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1986(1/2)
第24章1986“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1986年,上至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下至几岁的孩子,全被猴子给迷住了。
82年筹拍的《西游记》,时隔四年,终于解开了面纱。
春节期间,央视连续试播十一集,观者如潮。
节后。
全集放出。
无数观众或是打电话,或是写信,集体要求重播,再重播。
拍的太好。
从制作,到表演,再到影视配乐、后期等等,86版《西游记》都无愧经典之谜。
全年龄段受众!
连陈晓鸥那样的‘时髦’少女,都追剧追的停不下来。
看了一遍,还要看第二遍。
包括李杰和青儿的儿子,六岁的小家伙,同样迷得不行,天天招呼着孙猴子。
碍于儿子的缘故,李杰也重新看了一遍。
不得不说,经典就是经典。
很久很久以前,年幼的他,也跟小宝一样,天天追的起劲,注意力全在猴子身上。
长大之后却发现,原来《西游记》里的女角色,也很看好。
女儿国王、玉兔精、嫦娥、万圣公主、老鼠精、七位蜘蛛精等等,有一个算一个,都是美女。
另外。
《西游记》的服化道,同样很用心。
各种发型、服装,令人眼花缭乱,不像10年,尤其是15后的古装剧,女性角色几乎不盘发。
发型千篇一律。
那是做不出来造型吗?
明显不是。
一切都是为了省钱。
不是省造型的钱,而是省档期的钱。
越复杂的造型,越耗费时间,且不提真正的考究,即使一天只盘一个造型,那也要两三个小时的时间。
如果是那种复杂的,三四个小时也很正常。
毕竟,要盘,要卸,拍摄期间还得整理。
如此一来,拍摄周期至少延长一半,乃至一倍。
208万一天虽然夸张,而且有猫腻,但正常报价一天大几十万,那是妥妥的浪费不起。
古装戏的投资成本高,不是随便说说。
这天。
李杰正在家里陪儿子看《西游记》,结果好几个职工联袂来到了他家里。
为首的是一分厂的老职工王全星,只见他领着几个年轻的工友,手上还提着一个大西瓜。
“何厂长,您可得救救我们啊。”
一进门,老王就开始诉苦。
那是真的苦。
几年过去,一分厂的日子越来越过不下去,从去年开始,一分厂已经到了拖欠工资的程度。
工资,那是职工的命门。
为什么都相当工人,不就是图一个稳定,旱涝保收嘛。
现在连工资都开始拖欠。
还能图什么?
虽然去年年底补发了工资,但到了今年,又开始重蹈覆辙。
每到发工资的那天,财务科都会迎来一大批工友。
谁家没有个急事。
那些双职工家庭还好一些,如果是单职工,断了工资,那是真的过不下去。
一分厂的困难,也牵扯到了三分厂。
总归是一个厂子。
去年年底,一分厂的工资,有七成是从三分厂的账面划过去的。
剩下的三成,一半是二分厂承担,另外一半是总厂从银行搞来的贷款。
因为补发工资的事,去年年关,三分厂的福利待遇削减了50%。
不仅如此。
账面开支差点变成负数。
为了这事,李杰还专门跑了一趟总厂,跟厂长大闹了一通。
钱,可以给。
闹,那也必须闹。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如果不闹,总厂只会得寸进尺。
这边。
老王一诉苦就是十几分钟,听完他的事,李杰故意做出一副头疼的样子。
半晌,他叹了口气。
“老王,这事不是我不帮,而是帮不了。”
“如果想解决一分厂的困难,你们得找老黄(一分厂厂长),或者直接找厂长。”
“另外,你们一分厂的职工,也得齐心一点。”
闻言,老王露出无奈的表情。
心齐?
说的容易,做出来,那是千难万难。
近四百号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每个车间,还有自己小派系。
小派系上面还有派系。
庙虽小,风那是一点都不小。
如果有办法,老王也不会求到李杰头上。
如今。
京西木材厂谁不知道‘何厂长’的大名?
进三分厂的名额,不知道有多紧。
想进?
也不是不行。
得意思意思。
那些事,李杰也知道一点,不管分配怎么分,他只有一个原则,只要进了三分厂,就得守他的规矩。
不然谁说话都不好使!
包括厂长!
现在的李杰,说话就是那么硬气!
谁让三分厂的效益好呢,如果没有三分厂,京西木材厂早两年就撑不下去了。
双轨制,必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别看木材厂不像钢筋、水泥等物资那般稀缺,但计划外和计划内的差价也不低。
用计划内的价格买入,再以计划外的价格卖出,那利润可不低。
哪怕只是原材料,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一分厂、二分厂都有类似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