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九百六十一章 三揖三让(1/2)

“朕在位二十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

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太子。

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

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

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今传位于太子。

即日起,太子即皇帝位!”

此言一出,群臣大哗!

就这么,传位了?

不得参拜宗庙,然后告祭神明么。

当然得拜祖宗,当然得告祭上天。

不过,崇祯皇帝选择了把,让位诏书,当朝宣读了起来。

群臣一愣,这一次,又是齐刷刷的跪下。

还是那番长篇大论,万岁春秋鼎盛,不忙传位。

崇祯不为所动:“朕意已决,不可再劝。

皇太子勇武果敢,上报社稷下安黎民,当为这天下兴亡之根本。

朕自愿政归政退闲,颐养天年。”

其实,群臣这次明显没有之前热情了。

说是万岁爷春秋鼎盛,大多也是敷衍了事,给崇祯皇帝面子的客套话。

现如今的臣子们,是迫切希望朱慈烺登基。

皇太子朱慈烺的能力,没有人怀疑。

朱慈烺不敢说是比肩太祖皇帝朱元璋,至少比起成祖皇帝朱棣,是不遑多让。

不止是朝中上下,百姓们也都希望。

这个能带给他们希望的太子,能够把大明王朝带入一个盛世王朝。

一个军事强大,经济发达百姓富足的王朝。

崇祯皇帝宣读了旨意,朱慈烺当然得口是心非的谦让一番。

不过,这次朱慈烺并没有真心拒绝。

他也觉得,天下交给老爹手里,不大妥当。

崇祯皇帝尽管已经改变了许多,终究还是有其眼光的局限性。

与其这样,倒不如让自己做这个皇帝,大张旗鼓的改革一番。

别的不敢说,朱慈烺可以保证。

三百年内,无人是大明的对手。

军事强大如盛唐,最终也是亡与内乱。

富庶如大宋,最终是亡与异族。

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江山永固。

这些都是前车之鉴,大宋何其富足。

赋税一度达到了上亿两白银,清明上河图中,是何等的繁花满目。

可一个国家过于宽仁,自由经济的发展。

使得从上到下,都忘记了武备的重要性。

武备松弛,最终被金人所灭。

盛世汴京,终不过是昙花一现。

大明又何尝不是如此,当年己巳之变中,黄台吉兵临城下。

保卫京城的明军,也是武备松弛。

任何时候,军事实力都不能松懈。

正是传位的日子,很快就要来临。

按照规矩,崇祯皇帝下了传位诏书。

朱慈烺要再三请辞,是时候考验自己的演技了。

“请皇太子继承大宝,臣等忠心拥护太子殿下执掌乾坤。

还请殿下登基为君,我等即为辅臣。”

朱慈烺衣袖遮面,痛哭流涕状:“使不得使不得,万万使不得。

本地那本宫父皇正当壮年,自为天子之主。

本宫年幼德微,怎堪大任。”

群臣跪下:“太子殿下若不登基,臣等便长跪不起。”

朱慈烺摆摆手:“不可不可,你们这是陷我与不义。

此事容后再议,容后再议。”

“还请太子殿下登基为帝,臣等好行君臣之礼。

万岁,万万岁!”

朱慈烺长叹一口气:“罢了罢了,你们总是逼着本宫做心之不愿之事。

这皇帝有什么好,你们硬是要把本宫逼上来。”

朱慈烺决定登基了,群臣这才长舒了一口气。

然后,一起跪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好吧,为什么会有这么扯淡的规矩。

鬼知道是什么时候传下来的,凡是禅位登基的皇帝。

按照流程,是要再三请辞的。

哪怕你是谋反,你是逼迫他人禅位。

那也得再三请辞,接连三次拒绝。

群臣上谏三次,然后你才‘勉为其难’的说:都是你们逼的,你们逼的。

我不想当这个皇帝,根本就不想。

你们何必苦苦相逼,你们这是陷我与不义。

古代王朝的终结大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暴力推翻,例如秦朝;二就是被权臣篡位,皇帝被迫将皇位“禅让”

出去,如汉、魏。

禅位的皇帝都是傀儡天子,命悬人手,做皇帝做得战战兢兢,最后被迫禅让皇位时,颁布的退位诏书,也是辛酸至极,这些诏书也是皇帝最后一份圣旨,诏书中第一会叙说自己无能,王朝气数已尽;第二吹捧篡位者英明神武,深得民心,理应登上皇位;第三强调天命无常,君权天授,当归有德之人,上天旨意不可违抗;最后拉出上古贤君尧、舜,表明禅让是效法先贤。

话说周宣帝病逝后,继位的周静帝年幼,国丈杨坚摄政,掌握朝中大权。

随后尉迟迥等人反叛,结果都被杨坚镇压了下来。

静帝“任命”

大丞相杨坚为相国,晋爵为随王,并且给他至高无上的权力:统辖百官,总理国家政事。

为了让戏演得更真实些,他还“备设九锡之礼”

来请杨坚上任。

这个时候,所有的“窃国者”

都会选择以退为进的谦让。

杨坚是位智者,自然也不例外,他以“不敢当”

为由进行了婉拒,表示只能接受随王的爵位。

杨坚谦让,周静帝就坚持,几个回合后,杨坚最后“不得已”

才接受相国的封号。

周静帝是个聪明人,他当然知道杨坚的野心不单单是“相国”

这么简单,终极目标是“皇帝”



于是,周静帝三次请求,杨坚三次拒绝,最后一次,终于如愿以偿。

同样的把戏,唐高祖李渊也玩过。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