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归来(1/2)
从本章开始,正式进入第二卷《武夫当国》。
感谢持。
铿锵的军乐声中,一艘蒸汽客船缓缓的靠上了码头,船尾飘扬着一面崭新的五色旗,这是共和中华临时政府制宪委员会确定的国旗,五色象征着五族共和。
现在共和临时政府已经成立,列强虽然尚未对这个共和政府予以正式的外交承认,但各国在华租界已解除了“中立”
状态,到汉口的华洋商船渐渐的增多了,中断已久的中外贸易逐渐升温。
锅炉中残存的那点蒸汽被释放出来,一声长长的汽笛之后,这艘蒸汽客船抛下了船锚,那艘将它推到码头的小拖轮“吭哧吭哧”
的退了下去,客船上的水手将手里的缆绳用力扔了出去,被栈桥上的工友接住,牢牢的拴在了码头上。
船上伸出一个两人宽的跳板,搭在了栈桥上,护拦打开了,早已迫不及待聚集在出口的乘客纷纷拥上跳板,好奇的四下打量,听着那铿锵的军乐声,多少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船上载着什么大人物,竟会在码头上摆下这么大的阵势。
军乐队身穿灰色军装,头戴船形软帽,这种军帽在中国极为罕见,一看就知道,他们都是中华革命共和军的士兵,而立在他们身后的那面铁血军旗,更是印证了他们的身份。
两个身穿军官服的军官站在军乐队旁,手举望远镜,在那近在咫尺的船帮上瞄来瞄去。
一个头戴礼帽、身穿洋装的青年人走上跳板,看见码头上的阵势,也是微微一怔,但脚步没停,继续向码头走去,并好整以暇地整了整洋装,手里提着的那个手提包塞得鼓鼓囊囊,似乎是装满了东西。
不等这个年轻人走下跳板,那两个原本站在军乐队旁的军官就走了上来,站在跳板两边,伸出手去,与那青年握手寒暄。
“百里,可算把你等回来了。”
一个军官笑着说道,抬起手指了指站在跳板另一边的军官,说道:“这位就是共和军总司令赵振华。”
“总司令好。”
戴礼帽地青年伸出手与总司令握了握手。
随后做着自我介绍:“鄙人蒋方震。
字百里。
号宁。
浙江海宁人氏。
曾在日本士官学校深造。
学得是步科。”
“幸会。
幸会。
前些日子听说你在德国考察军事。
我还以为你暂时不会回国呢。
没想到这么快就回来了。
前几天蔡松坡到武汉。
说你拍电报回来。
要回国参加革命。
我可是兴奋得很。
接风宴早就订下了。
就等你下船。
咱们就可以打个牙祭了。”
赵北笑得合不拢嘴。
蒋百里啊。
“中国近代军界三杰”
之一。
能不开心吗?
“松坡。
我不是叮嘱过么。
我回国地事要保密。”
蒋方震对另一个军官抱怨道。
“呵呵。
这可不怨我。
总司令见了我地面。
就直接问你在哪里。
我能不说么?
对了。
农怎么没跟你在一起?
我这个湖南老乡别又是中途改主意了吧?”
军官笑咪咪地说道。
这军官名叫蔡锷。
字松坡。
湖南宝庆人氏。
至于他说地那个“农”
则是张孝准。
两人是湖南小老乡。
而且。
他们与蒋方震一样都是日本士官学校地同期同学。
因为成绩十分优秀。
被誉为“中事三杰”
。
蒋方震、蔡锷、张孝准都是清廷第三批留日士官生。
毕业于19o4年。
回国之后。
三人均受到“重用”
。
蔡锷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等地充任军职。
蒋方震做了东三省督练公所参议。
主持编练新军。
张孝准则在东三省总督徐昌幕中效力。
不过由于旧军将领对新军地排斥。
再加上年纪太轻。
使得蒋、张二人最终无法在军中立足。
在旧军将领张作霖、吴俊升等人地威逼下。
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只好出资送两人出国“考察”
。
蒋、张二人已在德国呆了两年时间。
如果不是国内爆革命地话。
两人恐怕也会这么快就回国。
至于蔡锷。
处境并不比蒋、张二人好多少。
虽然没有被逼出国。
但到底还是没有掌握军权。
而是被旧军将领排挤到了广西。
做了6军小学总办。
教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