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7.重返大清(42)三合一(2/3)
于是册封弘昌为郡王的圣旨跟请十三福晋进宫的人一起来了。
弘昌自己都是懵的。
自己怎么就成了郡王了?阿玛出京了,也没可能是阿玛求来的。原本以为自己会是世子呢。这怎么就给了一个郡王?当然了,惊喜还是惊喜的。是郡王了,离亲王真心不远了。
十三福晋进宫才知道为了什么,她长出一口气,“四嫂,您可真是替我解围了。”庶子养的心大了这将来都是事。这孩子的亲事久久不能定下来,她就是愁给他找个什么样的岳家合适。如今这样是真好。她这一颗心总算是落肚子里了。
过了两天,四爷的赐婚圣旨下了。将祖家的姑娘赐婚给了弘昌。而同一天,四爷接到了十三爷在路上送来的加急折子,除了公事,就是谢恩。折子写的感人至深,上面还有类似于泪痕的东西。别看是因为婚事的事有了这一次册封,但出去问问,这样的婚事这些兄弟们愿意不愿意。能把他们给乐死吧。额外恩荫一个儿子,这是多大的体面。
四爷被十三爷的折子感动的,兄弟爱发作了。爵位跟批发似得往外松。
直郡王被封为直亲王,八爷为廉亲王,九爷为瑾亲王,十爷为敦亲王,十四为勤亲王,十五为愉郡王,十七为果郡王。
另外封二十为靖贝勒,赐婚袁氏为其嫡福晋。
“至于二十一、二十二,年纪还小,慢慢踅摸吧。”四爷是这么说的,但对于弘昼的婚事,他是半个字都没多提。
弘昼非他阿玛给逗弄疯了不可。看他以后还敢不敢作天作地的。
因为四爷的慷慨,整个夏天京城的气氛都跟着天气似得,火热火热的。
晚上屋里不留人,林雨桐直接肚兜子短裤在屋里转悠。四爷估计都怀念空调了,“没空调其实风扇也很好。”
但是没有电啊!
“只照明的话是不是能简单点。”林雨桐问四爷,直流电照明一点问题都没有。
四爷扭脸看林雨桐,“想弄电厂?”
迟早都得弄的吧。
但这得爷我亲自盯着的。要不然谁来?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玩意。
“忙过这两年吧。”如今真是顾不上了。
宫里没有遮挡阳光的地方,到处都晒的很,要是见个人从四爷这边回长春宫,都觉得费劲的很,一天来往一回,感觉被晒黑了。不能出门在屋里又闷热,这种感觉特别不好。
董小宛已经上岗了,这姑娘是个极为聪明的人。在林雨桐身边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皇后身边从来不缺端茶倒水捏肩捶腿的人。皇后需要的是助手,一个能帮助她处理对外事务的人。
太阳很大,但该出门的时候还得出门。董小宛整理了衣裳,白色袄子绿色的长裙,一身汉家女的打扮。腰上坠着长春宫的牌子,就出门了。
她身边配了两个丫头两个太监,出门就有肩舆坐。这样的董小宛从进宫伊始,就成了宫里的一道风景线。之前还有人猜测,是皇后给皇上准备的。可随着董小宛频频出入宫廷,有时候是替皇后看望生病的大臣,有时候是替皇后给某位大臣的老娘拜寿,慢慢的,众人也就明白了,这真是想多了,人家压根就没有那意思吧。
如今董小宛不管走到哪,都被人称一声‘董姑娘’。
坐着肩舆到了宫门口,在宫门口换了马车,“去民政司。”以前去的是官家府邸,那都是私事。可这次确实出入公署,心里不紧张是假的。
弘历从马上下来,问一边的吴书来,“是长春宫的人么?”
