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181章 第一家民营企业(3/3)

“空中关机,二是点火!显然火箭最少有两台以上的发动机能够保持平衡。而且这两台发动机只能够放在底部,不能够像卫星那样安放在身体的各个方向。”有人已经在脑子里飞快的计算着回收火箭所需要的具体方式。

“如果只是小型火箭,这的确很容易做到。可是随着火箭的体积越来越大,显然对发动机的推力有极高的要求,而且要求自身的陀螺仪异常的精准。看来这研究的难度可是不小!

这发动机势必要重新研发,以我们现有的发动机来估算动力输出,显然还有些不足。而且新式发动机尾喷口,必须要做到精准的可调摆动。稍微有一点点误差,就会让火箭无法准确的落地。”看着这项目,作为专业人士有的人已经跃跃欲试想要马上投入研究。毕竟如此充足的经费下,再也不用整天惦记省钱二字。

“这种火箭一旦研制成功,即便只是捆绑的两个助推器,每次发射也能节省一大笔钱。商人思考方式就是与我们这些专家不一样。

我们这些人只需要保证火箭能够顺利升空把卫星送到预定轨道,而商人第一个研发项目居然是要为未来做节流开源而准备。

两相对比之下,不得不说这项目很有前景。

我们国家现在正寻求进入国际发射市场,如果我们掌握了这项技术。就可以把捆绑火箭的助推器做得很大,助推器大了之后推力就会大增。我们的运输能力就会翻倍增长。

到时候一箭双星一箭三星都不是问题。

等真正掌握这些技术之后,国际上同行在价格上根本无法与我们竞争。到了这一天,只要我们成功的发射几颗卫星。国外的卫星公司一定会为了低廉的价格而找上门来。”一想到整个七机部都在谋划如何到国际竞争时,有人在这个时候居然送上大笔预算,想要让发射火箭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一旦拥有了这种技术,完全可以说是如虎添翼。

本来华夏的成本就低,如果再配合这套技术,那国外的同行根本没有任何的优势。

无论火箭的推力,还是市场的价格。

别人拿什么跟我们竞争。

一想到这些之后,每一个人脸色都激动了起来。

“如果我们这些人想研究这个方向,用这样的方式跟上级打申请,申请拨付资金进行研发。估计直接会被否掉,毕竟国家可没那么多钱让我们去搞研发,而目的仅仅是节省这一点发射经费。

更严重的是,即便我们投入研发,未必在短期之内看到效果。

一旦研发周期被拉长,投入的资金远远看不到回报之时。这项目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毙掉。然而,即便能看到未来的好处,上级领导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本来我还有些抵触,觉得航空航天怎么能交给私人来运作。现在,我不但没有任何抵触心理,反而期待赶紧开展工作越快越好。”对于专家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能否顺利进行。只要这技术服务于国家,谁当领导都一样。

“我希望大家尽快召开技术性会议,尽快落实我这个项目。

我们都是相信科学的人,我不希望大家盲目乐观盲目自信。这个项目验证火箭,我给大家二十发的研发周期。

这二十发火箭随便摔随便炸,正所谓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只要大家能够学习到经验即可。

我要说明的是,每一次发射火箭,必须保证两发一模一样的火箭。

当一发火箭出现问题坠毁或者爆炸后,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然后争取十天之内发射第二发。即便再次坠毁或者爆炸依旧无所谓。

等大家的技术完全成熟之后,我们会研发真正的运载火箭。这回收火箭将作为助推器使用,每一次配备两枚。能不能在年底之前听到大家试验成功的消息,就看你们这么多年积累的技术了。”林平直接给出了二十发的失败量,毕竟这玩意儿可不能要求三两发就见到成果。

“嗡嗡嗡....”听到林平的话,台下又乱了起来。

“这要放在七级部之内,失败一两次还可以被接受。这失败十几二十次,这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有钱也不能这么花呀!还是说,这新式火箭当真如此之难?”发射场区的工作人员们猜测技术难度。

“反正人家有钱,又不用花七机部的经费,而且给出了这么宽裕的条件,这不是好事儿吗!”一想到经费足,还不担心失败被问责,这样的好事打着灯笼都找不到。

对于专家们来说,他们显然也没意料到林平给出这么多的发射次数。

按照国外同行的经验,当一艘火箭被定型之后,势必要发射两次验证一下。

只有验证成功之后才可以装载卫星发射上天。

而在国内情况却迥然不同,一般情况下是火箭被生产出来之后只能做理论论证,证明没问题便直接上卫星。

甚至连几年之后国际发射业务,用全新的火箭系统发射卫星,拿着老外的卫星都敢直接上。根本没有过多的经费,去搞什么验证发射。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