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四百九十章 与聪明人说话

“像我们做风险投资的人,一般不敢把钱投到医院去。

陈总怎么有这个胆识,投资你的医院?”

凌世聪追着问。

“呵呵,她当时也说过凌董刚才说的话。

但她还说了一句话。

她说,如果是别人办医院,我绝对不敢投,但如果你来办医院,我绝对投。

我投资的是人,人靠谱了,办医院也靠谱。”

施远腾也不隐瞒。

“我知道施总救过陈总一命,但就凭这一点,她就如此相信施总了?”

依然是凌世聪在问。

“那也不是,当时我们聊天,她问起我的从医理念和今后的设想。

我将我的理念和计划说了出来,她听了以后,非常认可。

说我的计划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旦实施,肯定成功。”

“所以,当我准备好办医院时,征求她的意见。

她二话不说,马上将钱投了进来。

当时,我们还不是夫妻,她对我的那份信任,让我很感动。”

“我们都认为,医院是个无底洞,是个‘销金窟’。

所以,我们都不敢碰医院。

陈总的眼光,确实犀利,我再次表示佩服。”

“施总,方不方便说一下,医院目前大概的营运情况?”

凌世聪虽然说佩服陈毓文,但依然对投资医院持有怀疑态度。

他不相信,施远腾的医院,能够盈利。

“可以,这都是公开的,透明的,省厅也做过多次报道。

医院开张的第一个年度,便实现了盈利。

但是,所有股东都坚持,将盈利再投入,让医院发展得更好,更快。”

“第二年,盈利大幅度提升,所有股东都有分红。

虽然没有投资房地产或者股权投资这么丰厚的利润,但是,医院的收入是稳定的,而且是稳步上升的。”

“我的医院的盈利,主要得益于地理位置和我们制定的经营策略。”

“哦,施总,你们的经营策略,与公立医院或者与其它的民营医院,有什么不一样吗?”

这一次,是潘董在提问。

“不一样。

我们的医院,地处当地最贫穷的地区,面对最贫穷的,但又最需要优质医疗服务的人群。”

“所以,创办医院的时候,我就对我的团队说,我们的医院,一定是以优质的医疗服务,合理但必定低于附近所有医院的价格,服务于当地的老百姓。

换句话说,我们以优质、低价服务于大量的病人,来获取利润。”

“在这个过程中,管理显得很重要。

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控制耗材成本,控制药物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支出。”

“很快,我们医院的名声打响,病人来自四面八方,服务的人口在一千万以上。

我们这种做法,没有医院能与我们竞争。”

“所以,我们很快便能产生利润。

所有的投资股东,非常理解我们的做法,同意我们将利润的相当一部分,用在员工激励上。

员工的积极性上去了,对外的名声越来越响。

这样会产生一种虹吸作用,一些有志于参与到我们医院的医生,陆陆续续的投奔我们医院。”

“所以,医院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我原来的预期。

现在,医院已经从一个小小的内科综合医院,扩大成为一家拥有一千多张床位的综合性大医院。

规模出效益,这话一点不假。”

施远腾侃侃而谈。

“医院目前能够分给股东的利润有多高?”

“不高,在百分之十以上吧。

与凌董您的投资回报相比,算是很低的了。”

“哎,施总您这话不对。

别小看这百分之十以上,你们已经不得了啦。

您想想,您的医院才开张2年多,更难得的是,医院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期,未来可期啊!”

凌世聪深知,这百分之十以上的利润,含金量很大。

“以施总估计,医院今年的利润,会比去年增加多少?”

“这个很难说。

医院的肿瘤科刚建好开业,等于新增了一个利润增长点。

具体能有多少利润,还真说不清楚。

因为这段时间,我都不在医院。

医院的管理,我全权交给我的学生。”

“这我就能理解了,施总为什么刚接手酒店,就能发现酒店这么多问题。

最关键的是,施总每一次出手,都这么精准。

哈哈,施总原来还是一位管理奇才啊。”

李总这话,其实是说给凌世聪听的。

“嗯,李总也和我聊起过,施总对未来‘蓝海’的分析,我也很认同。

只是,这片蓝海的门槛太高,风险太大。

不知道施总有没有想过,有什么办法,能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又能参与到这片蓝海中。”

凌世聪也许早已经考虑这个问题了。

“对于参与其中,我还真没有思考过。

在这方面,你们都是行家,我很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施远腾确实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深思。

“施总说的是大实话。

行家嘛,我们还说不上,但我们从事风投的时间,肯定比施总长。

既然施总说开了,大家都说说看。

边吃边聊,说不定能产生化学反应呢。”

凌世聪知道,与聪明的人在一起聊天,往往能吸收到很好的“养分”



“凌董和施总说的,我都很同意。

这片蓝海,肯定是将来我们国家最大的一片蓝海。

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国家肯定会非常重视。”

“不过,身处这片蓝海的企业,其前期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这点资金,很难玩得动。”

李总的话,透出谨慎与无奈。

“我也同意李总的意见,虽然前景很好,但风险也很大,我们还是小心为好。”

潘铮彤也十分谨慎。

“施总,您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我们要不要参与,该怎么参与。

不妨谈谈您的看法,说不定,您的看法,能点亮一盏明灯呢。”

“凌董过奖了。

对于风投,我绝对是门外汉。

如果我来谈,只能谈这个产业。”

“就像那天与李总谈的一样,我对这个高科技产业,是十分看好的。

我们国家的高科技中,有不少是属于空白的。

而国家是绝对不允许这种情况长期存在的,这样一来,肯定会孕育出大量的机会。”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