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一千零三章 南新仓

七日内破获这桩案子,其实是颇有压力的。

要知道这里是紫禁城,人口众多。

虽然锦衣卫能力出众,虽然顺天府也不是吃素的。

可是想在京城查处一桩这样的人口贩卖案子,并不容易。

首先,朱慈烺他们已经打草惊蛇。

那几个倭人知道事情败露,必然会悄悄躲了起来。

偌大个京城,想要抓这几个倭人,且在七日内破案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没有监控没有先进技术手段的古代,想大海捞针的抓一个犯人,除非这犯人主动露面。

否则这几个倭人若是缩在京城的某个角落,神仙也难找。

而且这些倭人中,有的对中原语言耳熟能详。

他们若是假扮汉人,更是难以察觉。

秦茂生和康洪明被朱慈烺骂的狗血淋头,朕不看过程只要结果。

务必要把这几个倭人缉拿归案,时间要快。

不同于勤政的崇祯皇帝,朱慈烺其实还是比较轻松的。

崇祯最大的错误就是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殊不知越是这样反而越是效率低下。

一个合格的皇帝绝不是没日没夜的勤政所能解决的,而是要学会知人善用。

这一点,崇祯比朱慈烺差得远了。

崇祯皇帝性格使然,薄情寡恩倒是可以理解,毕竟臣子们都不怎么靠谱,崇祯皇帝业已对臣子们失去了信心。

多疑猜忌,是崇祯皇帝改不了的性格。

他不知道什么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道理。

我们总把明亡的罪责很大一部分责任推到崇祯身上,其实这也是有失偏颇的。

崇祯接手的时候大明已经是个烂摊子了,不是崇祯一个人的能力所改变的。

崇祯一开始也不是多疑猜忌,比如说当初重用袁崇焕的时候,崇祯皇帝也是用人不疑的。

袁崇焕要什么,崇祯就给什么。

甚至于,袁崇焕矫旨杀了毛文龙的时候,崇祯皇帝还下旨安抚说你做得对。

只是,袁崇焕这个大嘴巴不该说什么五年可平辽之类的屁话。

当崇祯皇帝把大明国力集中在一起,支持袁崇焕五年平辽大计的时候,最后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袁崇焕在御前吹了一个大牛皮,信誓旦旦“五年平辽”

,没想过崇祯也是病急乱投医,居然相信了而且还是信任倍至。

结果当崇祯最后发现这不过是袁崇焕的吹牛皮,他发现自己被骗了之后,便对臣子们不再信任了。

以至于,崇祯最后发出了文臣皆可杀的叹息。

要不说,多疑猜忌的性格也不是崇祯皇帝天生这样的。

而是,被这些不靠谱的臣子们给坑出来的。

于是,崇祯皇帝成了一个勤政的皇帝。

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每日工作到深夜,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然而这样有用么,并没有什么用处。

大明该亡的,最后还是亡了。

一个皇帝的能力是有限的,你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凡事你都做不好。

朱慈烺则不一样,他不喜欢亲力亲为。

朱慈烺喜欢知人善用,一个皇帝不可能什么事都需要自己处理。

只要能够启用这方面的人才,他们自然会给你办的妥妥帖帖的。

做这样的一个皇帝是轻松的,大明王朝的嘉靖皇帝和万历都是这方面的高手。

嘉靖退居幕后不上朝,对朝中大事却了如指掌。

万历皇帝更是做了甩手掌柜,凡事有张居正辅佐。

而张居正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大明国祚得以延续。

我们无法单方面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像是张居正、袁崇焕等这些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更是难以下定论。

可张居正的许多改革措施,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大明王朝。

朱慈烺不喜欢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做,这样还要那些做臣子的干什么。

一个做皇帝的,要学会皇权下放。

你只要看结果,哪个臣子处理的不满意,你就找哪个臣子就是。

而不是如同老爹崇祯皇帝一样,凡事都要亲力亲为。

以至于崇祯皇帝都对朱慈烺大为的惊奇,为什么朕做皇帝的时候,朝中事物纷乱复杂。

朕总是没日没夜的干,却依旧一团乱麻。

而你做了皇帝之后,每日清闲的紧。

而朝中的政务,则有条不紊。

这些,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朱慈烺只跟老爹说了四个字,就让崇祯皇帝沉默了。

朱慈烺说的,正是‘知人善用’四个字。

此时的锦衣卫指挥使秦茂生和顺天府尹康洪明心里却愈发的悲苦,皇帝把这案子压下来,压的他二人喘不过气来。

七日内破案,回到北镇抚司的秦茂生慌忙召集京城所有锦衣卫,开始对京城来了个大搜捕。

顺天府尹康洪明也没闲着,京城贴出告示,捉拿京城几个流浪倭人,发现线索者皆有重赏。

可是,不管是锦衣卫还是顺天府。

接连三日,他们在京城一无所获。

看样子,这几个倭人早已为自己留好了退路,想抓住他们千难万难。

离着皇帝要求的七日时限越来越近了,秦茂生和康洪明更是急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锦衣卫几乎是倾巢而出,动用了京城所能用到的所有情报网。

奇怪的是,这几个倭人如同凭空消失了一般,再也没有出现任何消息。

康洪明更是让衙门差役到处张贴布告,一经发现几个嫌犯者,赏银三千两。

对于这种一夜暴富的机会,京城的百姓们闻风而动。

很快,就有了重要的线索。

京师南新仓,这里的百姓们发现了重要的线索。

他们发现了几个行为怪异之人,在一处偏僻的民居昼伏夜出。

而且,他们鲜少和附近的居民打招呼。

行事,更是神神秘秘的。

永乐皇帝在迁都京城时,由于城市发展迅速,粮食需求日益增长,但北方粮食产量不足,急需将南粮北运。

永乐九年,征调30万民工疏通元代的河道,开展漕运,使江南粮食得以源源不断运至北方,为此,后来在通州及北京逐步修建了包括南新仓在内的许多粮仓。

而南新仓的位置,就是现在从朝阳区。

朝阳区群众的破案能力大家是有目共睹,南新仓百姓的破案能力,也不遑多让。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