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八二八节 爱吃醋的小鱼宝宝(1/2)

颜沉鱼是一个很是有趣的妹纸,在送走了考拉之后,就是哼哼着审问了云落,听到云落和考拉跑去了扬州游玩,也是闹着要出去玩,云落只能是顺从着颜沉鱼的心思。

香初纯子却是不想去的,就是留在了四海市,照顾着红鼠糖糖。

悄然就是回到了扬州,云落带着颜沉鱼来扬州的博物馆,双博馆的建筑独特造型,外观采用荷叶造型,使之融入紧邻的湖滨地理环境,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建筑与自然交融合一的设计理念。

自然流畅、没有棱角的建筑外观线条抽象地反映了水的属性,是扬州地方特色文化精神的提炼,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建筑与环境交融合一的设计理念。

双博馆的前身是扬州博物馆。

扬州博物馆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建立的扬州“文物馆”

及同年筹建的“苏北博物馆”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扬州博物馆已成为国际、国内颇有影响的藏品丰富、功能齐全、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

双博馆总占地面积五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二万二千多平方米,分主楼和附楼两幢,主楼建筑面积二万平方米,北库区附楼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

主馆建筑高度22.

4米,主楼为三层框架结构,局部四层。

主楼分为三部分,东部为扬州华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西部为扬州博物馆,中庭共享空间将两馆有机结合。

双博馆展区面积一万平方米。

双博馆外面的广场上,有不少和扬州历史有关的石刻文物与著名历史人物雕塑。

刘濞(前215—前540),汉初受封吴王,以广陵为都邑,管辖三郡五十三城。

在封国内开凿运河,“即山铸钱,煮海为盐”

,促进了地方经济迅速发展,策动“七国之乱”

,最终兵败被杀。

夫差(?

—前473)春秋时期吴国君主。

春秋末为奠定向北发展的根据地。

在扬州蜀冈尾闾修建“邗城”

,并开凿了沟通长江、淮河的邗沟,拉开了扬州城市的序幕。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扬州人。

清中期文坛领袖,一代名臣。

主持编纂、校刊大量古籍,并积极支持出版扬州派学术成果。

晚年全身心投入到文物古迹的修复中。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任扬州知州,在任期间筑“平山堂”

,维修名胜古迹,开展文化运动,影响深远。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江都相,思想家、哲学家、儒家文化最主要的推广和传播者。

他提出的“正谊明道”

一说,得到了汉武帝和后世统治者的尊崇。

鉴真(688—763)。

俗称淳于,唐代律学高僧,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传律,履险犯难,双目失明。

终抵奈良。

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史可法,字宪之,又字道邻。

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早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后转平各地叛乱。

京城城被攻陷后。

史可法拥立明福王(弘光帝),继续与清军作战。

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史可法城破身死。

双博馆大楼为三层框架结构,分为东西两大区。

东区为扬州华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西区为扬州博物馆新馆,中部共享大厅有机连接两馆,使整个建筑融为一体。

进入双博馆大门,迎面而来的即是双博馆的馆标——伏羲女娲像,立刻把你的思绪带到了我们祖先生活的远古时代。

云落和颜沉鱼向左转进入序厅,里面就是一个能够承接各类展品的大型临展厅,在这里能看到各具特色的临时展览。

出临展厅顺大厅拾阶而上,就来到了扬州博物馆的专题陈列厅,这里设有展示本馆“镇馆之宝”

——元?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的“国宝厅”

,有展示扬州独特雕刻艺术的“扬州雕刻艺术陈列厅”



为了纪念郑板桥诞辰320周年,市博物馆从馆藏中遴选出34件(套)郑板桥书画精品,在博物馆二楼明清书画厅举办《绝世风流——扬州博物馆藏郑板桥书画精品展》。

据悉,这是扬州博物馆馆首次将馆藏郑板桥书画精品全部集中亮相展出。

《绝世风流——扬州博物馆藏郑板桥书画精品展》涵盖了郑板桥不同时期的作品,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既有兰、竹、石等立轴代表作,也有板桥体草书、行书等众多册页、手卷,品相保存得十分完好。

此次展品中,一些郑板桥书画精品是首次亮相,其中包括一幅六尺整张的《兰竹石图》,这是博物馆收藏的郑板桥最大的一幅作品,以淡墨勾山石,浓墨绘兰竹,这么大尺寸的板桥画作在全国也属少见。

展品中还有两幅郑板桥为同时代画家罗愚溪题诗的作品。

罗愚溪是“扬州八怪”

最年轻的画家罗聘的父亲,这两幅传世的作品为研究扬州八怪画家之间的交往提供了资料。

郑板桥,汉族,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也称郑板桥。

郑板桥是华国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名人,“扬州八怪”

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

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

、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

及宦游、作吏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官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间亦以画法行之。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

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

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

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

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为“扬州八怪”

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