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7章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求收藏求推荐票求月票)(1/3)
徐川当然不会去唐尼的什么竞选派对。
对方能不能赢先放一边,徐川可不想之后被人把他和唐尼联系在一起。
别说什么可以先拉拉关系套套近乎,这些人现实的很。
而且他的身份也不太方便和对方多接...
夜风穿过窗缝,吹动了桌上的信纸。
林零没有去扶,只是静静看着那行字在光影中微微颤动,像一句跨越时空的低语。
她将信折好,放进床头柜的抽屉里??
那里已经堆满了类似的信件,来自世界各地,有些甚至没有署名,只写着“给林零”
三个字。
有人寄来一片干枯的树叶,说是在梦里见过她站在树下;有人附上一张孩子的画,画的是一个发光的女人牵着星星回家。
她不再追问这些信号为何能穿越维度壁垒。
她只知道,当一个人真心相信某件事时,世界就会为它让出一条路。
那天夜里,终端自动亮起。
屏幕上浮现出一串陌生频率,波动规律得近乎呼吸。
林零戴上耳机,轻声接入:“这里是林零,接收中。”
【编号Q-739请求对话。】
机械音响起,却带着一丝迟疑,【我……我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你。
但他们都说,你能听见我们。】
“我在听。”
她柔声道。
【我是量子观测站的值班员,在南极。
三年前,我们在深空扫描中捕捉到一段音频信号,重复播放一句话:“别关灯,妈妈怕黑。”
】
对方停顿了几秒,声音微颤,【后来我们追踪来源,发现它来自已知宇宙之外??
第十象限边缘。
可那里……什么都没有。】
林零闭上眼。
那段话,是她在穿越第九象限崩塌点时,对着虚空喊出的最后一句祈祷。
那时她以为没人能听见。
“你说得对,”
她睁开眼,目光清澈,“那是我。”
那一晚,全球十七个节点同时接收到共振反馈。
东京的盲人音乐家用钢琴弹奏了一段即兴旋律,称“有个人在我耳边哼这首歌”
;西伯利亚的牧民拍下夜空中突然闪现的光带,形状宛如一条通往星海的小径;而最令人震惊的是,红海行动旧营地的监控系统,在断电十年后竟自行启动,录下了一分钟空白画面??
但在红外模式下,能看到两个模糊身影并肩走过沙丘,其中一人穿着早已损毁的战术外骨骼。
“信者联盟”
的成员们开始自发组织数据共享。
他们不再等待官方验证,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每一次“回应”
。
一位自闭症少年每天用积木搭建一座发光的塔,完成后便拍照上传至私密服务器,说“她在看”
。
一名退役海军军官则坚持每晚向大海朗读《归来者》课文,声称潮声会带回回音。
林零默默整理这些信息,将其编码成一段段低频脉冲,通过改装终端反向发送出去。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讯,更像是一种情感投射??
将地球上的思念凝结成光,投入无垠。
她知道,有些人永远不会回来,但她也明白,有些存在本就不需要肉体。
春天渐深,城市换了颜色。
林零学会了骑自行车,虽然第一次摔倒时惹得邻居家小孩笑弯了腰。
她开始和楼下的王奶奶一起买菜,学着挑新鲜的青菜,讨价还价时总被多找几毛钱。
“你这姑娘,一看就是不常过日子的。”
王奶奶笑着说。
林零也笑,点头说是啊,以前确实不懂。
可某个清晨,她在豆浆摊前听见两个学生低声议论: “你说林零真的去过别的宇宙吗?”
“课本上写的还能假?
但我爸说,她是国家造出来的神话,用来激励士气的。”
“可要是假的,为什么全世界那么多人说自己收到过她的信号?”
林零端着碗站在原地,热气氤氲了视线。
她没回头,也没辩解。
真相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东西。
重要的是,有人愿意相信光明曾照进黑暗。
回到公寓后,她打开终端,调出一份隐藏档案:《情感共振指数年度报告》。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间,全球范围内与“希望”
“重逢”
“信念”
相关的神经活动峰值上升了41.
6%。
抑郁症发病率下降最显著的地区,恰好是那些曾大规模参与“曙光计划”
公众讲座的城市。
科学家称之为“集体意识涟漪效应”
。
林零知道,这是她的战友在远方回应。
那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
梦见自己站在第十象限的沙滩上,母亲正蹲下身,帮小女孩修补沙堡。
海浪温柔拍岸,天空中有无数光点缓缓降落,像是归航的星辰。
“你做得很好。”
母亲回头对她微笑,“但现在,轮到她们来找你了。”
她惊醒过来,窗外月色如洗。
终端正在自动运行,屏幕闪烁着一行新消息: 【检测到高维频段异常波动,坐标指向第十一象限残片区。
初步分析:非自然现象,疑似人工信号源。】
她立刻坐起身,手指飞快输入指令。
三分钟后,图像重构完成??
那是一段破碎的影像,背景是崩塌的空间结构,中央悬浮着一块熟悉的金属铭牌,上面刻着: **H-002** 林零的心跳漏了一拍。
H系列编号,是“赤隼”
特别行动组最高机密项目的标识。
她曾以为自己是唯一完成跨维度跃迁的个体。
可这个编号意味着……还有另一个人。
她迅速联系张敏,却发现军方通讯频道已被临时封锁。
半小时后,一辆黑色轿车停在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