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302 麻了,已经麻了(二合一章节)(2/3)

刚要挥斧的二当家,猛然间镜头一个旋转,躺在了汽油桶里。

斧头图案的烟花升天爆开,无数斧头帮众,在琛哥的带领下,缓缓走来。

气氛渐渐凝重,被称为最令人闻风丧胆的斧头帮,盯上了这样一群与世无争的贫穷居民。

但凡是个智商正常的人,都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

但!

还有希望,那个打倒了二当家的希望!

“是谁干的?”

“我数三下。”

“一……”

“二……”

帅气的琛哥,露出满口黑牙,阴冷地倒数着。

没人站出来。

打火机随手丢出去。

曾经着重给过镜头的苦力强,接住了打火机。

“是我做的。”

苦力强淡淡地说。

这一句话,仿佛吹响了战争开始的号角,围在周围的斧头帮众抄起斧头,狰狞而来。

苦力强丝毫不掩饰,双脚连踢,“十二路谭腿”

招招致命,瞬间踢倒了数名斧头帮众。

混乱的斗殴之中,洪家铁线拳、五郎八卦棍,相继登场。

尤其是五郎八卦棍登场的那个镜头,明明只是随便一脚踢倒一片竹竿,随手一抓飞身冲入人群,特效有但很简单,却给人一种炫目的华丽感。

配合着纯粹由华夏民乐搭配而成的BGM,让人一瞬间,便汗毛倒竖,热血沸腾。

接下来的十来分钟,便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所谓的最恶名昭彰的斧头帮,哪怕手里拿着冲锋枪,也不过是三人的玩具罢了。

“……”

别人或许看得心潮澎湃,于朝北同样也是。

但他低头看了看自己刚刚写下的推测。

“斧头帮是大BOSS。”

是个几把!

什么时代变了,在无敌的功夫面前,冲锋枪也得给我憋回去!

电影到了这里,终于第一次展现了特效技术。

棍子耍得龙飞凤舞,烟尘四漫而起,无数斧头帮众像靶子一样,被打得狼狈不堪。

场面虽然并非满屏飞炸弹的绚丽,却有一种华夏独有的美感。

“特效……华夏特效片……”

见证了这一段特效的于朝北,脑袋有点麻。

这一段特效还不是很多,但看得出绝没有缺斤少两。

而这,已经是国内大多数特效片拍马难及的水平了!

“还真让他给特效片和喜剧片完美结合了?

不行,不能这么早下结论,电影不到最后,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万一他后面故事烂尾了呢?”

于朝北自我揣摩着,同时悄悄将他认为的BOSS,从“斧头帮”

改成了“火云邪神”



当局者迷,他早就该想到的!

既然电影主打的反派是陈学敬扮演的火云邪神,还在这猜什么大BOSS?

有病吗不是!

“估计火云邪神应该是斧头帮的真正老大,或者幕后大佬。

这样斧头帮被欺负了,才能将他引出来……”

第二次被打脸的于朝北猜测着。

他觉得自己早就应该这么想!

就在于朝北更改最终大BOSS的间隙,电影的剧情已经走到了钟源和同伴被斧头帮抓住,靠着开锁技术侥幸活下来。

两人在街上痛定思痛,恰巧碰到林欣瑶饰演的女主推着冰淇淋车走过。

“还,还真是一句台词都没有啊……”

看到林欣瑶的哑女形象,于朝北感觉自己的脑袋更麻了。

好家伙,虽然林欣瑶自己说自己没台词,但谁能想到她这么大一个明星,竟然演了个哑巴啊!

换成别的资方,这种大明星肯定得“物尽其用”

,不仅打扮得漂漂亮亮,台词也要非常多,剧情更要多才行啊!

怎么到了新世界这里,大明星林欣瑶就成了“摆设”

呢?

连句台词都没有!

“张昀可真不是人!

不拿自己媳妇儿当回事儿!”

不仅是于朝北,看到林欣瑶饰演的哑女形象,在场的众多媒体人,脑海中同时冒出这样一个念头。

但……你不得不说,就算没有台词,林欣瑶演的哑女,也让人觉得楚楚可怜…… 这就是演技吗?

故事继续发展着,天残地缺两个人隆重出场。

之前暴打斧头帮的“五郎八卦棍”

三人,先后被天残地缺击破。

也是在这里,《功夫》第一次展露了它真实的特效水准。

专业!

就是专业!

那无形的音波化为刀兵,打在人的身上,真如实质一般;那绑着红缨的长枪韧性十足,凌空而飞,颇有华夏国粹戏剧的腔调。

看似是BGM,实则是强力武器的音乐一波接着一波,完美和整个打斗场景融为一体,显不出一丝突兀。

紧张,激烈,却淡雅清香; 空灵、优美,却杀气腾腾!

这一段流畅到连一句台词都没有的对决,直接将于朝北给看傻了!

“这,这就是华夏特效片吗?

“这,这就是张昀的《功夫》?!”

于朝北哪怕心中有万般的不愿意,哪怕之前已经否认过多次,在看到这段流畅至极的打斗之后,也不得不承认——这段特效“演示”

,国内无出其右!

真的是无出其右!

音乐、画面布景、特效搭配,简直天衣无缝!

于朝北头皮发麻,心潮涌动!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张昀敢营销“华夏特效片”

这个概念了。

像这种以华夏民乐为BGM,场面战斗富有华夏文化中蕴含的美感的特效,还真就是名副其实的华夏特效片!

别的片子,都没拍出来过这种效果!

“要是所有‘爱国’营销都是这种水平,那我就当那个‘无脑吹’,又能如何呢?”

于朝北苦笑一声,忽然觉得“华夏特效片”

这个概念出现的有些太晚了。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