“是董姑娘。”吴书来低声回禀了一声。
弘历皱眉,觉得自己如今跟这个董姑娘干的差事差不多,心里多少有些不得劲。
“主子。”吴书来提醒,“回宫吧。”怪热的。
弘历看着那辆马车从视线里消失,这才抬腿进了宫,边走边叮嘱吴书来,“叫人盯着,看看那董小宛都去见了谁。”
吴书来没口子的应着,才又问,“要不要去见见皇后娘娘。”
暂时还是别去了。皇后不光是个有主意的人,还是个聪明的有主意的人。光是将一个叫董小宛的汉家姑娘留在身边,想要传递出来的意思就不简单。之前因为一本射雕的事自己说过因言获罪的话,结果这会子就弄出这个人来,这是想说什么呢?想跟皇阿玛表明她的态度吗?可这已经算是干政了。
他的心跟这天气一样,灼热灼热的。
“热吧。”八爷怎么也没想到皇后会派个丫头来。但这丫头不是一般的丫头,他特别好脾气的指着边上的凳子叫人坐了,又吩咐下面的人给端个冰碗来,“解解暑气。”
董小宛对这位传说中的八爷用眼中的余光多打量了两眼。上次在宫里碰见过,她低着头,只瞧见了一片竹青色的衣摆。如今这算是第二次见面,才算是把人看清楚了。八爷并没有想象中的威严,是个极为和善儒雅的人,人到中年却并不显老,不像记忆里父亲那样留着小胡子。相反,胡子刮的很干净,看起来平白小了几岁。他对着人只淡淡的一笑,就能叫人瞬间浑身放松起来。这个人跟皇上不是同一类人。
皇上她见过,跟皇后说事的时候皇上有时也在。皇上瞧着比八爷还年轻许多,像是三十许岁的人,跟皇后说话极为和气,声音里总透着几分愉悦。好似又再多的烦难一见了皇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但这样一个人,在对待别人的时候,尤其是别的女人,就远没有这么温和了。就是伺候皇后的身边人,皇上向来也不肯多说一句话,多瞧一眼。
收起心里的那点想法,赶紧躬身行礼,坐却是不敢坐的,对八爷致谢之后,这才说正事,“小女此来,是替主子娘娘传话的。”
八爷也不勉强,心说什么事不能下懿旨,非得叫个小丫头过来。
董小宛却已经口齿清晰的说了起来,“……娘娘说,读先贤文章,背诵先贤经典的多,按着先贤的话做的却少。
可这对圣人之道,光知道不行,还得做到。
想要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就更难上加难了。
孔夫子说过,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孟子又说,老人老以及人之老,幼人幼以及人之幼。
先贤的道理那些蒙童每天都要念上几遍,可咱们这些高居庙堂之上之人,却从未听到心里去。
娘娘说,她为一国之母,心中常怀不安。
此次叫小女来,是为了此事……”
说着,就将一个条陈递了过去。
眼神却在桌子上另一张纸上停留了一下,然后不经意的移开最终收回视线。
八爷眉头没在意一个小丫头的视线,只轻轻的挑起,还是接了过来。皇后的事不是等闲之事,他没的耽搁,当着这个董小宛就打开了,只见上面的字迹浑厚中不乏飘逸,有女子特有的俊秀,却多了几分豪迈之气。再看笔锋,沉稳老练,这绝对不是一个十几岁的姑娘能写出来的。无疑,这是皇后的亲笔了。
“元明之世,育婴堂尚未通行。自国家忠厚开基,发粟振饥,岁不绝书,孤独鳏寡,各得其所。世祖皇帝讲筵触发,特严溺女之禁,海内始知育婴为善举,然在官尚无常饩也。仰维孝庄皇后首颁禄米,满汉诸臣,以次输助,不数年,由京师以达郡县,育婴之堂,遍天下矣……”
八爷的眉头微微皱起,皇后这人啊,真叫人不敢等闲视之。插手到民政司,这就算是干政了,可人家开篇就说了,如今遍布天下的育婴堂,是当初孝庄皇后首创的。是靠她用禄米在京师开了育婴堂。而后满汉大臣皆效仿,才能达郡县而遍天下。
这孝庄皇后是皇后,人家乌拉那拉也是皇后。皇后乃是一国之母,对天下子民常怀怜悯之心,人家也错了吗?
