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1.庶子高门(45)三合一(2/3)
御林军?!
禁卫军是戍守皇宫的安全,御林军却是负责整个京畿的防卫。
如今出动御林军,肯定是有什么变故了。最怕的是这一动作闹的人心惶惶,激发民变。
林雨桐给四爷收拾好:“你不用担心家里,自己小心行了。”
“安心吧。爷什么时候办过以身犯险的事?”四爷说着,转身走,“外面乱的很,你在家里呆着吧。不管什么事也别出门。”
送走不放心自己的四爷,林雨桐在屋里转了几圈,自己能做点什么呢?
“来人……”林雨桐朝外面喊了一声,随后,三喜快步走了进来。她这才低声交代,“请石掌柜来一趟。”
三喜见林雨桐小心,道:“我明白了,进来的时候一定会谨慎的。”
石中玉来的很快,“早想来看看姑娘了,可你们这府里又出了丧事,我倒不好上门了。”
林雨桐拉了石中玉坐了,将婚前石中玉给自己的那个玉佩又递给石中玉。
石中玉一愣:“姑娘这是何意?这可是主子的一片心意。”
林雨桐摆摆手,“你误会我的意思了。”她将玉佩递过去,“这些钱应当花在刀刃上。娘现在在宫里,既不是皇后,也不再能做宠妃。她得在宫里站稳……”说到这里,话不能再往下说了,“你只玉佩给我娘看了,她懂我是什么意思了。”
石中玉这才接过来,“我回去想办法通知何嬷嬷。”
林雨桐点点头,“另外,我还有几句话,要对你说。对不对的,你自己琢磨。”
“姑娘何必这么见外,有话尽管说是。”石中玉说着,脸上带了正色。
“你以前,一直在交好后宅女眷,这一点做的很好。”林雨桐看着石中玉,“但如今不一样了。你的视线应该从后宅里慢慢的抽出来,然后多朝外面看看。”
“朝外面看看?”石中玉一时没能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朝外面看?看什么?”
林雨桐这才低声道:“看看外面的世道民情。比如如今,外面粮价格翻了两番,大街上到处都是御林军。这背后又牵扯了哪些事?你将这些原原本本的传回宫里,这才是我娘如今最想知道的事。”
石中玉心里有几分不明白,但还是什么也没说,默默的先记在心里。
等甘氏接到消息,已经是晚上了。她手里抚摸着又送回来的玉佩,转手交给何嬷嬷,“你收着吧。以后凡是要用银子了,你从这里面取吧。”
“姑娘这是何意?”何嬷嬷躬身接过来,这比银子可不是小数目,她大概真不知道这是多少银子,才还回来的吧。
甘氏摆摆手,“嬷嬷,您跟了我这么些年,怎么还没有一个孩子明白?”
何嬷嬷笑道:“当年老奴跟着主子去听老爷讲学,老爷不也说,这不管做什么,都得有一份悟性吗?老奴没这份悟性。”
甘氏不免失笑,“罢了。不说这个了。你打发人,请皇上务必过来一趟。”
何嬷嬷见主子脸上的神色凝重,赶紧退了下去。
“哈哈哈哈哈……师妹跟朕真是心有灵犀。朕正说要来找你,你打发人来请了。”皇帝进来,一身明黄的龙袍,让他身上整个人都显得神采飞扬。
“什么事这么高兴?”甘氏亲自过去,递了热帕子过去。
“年号定下来了,叫‘永康’。你看如何?”永康帝用热帕子捂在脸上,却不急着取下来,而是那么盖着,躺在榻上,等着甘氏说话。
“永康?”甘氏点点头,“这个年号取的好。”她笑着,又拧了一个热帕子给他换了敷在脸上,“这叫我想起小时候的事来。”
“一个年号,怎么倒想起小时候的事了?”永康帝将热帕子往下拉了拉,露出一双眼睛出来看着甘氏。
“您还记得,当时我爹问您这国之根本是什么,您当时是怎么回答的吗?”甘氏轻声细语,仿若说的只是那昔年的往事。
“怎么会不记得?”永康帝一下子将脸上的帕子拿下来,然后坐起来,“朕当时说,农桑为国之根本。当时,朕也八岁吧。”
甘氏点点头,“是啊!当时跟您一起的,还有端亲王。当时端亲王言,戎马可得天下,故而,戎马应是国家之根本。所以,爹爹决定收了您为弟子。”
永康帝不由的哈哈大笑起来,“他向来是看不进书的,在府里,启蒙的先生也有讲学,只他不肯听,即便听了,也只作乱风过耳,半点不往心里去。而朕当时确实记得几句圣人之言的。”
甘氏点点头:“圣人云,百人农,一人居者,王也;十人农,一人居者,强也;半农半居者,危也。缘何陛下八岁都能记住的道理,如今怎么偏偏给忘了呢。”
“什么意思?”永康帝收起脸上的笑意,看向甘氏,“将你的话给朕说清楚了。”
甘氏将手里的帕子放回水盆,将挽起的袖子又轻轻的放下,这才坐在永康帝的对面,“陛下,如今已经二月了。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农人们都已经开始平整耕地,准备耕种了。
这些事,在我看来,自是重中之重,要中之要。”
她说着,轻叹了一声,“我也知道陛下担心的是什么。
可您真是多虑了。
这天下的百姓,每天为自己的衣食之事,尚且忙不过来呢,谁有心去管坐在皇位上的天子是哪个?
