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八四六节 女孩一生爱童话(2/2)

山门殿两侧砌八字墙,山门上方嵌一块“法海寺”

石额,为镇江焦山茗山法师所题。

门旁设一对莲花门枕,黄墙红门,上盖绿色琉璃瓦。

中三间为天王殿。

正中长方形佛台上供奉大肚弥勒佛。

弥勒佛后供奉护法韦驮菩萨,门楣上方悬挂黄底黑字天王殿匾额。

弥勒佛两侧塑供四大天王。

这四尊天王与别处稍有不同,手持法器更是有别。

没有琵琶和宝伞,多了一柄大斧。

山门殿后两侧各植一株银杏,北雌南雄。

再后便是佛殿楼和客堂。

现寺内有尼姑约10人,住持宽敬。

新的大雄宝殿,殿宇宏伟。

妙相尊严、金碧辉煌、佛地重光。

“大雄宝殿”

匾额为著名佛学家、原华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

大雄宝殿楹联: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

大雄宝殿佛光普照匾额下方供奉着三世佛,中间是金碧辉煌的释迦牟尼如来佛,两侧为和蔼慈祥的药师、弥陀佛高踞莲花宝座之上。

佛祖后不是常见的大型海岛观音菩萨群雕,只是观音菩萨与善财童子与小龙女。

左边供奉着身骑青狮的文殊菩萨。

专司智德。

右边供奉着骑白象的普贤菩萨,专司理德。

弥陀授手万修万人去;众生起行一念一佛来。

佛念众生众生在佛心内;众生念佛佛在众生心中。

寿无量愿无量光明无量;愍有情觉有情接引有情。

殿内有根据观天量寿佛经的内容和故事绘画而成的大型壁画“经变图”

,全部采用天然玉石制成,在全国寺庙中十分罕见。

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

极乐慈尊垂法手接引众生同归极乐;婆娑教主广长舌开示群蒙早出婆娑。

佛殿北门上嵌石额“法海”

,陈延韡书。

一旁立有“重修法海寺碑记”



佛殿之北有五楹云山阁。

寺西南筑一座面朝东北的半间碑亭,内有乾隆题诗御碑:一朵花宫结净因,周環绿水漾波新。

歌台画舫何妨闹,恰是亭亭不受尘。

丁丑春二月御笔 御诗写的是白塔旁边的法海寺不受凡尘的打扰,在美丽的瘦西湖畔静心向法。

莲性寺东南有“藕香桥”

通往“叶园”



藕香桥为砖石拱桥,原名“法海桥”



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年,后经扬州卫指挥重建。

清朝莲花新河未开之时,船只需经“法海桥”

下才能驶往平山堂。

“法海桥”

整修,桥上石阶重新铺设,桥栏由石制改为混凝土制,柱头饰莲花,桥下湖道遍植荷花,桥名改为“藕香桥”



现今“莲性寺”

南又新建木质梁桥一座。

如今的法海寺不仅为扬州瘦西湖增加了一个新的景点,也为香客和信众提供了一个清净、安宁和修行的好场所。

据说法海寺里的和尚烧猪头肉非常在行,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有诗云:“初打春雷第一声,雨后春笋玉淋淋。

买来配烧花猪头,不问厨娘问老僧。”

赞的就是乾隆年间扬州第一个烧猪头拿手的老和尚。

和尚烧猪头好像很有传统,朱自清在他的《扬州的夏日》里,也念念不忘扬州瘦西湖法海寺老和尚的烧猪头。

法海寺最有名的白塔在寺院之北巍峨矗立,高耸入云,系在旧塔基上重建而成。

塔形如锥,金瓶之下有宝盖,四周有缨络围绕,塔铃高悬,清风徐来,泠然有声。

宝盖之下,为“十三天”

,又名“十三层”

,系佛家语。

塔身中空,南向壶门内,原供有白衣大士像,今已不知所藏何物,门虽设而常关。

法海寺白塔是按京城北海的白塔仿建,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塔身为砖石结构,外敷白,分三层,上层叫刹,中层是龛,均呈圆形,下层是塔基,为正方形。

白塔属喇嘛塔,系藏传佛教喇嘛教寺院里的塔制,在瘦西湖中也仅作为点缀而已。

,外形轮廓线比北海白塔清瘦修长。

白塔通体皆白,分为三层:下层为基座,座上有承托塔身的覆莲座与金刚圈。

中层为龛室,形如古瓶,南面设眼光门,内供白衣大士像。

上层为圆锥形塔刹,有13层瘦长的圆圈相轮,象征佛教‘十三天‘。

刹顶置六角形宝盖,角悬风铃,上托铜质葫芦塔顶。

白塔基座中央是砖雕束腰须弥座,八角四面,每面三龛,龛内雕刻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12个月,一天12个时辰。

底层为方形台基,四周围有栏板。

柱头皆雕石狮,形态各异。

前置小台,台北及两侧皆筑阶梯,可以登人。

光绪年间重修时,铺设石阶五十三级,象征善财童子拜观音的“五十三参”



正是:处处有象征,时时有暗示,造园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曾将北海塔和莲性寺塔进行对比,说:“然比例秀匀,玉立亭亭,晴云临水,有别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稳。”

堂前柱上楹联为杭人唐云题书:别业临青甸;前轩枕大河。

花南水北之堂右为积翠轩,轩内专营工艺纸扇。

积翠轩轩前柱上有楹联:叠石通溪水;当轩暗绿筠。

落款为:甲子重阳秦石鼓文笔法作篆,渔门王个簃年八十有八岁。

积翠轩前建半青阁,阁门别致,为四瓣梅花型。

廊柱上有程十发题书楹联:小院回廊春寂寂;碧桃红杏水潺潺。

(未完待续请搜索飄天文學,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