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75章 这才是真正的稳妥!(1/2)

第375章 这才是真正的稳妥!

听了郝淑雯的话之后,曹志强三两口啃完手中瓜,又随意的拿毛巾擦了擦嘴。

“那是当然。”曹志强又拿过一块西瓜道。

“你以为这几天我在干吗?我不光在写剧本,我还在跟徐导演不断的讨论该怎么拍,甚至还画了不少分镜头。

这一天天的,忙得我都不知道今夕是何年了。

要不是我们最终讨论结束,徐导演已经去准备剧组了,我也没空过来看你。”

“这么说,你真打算拍这个电影啊?”郝淑雯笑问。

“那可不。”曹志强道,“我连钱都掏了。”

“不是吧?”郝淑雯放下剧本,拿过毛巾擦了擦眼泪,“八字还没一撇呢,你连钱都提前给了?别是个骗子,提前拿钱跑路了吧?”

“放心!”曹志强呵呵一笑,“我是跟北影签的合同,钱也是打给的北影,人家大单位,错不了。”

“那你打了多少钱啊?”郝淑雯又问。

“十万!”曹志强道,“我先期给了他十万块。”

“十万块,这么多?”郝淑雯皱了皱眉。

“不算多。”曹志强叹口气,“北影是大单位,少了这个数,人家都不给你立项。

再者说,钱少了,质量上不去,就可惜了我的这个剧本。

所以这拍电影啊,投资方面还是不要太小气。

要么就不投资,要投资就一次投资个够,不能抠抠搜搜。”

郝淑雯点点头:“那这十万块钱,够拍完这部戏吗?”

“不好说,应该够了。”曹志强摇摇头。

“这个电影啊,只是个现代都市剧,服化道方面花钱不多,人物也不多,主要是考验演员的演技,正常来说,十万块足够了。

就算真的不够,应该也不会超过二十万的成本。”

确实,这时期国内拍电影,简直堪称良心价。

因为在这时期,不管演电影也好,演电视也罢,演员都是拿固定工资,除非是大制作,才会集给一点奖金。

通常来说,如果是拍电视剧,每一集会根据角色的重要性,给个十块二十块的奖金,最多也就是给八十块,那还得是像八六版《西游记》那种大制作才行。

当然了,说是八六班西游记,其实这个电视剧早已经开拍了。

早在去年,也就是1982年的时候,西游记就已经在扬州开拍,只是服化道方面太费劲,所以到现在都没拍完。

如无意外,这部八六版西游记,要拍摄整整六年才能拍摄完毕,其中九成的经费都是在服化道跟差旅费上面了。

而这时期在内陆拍影视剧,大部分的资金,基本都投入在了服化道上,演员本身拿的薪水屈指可数。

还有之前爆火的《少林寺》,男主角的片酬是一天一块钱,拍了两年,片酬总共才七百块钱。

由此可知,在这个时期的国内,不管是拍电影也好,拍电视也罢,演员方面都是支出最低的部分,真正花钱大头,反而是服化道等技术方面的投资。

对此,曹志强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毕竟特殊时代特殊情况。

演员觉得薪水低,那得看跟谁比。

实际上在这个时期,国内演员大部分都是拿工资的国企职工,他们拿的薪水其实已经比普通工人高很多了。

然而,影视圈这个行当毕竟跟普通工厂不一样,关键就是看名气。

只要名气够大,哪怕是在国内,想要变现也容易。

比如随便拍个海报挂历啥的,都能有一个额外收入。

但总起来说,这时期国内的影视明星,收入是比不上歌星的。

这时期的歌星唱一首歌,只要够流行,随随便便就是几千块钱,甚至上万块钱。

比如后来的歌手张樯,李灵玉等等,都是一炮而响,随便录张专辑就成千上万。

这种待遇,是此时的国内演员所不能比的。

国内演员的收入大幅提升,那还得是九十年代末。

不过真正让演员收入全面超过歌手,那得是两千年后了。

当然了,也不都是这个情况。

毕竟演员收入远不如歌手,这主要是针对内地演艺圈。

同时期的港台地区,那就不一样了。

比如香江那边,此时的演员收入是很可观的。

如果去香江当演员,并且成为顶流明星的话,收入会非常高。

但问题就在顶流二字。

香江此时虽然号称东方好莱坞,电影事业一片兴旺,可说是正处在巅峰时期。

顺带的,也把香江的音乐跟电视都带火了。

但香江演艺圈此时的内卷也很厉害,竞争特别激烈。

你只要不是当红明星,那在香江依旧是收入微薄,生活相当困难。

因此,不是所有人去香江混,就一定能成功的。

比如后来的乐蕴,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当然了,如果是曹志强此时去香江,凭着他所掌握的资源,比如那些前世很火的歌曲跟剧本,肯定能做的不错。

但他认为这时候去香江不是时候。

毕竟他在京城这里,已经取得了一定地位,如果此时放弃一切去香江发展,未必就是好事。

香江虽好,可现在还是别人的地盘,并不是那么好混。

还是先留下来,慢慢发展比较好。

真要闯荡香江,那也得等自己翅膀更硬了,名气更大了,成了真正的猛龙了,然后再去闯一闯。

这才是真正的稳妥!

这才是真正的不是猛龙不过江!

“对了志强。”郝淑雯突然道,“你说你还要自演?你打算自己演男主角吗?”

“这个嘛。”曹志强一顿,放下手中啃了一半的西瓜。

“也不一定,我本人没有太强烈的当演员的心思,只是徐庆冬导演说,我对这个剧本最了解,对人物也最了解,而且我也足够年轻,演十六岁的阿秋最合适。

否则的话,海选演员浪费时间不说,关键新来的演员还要重新讲戏,隔了一层,未必就能完美演绎出阿秋的故事。

不过最重要的是,我目前已经在国内有了一定的名气。

我本人的加入,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这部戏的票房,防止我的投资打水漂。”

的确,虽然曹志强很谦虚,但再怎么谦虚,也不能忽视一些基本事实。

比如他本人的马甲强子跟阿强,目前都已经是名人的事实。

强子不必说,自从在诗刊上发表了一篇《见与不见》,他的名字就已经被很多人所知,只是那时候的范围终究有限,更多是在爱诗人的圈子中崭露头角罢了。

等他发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之后,就突然一飞冲天,名气不再局限于极少数的爱诗人的小圈子,而是扩大到了广大知识分子圈子,尤其是文艺青年的圈子里去。

主要是这本诗集里的内容呢,通俗易懂,却又不失高雅,特别适合用来装逼。

所以这本诗集已经发布,大多数人都喜欢看,喜欢读。

之后,重修版《江湖行》再次发布后,这部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内容为主,添加了一些新诗,顺便还附加了一部武侠小说《破碎虚空》的连体怪,就开始以一种少见的威力大杀四方。

喜欢高雅诗歌的,喜欢这部《江湖行》。

喜欢武侠小说的,也喜欢这部《江湖行》。

反正不管你是文艺青年,还是下里巴人,几乎都是《江湖行》这部书所针对的人群。

但总起来说,《江湖行》更偏向大众一些。

而只有大众的,才是最赚钱的。

所以,随着《江湖行》的热销,不但曹志强跟他的红光出版社赚钱赚的盆满钵满,还让诗人强子这个笔名,也跟着名满天下。

虽然这不是互联网的时代,通信方面没那么快。

但对于著名诗人跟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来讲,这时期的名气传播速度是很快的。

因此,虽然曹志强还不能算是一朝天下知,但这一两个月的时间,已经足够让他的名气响彻大江南北了。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