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能让问题发酵

回家的第二天,病人的情况继续加重。

他儿子对他说,听说仙游镇新开了一家医院,医疗水平很高,医生的医德也很好,不如到那里看看。

于是,便有了今天病人的来诊。

当说起在长洲的就诊经历,病人依然怒气难消。

“你以前有什么病吗?

比如高血压或者糖尿病。”

“我爸有5年多的高血压病,但他总是不肯正规服药,一旦检查到血压正常,便马上停药。

这5年来,总是吃一会停一会。

去年做过体检,没有发现有糖尿病。”

施远腾为病人检测血压,果然,病人的血压很高。

施远腾请病人的儿子将病人扶上诊查床上躺好,然后为病人做详细的体格检查。

体查发现,病人左侧肢体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十分明显,还有典型的中枢性面舌瘫。

检查完,施远腾要过病人头部磁共振的照片,仔细在读片灯上阅读起来。

果然,在右侧内囊区,可以看到一个新鲜的梗塞灶,这个病灶是可以解释病人目前所有的症状和体征的。

换而言之,这个病灶,正是病人这次发病的“责任病灶”



“阿叔,您的诊断是明确的,确实是中风,而且是新鲜的中风。

从目前看,高血压病是最有可能的病因。

为了慎重起见,最好能住院治疗。”

“住院治疗,除了治疗中风,控制血压,还可以查一下有没有其它方面的因素。

如果有其它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及时处理好,防止第二次中风发作。”

“住院需不需要再做一次磁共振?”

“不需要,您这次磁共振做得很好,很清晰,没有必要再做一次。

但一些血液指标是要检查的,比如血脂等等。”

“好,我听教授的,马上办理住院。

这病情一天比一天重,万一瘫痪可就麻烦了。”

对于瘫痪,病人有着无比的恐惧。

开出住院卡,让病人的儿子带着病人去办理住院手续。

施远腾并不急着叫下一个病人进来,而是马上打电话给肖战鹏。

“战鹏,一会有一位脑梗塞的病人住院。

你要告诉大家,所有外院的、最新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我们都必须认可,不必再做第二次。

当然,如果对结果有高度的怀疑,可以重复做,但要做好解释工作。”

这是施远腾的风格,发现问题,马上处理,绝对不能让问题发酵。

对于长洲这位他的曾经的同事,施远腾是认识他的,也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里面的原因十分复杂。

有主管部门的原因,有医院为了躲避主管部门的检查和处罚采取的措施,当然,一定也有医生本人的原因。

施远腾以前在医院时,并不理会这一套。

曾有医院相关的管理科室负责人找到施远腾,问施远腾,您的药品比例为什么这么高?

“没错,我的药品比例是高,请你将我开出的处方找出来,看看我有哪一张处方是违规开药的。

如果有,我愿意接受医院的任何处罚,如果没有,我倒建议你去查一查哪些药品比例‘正常’的医生的处方,如果没有问题,我也愿意接受医院的处罚。”

“如果你处罚我,而不处罚处方有问题的医生,我会找你论理的。”

对于这些人,施远腾从来没有好脸色给他们。

这些管理者何尝不知道原因所在?

只是他们找错了人,施远腾的话,让他们心有所忌,从此不敢再找施远腾的麻烦。

当然,他们也不会处罚施远腾。

现在,施远腾不愿意体制内的医院里的一套在自己的医院内上演,这也是他及时出手的原因。

晚上,按照施远腾的安排,专门做了两桌好菜,在职工饭堂的一个招待房里招待参与支援开业的所有外来专家。

穆可俊、傅一灯、吴歌、苏小慧、李艺彤与施远腾都出席。

这些专家都是自己曾经的同事,他们在各自的科室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也是施远腾很佩服的人。

席间,苏小慧与李艺彤将准备好的、装有专家服务费的信封送到每一专家的手中。

施远腾则端着盛满茶水的酒杯,轮番与各位专家碰杯,感谢他们对医院的支持,并表示希望各位专家能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到慈心医院坐诊和指导工作。

“老朋友,我们碰一下,恭喜您华丽转身。

医院很好,无论管理还是人文关怀,都做得很好。

别说我们来指导,我们是来学习的。”

陈萱依然不改她与施远腾说话的习惯。

“陈主任客气了!

您看您两位手下大将,将医院整个儿科撑了起来,而且名声大振。

这些,都得益于您的栽培啊。”

施远腾其实是很感激陈萱的。

如果陈萱阻拦,顾盼未必能顺利辞职。

与陈萱聊一会,施远腾又来到放射科主任何硕身边。

这位何主任,是施远腾亲自向林宇宁要过来的。

施远腾对何硕很了解,知道他的水平很高,也是属于低调做事的人。

“何主任,我敬您!

非常感谢您亲自担纲,为我们医院放射科的医生们带来信心。”

施远腾与何硕碰杯。

“施主任客气了!

咱们是老同事了,不必客气,以后如果需要,请随时告诉我。”

何硕对施远腾非常尊重。

“谢谢,非常感谢何主任!

以后肯定有很多时候要麻烦到何主任您的。”

施远腾说的是大实话。

放射科,是慈心医院的薄弱科室,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梯队,难度不小。

晚饭后,专门负责开救护车的司机陈威,开医院专门购置、用于接送专家的别克gl8商务车,将几位专家送回长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这句话,放在现在的慈心内科综合医院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开业两天,两个内科病区基本收满,儿科十张床也一直处于满负荷状态。

有这些基础的病人在,病房已经无忧。

接下来的日子,因为有施远腾、穆可俊、吴歌、傅一灯、顾盼他们的坐诊,门诊的病人也非常火爆。

这几个人的号,特别是施远腾的号,往往刚放出来不久,便被抢空。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