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53章 跨界一下物理学(1/2)

第53章跨界一下物理学一个月后。

晨星制药的实验室内,一项新的药品问世。

它是丽斯鲁肽的改进款。

主要功能降糖被减弱几分,额外多出的部分,增加到了副作用。

也就是减肥。

对女性而言,减肥压根不是什么副作用。

那是主要作用!

这份样品不是李杰研究的成果,而是女娲一号推演的产品。

一个月时间,改进一份样品。

效率就是这么高。

9号样品的实验数据比之前研究员的实验版本更强。

效果更好,不是人类研究员不行。

而是ai太强。

有李杰喂给它的前期数据,以及基因库的大数据,在死搬硬套方面,ai远远比人类强。

强得多。

如果不给它纲领,让它独自研发,效果会慢千倍、万倍。

换做是正常的人工智能,什么gpt4,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

看到成品的数据,李杰满意的点了点头。

不枉他花了那么多钱。

女娲首战,成功!

下一步,向着晶圆厂,进击!

对于这项任务,女娲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毕竟,这是为了它进行的研发。

只有自己成为巨头,才能生产出更好,更大的房子。

吃更多的数据。

干更多的活。

产更多的奶。

不过。

研发光刻机只是女娲的阶段性任务,并不是它的首要任务。

目前,它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从互联网诞生至今,人类存储的数据是天量的,即便他有着每秒几亿亿次的运算,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

况且,网上的垃圾信息很多。

如何分辨有效信息、垃圾信息,也是它的学习任务。

这是加速进化的必要过程。

排在学习下面的,仍然不是光刻机,而是生发药水的优化,以及glp-1家族群的研究。

这两项是挣钱的东西。

没有钱,哪来买房的钱?

作为一个成熟的人工智能,必须学会自己打工。

自己挣钱养家。

至于李杰,他需要腾出手来,转型一下物理。

搞核聚变之前,总得有个过渡过程。

这一次,他倒不用搞那些课程什么的形式工作,多一个博士学位,少一个博士学位,于他而言,无足轻重。

只要给出‘学习’的过程即可。

然后,在发表几篇理论物理的论文。

比如解决一下标准模型。

现有的标准模型有着缺陷,它是一套描述强力、弱力,以及电磁力这三种基本力及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粒子理论。

它属于量子场论。

在描述三种基本力时,它的表现很完美,但它少了引力。

这是致命缺点。

著名的弦论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诞生的,不过,学界对弦理论的认可度不高。

关键太玄乎了。

时间进入到21世纪,物理学没有出现什么颠覆性的理论。

突破越来越少。

头顶的乌云,却越来越多。

李杰只是准备小小的出手一下,统一一下四大力。

即强力、弱力、电磁力、引力。

早在上个世纪,爱因斯坦就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预言了引力波,进入新世纪,各国研究团队一直在寻找引力波。

直到今年二月份,ligo科学合作组织(lsc)和virgo合作团队宣布,他们找到了引力波。

此后,引力波成为了学界最新的热点。

如果数学、物理学界有热搜,今年的热搜第一必然是引力波。

第二是黎曼猜想的论证。

是的。

两年过去,李杰当初发的那篇论文,依旧没有被完全补完。

十五个略字,前十二个的补完都很顺利,几乎每隔几个月,就会有团队发布相关论文。

最后的三个却成了一道横亘在数学家面前的大山。

很难。

很难。

很难!

这么长时间过去,也没人傻到去问李杰。

要补完,人家早发了,还等着你?

如今,关于那篇论文的补完工作,学界有两种主流观点。

一种是恶趣味。

张东升是故意那么做的,人家早就完成了论证,但就是故意不发,等着数学家们来‘解密’。

另外一种主流观点是,张东升是故意的!

故意留下难题,好让其他人共享解开黎曼猜想的荣誉。

在此之外的第三种观点也有,那些人觉得‘张东升’并没有完成论证,他留下的那篇论文就是印证。

有几个问题,他自己也不确定,所以才会提前发表,让其他人帮他打工。

毕竟,真解决了黎曼猜想,功劳肯定是人家的。

但这种论调的市场很小,大部分人都不相信这一点。

因为没有必要。

多一个黎曼猜想,少一个黎曼猜想,影响不了人家的地位,如果最后被证伪,张东升的学术名誉就全完了。

李杰当然不会乱发东西,那篇论文只是一个小小的恶趣味。

拿来主义,不可取。

给数学家们上上强度,挺好。

如果能在十年内解决最后那三个难题,他会给予这个世界一点小小的奖励。

或是驱除几朵顶在物理学上的乌云,或是让人类提前进入智能化时代。

真正的智能化!

相较而来,还是后者更好一点。

如果乌云驱除的太多,他担心把那些物理学家逼疯了。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