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 查抄魏宅

陈府,这个昔日无比风光的陈演,在被查抄之后。

陈府的大门,也被锦衣卫贴上了封条。

被押上马车的时候,陈演终于想起了回头,他看了一眼自己居住的这座府邸。

陈演知道,也许这是他最后一眼了。

身边的家眷们还在啼哭,对于他们来说,这突降的灾祸让每个人都惊慌失措。

原本还是富贵无极的一家人,眨眼间便沦为了阶下囚。

换做是谁,恐怕都无法接受。

陈演自己也无法接受,他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恍如做梦一般,看着原本风光无限的陈府恍惚间,陈演似乎看到了自己。

他看到自己笑着对前来的同僚拱手,看着自己对那些攀附自己的小人露出的不屑。

看着自己收受贿赂数钱时的兴奋,看着一大家子人围着自己老爷长老爷短的叫着。

而如今被贴上了封条的陈府,突然就变得寂寥荒凉了起来。

看着还沉浸在往日风光中的陈演,锦衣卫千户夏德超喊了句:“陈大人,该上路了。”

没错,该上路了。

陈演从回忆中醒来,夏德超的话大概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催促自己赶快上路,诏狱的大门已经为他敞开着。

另一层的意思,大概是说,等待陈演的,就是那条黄泉路了。

陈演脚步沉重,一步步的被押上马车。

马车缓缓行驶,去往诏狱的路上行进着。

另一队人,同样是锦衣卫千户李浩带人去翰林院修撰魏藻德的宅子。

其实李浩是有些不屑一顾的,一个区区的修撰,何必劳师动众的带这么多人去查抄。

魏藻德是今年的状元,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

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

虽然这是个前途无量的职位,实则刚被封为修撰的魏藻德并没有捞到多少油水。

石小凡想动他,是因为魏藻德此人太过无耻,着实该死。

此人深受崇祯皇帝的宠信,最后一度做到了内阁首辅的位置。

从崇祯十三年中状元,到十七年被任命为内阁首辅,魏藻德的人生可谓火箭提拔。

就这么一个人,却在李自成面前摇尾乞怜大骂崇祯。

李自成都不耻于他的为人,把他交给了刘宗敏。

结果在刘宗敏的酷刑之下,无耻至极的魏藻德竟然说要把自己的亲生女儿献给刘宗敏。

结果,被刘宗敏活活绞碎了脑袋。

此时的魏藻德得了一幅宋代画家李公麟的《五马图》,那是爱不释手日夜揣摩。

一大早起来,他就美滋滋的看着这幅画出神:“五马何翩翩,潇洒秋风前君王不好武,刍粟饱丰年。

朝人间阖门,暮秣十二闲。

妙哉妙哉,不愧为‘宋画第一’也。”

“别妙哉了,跟我们走一趟吧,魏藻德魏大人。”

突然,身后传来一阵冰冷的声音。

魏藻德吓了一跳,一回头,更是浑身一震,手里的《五马图》掉在了地上:“你、你、你们,是、是如何进来的,你们擅闯本官府宅,好大的胆子!”

李浩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笑嘻嘻的弯腰将那副《五马图》拾了起来:“啧啧啧,这么名贵的一幅画,魏大人可不要弄坏了。

魏大人啊,你是不是糊涂了。

锦衣卫办案,还有我们去不到的地方么。”

和陈演一样,魏藻德立刻尿了,一向能言善辩的他结结巴巴起来:“锦、锦衣卫,我、我我所犯何罪。”

“唉,魏大人呐,您是聪明人,就不必我多费口舌了吧。”

李浩甚至有些沉痛的拿起那副画,叹息道:“其实吧,你并无大过。

只是,你得罪了本不该得罪的人。”

魏藻德浑身一震,他为官之日尚浅,一直谨小慎微,不记得曾得罪过什么人啊:“这、这还请千户大人明示。”

李浩冷笑一声:“这个魏大人到了诏狱,亲自去问皇太子殿下吧。”

皇太子?

魏藻德加倍懵逼了,他和朱慈烺素无交集。

一个年纪轻轻的皇太子,为什么要对自己动手。

想到这里,魏藻德愤怒起来:“下官何罪之有,你们锦衣卫办案,也得凭借证据吧!”

“证据?”

李浩晃了晃手里的字画:“这还不算是证据么,此画作乃是宋朝李伯时的《五马图》,价值连城。

龙眠居士的画作就连皇宫大内都没有几幅,你一个小小的翰林院修撰如何得来。”

(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

) 魏藻德惊恐的咽了口唾沫:“是、是他人所赠。”

“何人所赠!”

李浩语气严厉,步步紧逼。

“是、是一个朋友。”

魏藻德慌了。

“朋友?”

这次李浩轻描淡写的笑了笑:“常文星,浙江嘉兴人,为得仕途入京走动。

经他人引荐,得知魏大人将为崇祯十四年嘉兴主考官。

于是重金觅得宋人画家李伯时的《五马图》进献给了魏大人。

魏大人给这位叫常文星的士子留了几句话:‘好做、好做。

’得话之后,魏大人如获至宝,每日都会拿出来鉴赏。

怎么样,魏大人你还有什么话要说么。

魏大人,这次你的脑袋怕是要被弃市西市喽。”

恐怖的锦衣卫,当真是无孔不入。

他们竟然早就把这一切查的清清楚楚,魏藻德直接一下子瘫软在地。

崇祯皇帝最恨的就是营私舞弊,这下,自己被拉到西市法场凌迟都不为过。

西大市街明代简称为“西市”



是当时明朝时的杀人刑场,后满清将杀人的刑场从明朝时的西四牌楼(当时叫西市)移至宣武门外的菜市口。

明朝为什么将刑场设于此处不设在别处。

因为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处决犯人都在繁华的闹市,以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

所以有“刑囚于市”

和“弃市”

之说。

由此,说明西四牌楼在明代是个相当繁华,店铺众多,车马行人如梭之处。

每到冬至前夕对判为“秋后问斩”

的囚犯执行死刑。

死囚在天亮前被推入囚车,囚犯由东往西排好,刽子手手执鬼头刀也依次排列,头被砍下来后,挂在或插在街中木桩子上示众。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