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7章 天龙(185)(1/2)
虚竹又惊又喜,说道:“符姑娘当真不愧称为‘针神’,在骆驼急驰之际,居然做成了这样一件美服。”
当即除下僧衣,将长袍披在身上,长短宽窄,无不贴身,袖口衣领之处,更镶以灰色貂皮,那也是从众女皮裘上割下来的。
虚竹相貌虽丑,这件华贵的袍子一上身,登时大显精神,众女尽皆喝采。
虚竹神色忸怩,手足无措。
这时众人已来到上峰的路口。
程青霜在途中已向众女说知,她下峰之时,敌人已攻上了断魂崖,缥缈峰的十八天险已失十一,钧天部群女死伤过半,情势万分凶险。
虚竹见峰下静悄悄地没半个人影,一片皑皑积雪之间,萌茁青青小草,若非事先得知,那想得到这一片宁静之中,蕴藏着无穷杀机。
众女忧形于色,挂念钧天部诸姊妹的安危。
石嫂拔刀在手,大声道:“‘缥缈九天’之中,八天部下峰,只余一部留守,贼子乘虚而来,无耻之极。
主人,请你下令,大伙儿冲上峰去,跟群贼一决死战!”
神情甚为激昂。
余婆却道:“石家妹子且莫性急,敌人势大,钧天部全仗峰上十八处天险,这才支持了这许多时日。
咱们现今是在峰下,敌人反客为主,反占了居高临下之势……”
石嫂道:“依你说却又如何?”
余婆道:“咱们还是不动声色,静悄悄的上峰,让敌人越迟知觉越好。”
虚竹点头道:“余婆之言有理。”
他既这样说,谁也更无异言。
八部分列队伍,悄无声息的上山。
这一上峰,各人轻功强弱立时便显了出来。
虚竹见余婆、石嫂、符敏仪等几个首领虽是女流,足下着实快捷,心想:“果然是强将手下无弱兵,师伯的部属甚是了得。”
一处处天险走将过去,但见每一处都有断刀折剑、削树碎石的痕迹,可以想见敌人通过之时,都曾经过一场场惨酷的战斗。
过断魂崖、碎骨岩、百丈涧,来到接天桥时,只见两片峭壁之间的一条铁索桥已为人用宝刀砍成两截。
两处峭壁相距几达五丈,势难飞渡。
群女相顾骇然,均想:“难道钧天部的众姊妹都殉难了?”
众女均知,接天桥是连通百丈涧和仙愁门两处天险之间的必经要道,虽说是桥,其实只一根铁链,横跨两边峭壁,下临乱石嶙峋的深谷。
来到灵鹫宫之人,自然个个武功高超,踏索而过,原非难事。
这次程青霜下峰时,敌人尚只攻到断魂崖,距接天桥尚远,但钧天部早已有备,派人守御铁链,一等敌人攻到,便即开了铁链中间的铁锁,铁链分为两截,这五丈阔的深谷说宽不宽,但要一跃而过,纵然轻功极高之人,也所难能。
这时众女见铁链为利刃所断,多半敌人斗然攻到,钧天部诸女竟来不及开锁分炼。
石嫂将柳叶刀挥得呼呼风响,叫道:“余婆婆,快想个法子,怎生过去才好。”
余婆婆道:“嗯,怎么过去,那倒不大容易……”
一言未毕,忽听得对面山背后传来“啊,啊”
两声惨呼,乃是女子声音。
群女热血上涌,均知是钧天部的姊妹遭了敌人毒手,恨不得插翅飞将过去,和敌人决一死战,但尽管叽叽喳喳的大声叫骂,悲叹议论不绝,却没法飞渡天险。
注: 佛教认为,人生痛苦烦恼,不能解脱,主要根源在于“三毒”
(trini akusalamulani),也可译作“三不善”
,即“贪”
(ragah)、“嗔”
(dosah)、“痴”
(mohah)。
“贪”
是欲望、贪得、各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欲求、爱念、对名利权力的追求等等;“嗔”
是仇恨心、憎怨心,企望打击、损害、伤害、杀伤别人的心理,讨厌别人,妒忌,幸灾乐祸等等;“痴”
是不了解、认识错误、妄想、幻觉、谬见,是“白痴”
之“痴”
而非“痴情”
、“痴心”
之痴。
佛家有时称“非佛教徒”
为“无知凡夫”
,是出于一种慈悲心,认为他们不是应当敌视的“异教徒”
,而只是未闻佛法、不了解觉者真理、未懂得真正道理之人,亦即“痴”
。
中国学者常出于对中文“痴”
的理解,以为三毒之“痴”
是指痴心、迷恋,其实是因中文之“痴”
字而生误会。
在佛教中,迷恋、执着、念念不忘、难以自解,有如段誉之对王语嫣,在“三毒”
中属于“贪”
而不算“痴”
。
但人有“痴心”
、“情痴”
,也即因“认识错误”
、“不知真理”
所致,所以两者分别不大。
中文中之“贪”
,恒指非分之得而言;佛学中之“贪”
,则包括合理的获得在内,如考试合格、营业赚钱等等,相当于“获得的欲求”
。
佛教徒认为三毒中“痴”
最难消除,因心中若无“痴”
,即可有“正见”
、“正思惟”
,对于“实相”
有真正认识,能脱却钝根、中根而进入利根,能生“三善思”
(出离、无恚、无害),由此而能生慧,能去贪、去嗔。
佛家之“痴”
,佛经英文译本中作delusion,ignorance,false thinking,without the right understanding,without the right thoughts。
去“嗔”
不难,去“贪”
甚难,若能去“痴”
,即大彻大悟,真见佛道矣。
所以“不闻佛法”
是人生“八难”
之一,类似于生而聋、哑、盲。
第三十八回 胡涂醉 情长计短 虚竹眼望深谷,也是束手无策,见到众女焦急的模样,心想:“她们都叫我主人,遇上了真正难题,我这主人却一筹莫展,那成什么话?
经中言道:‘或有来求手足耳鼻、头目肉血、骨髓身分,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悉能一切欢喜施与。
’菩萨六度,第一便是布施,我又怕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