〈聂隐娘〉和〈昆仑奴〉是其中特别出名的。
唐代小说集另有一种,书名也叫《传奇》,作者是大诗人元稹,其中包括〈莺莺传〉。
〈昆仑奴〉一文亦有记其作者为南唐大词人冯延巳的,似无甚根据。
本文在《剑侠传》一书中也有收录。
《剑侠传》托言唐代段成式作,其实是明人所辑,其中〈京西店老人〉等各则,确是段成式所作,收入段氏所著的《酉阳杂俎》。
我手边所有的影印本《剑侠传》系潘铭燊兄所赠,是咸丰七年的印本,书上署名为“萧山王龄校”
。
故事中所说唐大历年间“盖代之勋臣一品”
,当是指郭子仪。
这位一品大官的艳姬为崔生所盗,发觉后并不追究,也和郭子仪豁达大度的性格相符。
关于昆仑奴的种族,近人大都认为他是非洲黑人。
郑振铎《中国文学史》中说:“‘昆仑奴’一作,也甚可注意。
所谓‘昆仑奴’,据我们的推测,或当是非洲的尼格罗人,以其来自极西,故以‘昆仑奴’名之。
唐代叙‘昆仑奴’之事的,于裴氏外,他文里尚有之,皆可证明其实为非洲黑种人。
这可见唐系国内,所含纳的人种是极为复杂的,又其和世界各地的交通,也是甚为通畅广大的。”
但我忽发奇想,这昆仑奴名叫磨勒,说不定是印度人。
磨勒就是摩啰。
香港人不是叫印度人为摩啰差吗?
唐代和印度有交通,玄奘就曾到印度留学取经,来几个摩啰人也不希奇。
印度人来中国,须越昆仑山,称为昆仑奴,很说得通。
如果是非洲黑人,相隔未免太远了。
武侠小说谈到武术,总是推崇少林。
少林寺的祖师达摩老祖是印度人,一般武侠小说认为他是中国武术的创始人之一(但历史上无根据)。
磨勒后来在洛阳市上卖药。
卖药的生活方式,也似乎更和印度人相近,非洲黑人恐怕不懂药性。
《旧唐书·南蛮传》云:“自林邑以南,皆拳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有些学者则认为是指马来人而言。
唐人传奇中有三个美丽女子都以红字为名。
以人品作为而论,红线最高,红拂其次,红绡最差。
红绡向崔生作手势打哑谜,很是莫名其妙,若无磨勒,崔生怎能逾高墙十余重而入歌妓第三院?
她私奔之时,磨勒为她负出“囊橐妆奁”
,一连来回三次,简直是大规模的卷逃。
崔生为一品召问时,把罪责都推在磨勒头上,任由一品发兵捉他,一点也不加回护,不是个有义气之人,只不过是个“容貌如玉”
而为红绡看中的小白脸而已。
崔生当时做“千牛”
,那是御前带刀侍卫,“千牛”
本是刀名,后来引伸为侍卫官。
附录:昆仑奴 唐大历中,有崔生者,其父为显僚,与盖代之勋臣一品者熟。
生是时为千牛,其父使往省一品疾。
生少年,容貌如玉,性禀孤介,举止安详,发言清雅。
一品命妓轴帘召生入室,生拜传父命,一品忻然爱慕,命坐与语。
时三妓人,艳皆绝代,居前以金瓯贮绯桃而擘之,沃以甘酪而进。
一品遂命衣红绡妓者,擎一瓯与生食。
生少年赧妓辈,终不食。
一品命红绡妓以匙而进之,生不得已而食。
妓哂之。
遂告辞而去。
一品曰:“郎君闲暇,必须一相访,无间老夫也。”
命红绡送出院。
时生回顾,妓立三指,又反三掌者,然后指胸前小镜子,云:“记取。”
余更无言。
生归达一品意,返学院,神迷意夺,语减容沮,恍然凝思,日不暇食。
但吟诗曰:“误到蓬山顶上游,明珰玉女动星眸。
朱扉半掩深宫月,应照璚芝雪艳愁。”
左右莫能究其意。
时家中有昆仑奴磨勒,顾瞻郎君曰:“心中有何事,如此抱恨不已?
何不报老奴?”
生曰:“汝辈何知,而问我襟怀间事?”
磨勒曰:“但言,当为郎君释解。
远近必能成之。”
生骇其言异,遂具告知。
磨勒曰:“此小事耳,何不早言之,而自苦耶?”
生又白其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