民以食为天,只要能叫他们吃饱肚子的皇帝是好皇帝。
安民、抚民尚且来不及,怎可以兵压民?”
永康帝眉头一挑:“你的消息倒是灵通。朕调御林军来京城戍守的事,你知道了?”
甘氏轻哼一声:“这宫墙之内,什么风刮不进来?更何况是这么大的事!我倒想知道,这是谁您出了这么一个阴损的主意?”
“阴损?”永康帝哈哈一笑,“你这张嘴啊!怎么?对于楚源,你还有怨气?”
甘氏心里一动,眉头却越发的皱了起来:“楚源?没想到还是一位老臣!”
老臣?
永康帝脸上的神色奇怪了起来,“是啊!是一位老臣。由先帝简拔,辅佐过先帝的老臣!”
甘氏看向永康帝:“陛下,要是我说这楚源是不安好心,您不会也以为我这出于私心吧?”
永康帝好整以暇的看着甘氏:“有私心是肯定的。但朕允许你将话说完。哪怕是出于私心的攻讦,只要你的话有道理,那说说吧。说说也无妨。”
“知我者陛下也。”
甘氏十分坦然,半点都没有因为被人揭开心里的小九九而尴尬。
只接着道:“去年冬的一场大雪,赈灾救灾,将库存的粮食都已经征调完了。
端亲王当时想的是好的,从勋贵大臣,从粮商,从百姓的手里将粮食征调出来,也这确实是度过了当时的难关。
可如今,大地回暖,积雪消融,江河湖海的水暴涨,春汛的可能尤其大。
这是在京城之外的不安定因素。
再说京城之内,天子脚下的地方,粮食如今短缺严重。
即便想从外地征调粮食,可是雪水消融,道路泥泞。
这路途上运输慢不说,再加上耗损,已然是来不及了。
粮价疯长,商家囤积居奇,人人争相购买。
这样的日子,普通百姓家里,能撑过几天去?”
她深吸一口气,“到时候,京城之外,春汛蔓延,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
必将导致流民四起。
再说京城之内,以如今的粮价,撑不了几天百姓们吃不上饭,这一旦吃不上饭,可要生事。
这御林军即便驻守京师,难道真要等出事之后,再血洗京城。
那这可无异于火上浇油。
激起民变,也只在昼夜之间。
到那时,陛下又该如何?”
永康帝的面色慢慢的沉凝起来,“依你看,朕当如何?”
“皇上如今连登基大典都没办,自然万事都该求一个‘稳’字!只要天下稳当,这朝堂便稳当。朝堂稳当,您的皇位才能坐的稳当。”甘氏语气一转,带着几分冷意的嘲讽,“这个道理,我这个妇道人家都明白,他一个丞相反倒不明白了吗?稳,于您有利。但乱,又会让谁得利呢?”
永康帝想起之前甘氏的示警,金成安早有不臣之心。
乱了,自然有人能趁乱而起了。
“是啊!
你说的对!
朕也意识到了危局。
应对危局,不外乎两种办法,一种是震慑,一种便是安抚。
楚源主张震慑,你主张安抚。”
他轻笑一声,“都对,也都不对!”
他起身,转了两圈,道:“朕即刻便拟旨,开皇家粮仓,平抑京城粮价。
凡囤积居奇者,杀无赦。
另外,也该叫工部和户部,抓紧拿一个章程出来,应对各地可能会有的春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