说人家错了,那得先说孝庄皇后错了。
好家伙,放了这么大一块挡箭牌在这里,他还能说什么?
接着往下看,是这么写的,“《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言,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厥后唐元和间,诏婴儿无亲属及有子不能养者,诏给官田五百亩,创慈幼局,法犹近古。然后世疆域日广,生齿日繁,饥馑流离,委弃载道,朝廷发帑活人,势难遍给。盍若我圣朝诚求保赤,大德曰生,创自宫闱,传诸后世,及人之幼,因民所利,休养生息,尤为可大可久之规模也。”
看完八爷就想说一句话,皇后这文章写的吧,要是真没人代笔,那考个举人进士估摸着是真成。
第一段写出来,就堵住自己的嘴了。
表明了,这本就是我的分内之事,不服气就请参照孝庄皇后。
第二段不说她自己的道理,先来一段圣人之言,皇后是女流之辈,她的话可不听,但圣人之言不分男女,你不能说驳斥了就驳斥了。
人家圣人都说了,要保万民,第一要做到慈幼,第二要做到养老,第三要做到振穷,第四要做到恤贫,第五要做到宽疾,第六就不说了。
为什么?
因为这前五个幼、老、穷、贫,疾都属于民政司的管辖范围。
不是说将赈灾做好了,这民政司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
差的远了,那五个问题不解决,民政司就是失职。
好吧!八爷咬牙认了。
接着人家又举例说了,说是唐朝经历了跟突厥的战争之后,出现了幼无所养的情况,当时就办了慈幼局。这跟之前咱们办的那个育婴堂不是一样的吗?可是后来那个慈幼局怎么样了呢。随着天下太平,地域广阔,人口繁多,朝廷就有些不顾上了。再加上灾难使得人口到处游离,朝廷就算要赈济,可结果也是不可能人人都顾及的到。
这跟现在的育婴堂的处境又是一样的。刚开始有孝庄皇后带头,还好一些,只是后来慢慢的没有人真正的重视这一块。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八爷也就明白,这是对民政司多少还有些不满。
最后提到‘创自宫闱’,那这往后宫闱插手是不是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了。
这两口子真是嫌自己死的慢啊。不累死自己是誓不罢休。这段时间自己哪天闲着了,豁出去这张老脸四处蹭银子赈灾。这还不够,还嫌没兼顾那么多。
他将条陈放到桌子上,手搁在上面一下一下的点着。
董小宛站的笔直,“八爷……”她适时地说话,“娘娘说了,知道您的难处。这事自宫闱开始,也应该由宫闱来办。要是您觉得可行,育婴堂还是由娘娘带着福晋们来做吧。但育婴堂应该接受民政司的统一管理,监督和……领导。”
领导?
这个词倒是新鲜!
可我能领导谁啊?是领导皇后啊还是领导嫂子弟妹?说的好不轻巧。
他都气笑了,“这事我拿不了主意,得皇上说话。”
董小宛抿嘴一笑,“万岁爷说了,您主管民政司,您同意就行。”
这两口子!
既然都是这么想的,整这个劳什子东西做什么?下旨不就行了。
他难得的露出几分不欢喜来,斜着眼看董小宛,“依你之见,本王该同意?”
董小宛抬起脸,眼睛亮闪闪的,“小女想不出王爷您不同意的缘由来。”
没错!不同意这个包袱就得自己扛。做的好是本分,做不好就是失职。
八爷也觉得是闲得很了,跟个小丫头在这里说什么。于是摆摆手,“回去跟娘娘说,就说本王知道了。”
董小宛没有多说一句废话,直接行礼,退了出去。
上了车看着车上不光多了两盆冰降温,还多了一个冰碗,上面淋着玫瑰卤,瞧着香甜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