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三百三十二章 风起微澜(2/2)

几项叠加起来,李孟在大明的权势阶层之中的印象可想而知,刘泽清不过是先冲进登州城,就有个左都督、曹州总兵的官衔,李孟一项项的大功,要是正常升赏地话,如今也应该封爵了。

尽管和李孟打过交道地人,还有那些见识过李孟兵威的人,都是知道对方地厉害,不敢有所触犯,但大多数的高官们,普遍是认为李孟在山东根本长远不了,这等既不是出身将门,又没有什么高门重臣提携的微末之辈,不会有什么长远。

偏偏李孟自起家开始,就没有怎么离开山东,一直是专心经营这一方的小天地,和中枢的大臣们根本没有打过什么交道,朝中大臣们对他了解不过是在奏折和各部的文报中看到,根本没有什么稀奇之处。

至于这孔府,属于身在庐山中,看不清楚周围,把别人的宽容看作是敬畏的糊涂蛋,世上从来不缺这样糊涂的人。

腊月间,派人把信送到了京师,那边也都是忙着这个腊月过年。估计就算是有什么举动也要等年后进行了。

山东看着又是恢复到暂时的安宁之中,但在南直隶却有了一件大事,之所以是大事,是因为南京上下所有官员都和这件大事有所关联。

扬州望族方氏,状告徐州卫所军兵贩卖私盐,触犯朝廷盐政大法……

的确是大事啊,扬州望族方家那是世世代代承办官盐销售的扬州豪商,号称“淮盐十。方家五”地大老板。

南京城内凡是能管事的文武官员,谁没收过方家的常例孝敬,还有些寒门起家的官员,若没有方家前期的资助,后期的贴补,又怎么会有今天。

所谓拿人的手短,方家有这份人情丢在这边,又有不少的亲朋故旧在朝中以及地方上为官。所谓官商巨家,这样地大族,在南直隶说话也是极有份量的,方家来告状,那大家都不得不重视。

何况他所告的案子。实在是太过惊世骇俗,徐州卫所军兵贩卖私盐,卫所军兵做这样的事情,并不稀奇。大明官兵别说是贩私盐,做盗匪的都是大有人在,但这些东西很少有被人拿到台面上来讲。

但这次被人拿到台面上来说了,而且还是方家来告状,那就由不得不重视了,按说盐政相关,应该去在海州的盐政司告状,可方家所告的是徐州的官兵。盐政司根本无权管辖,所以事情也就推到南京来了。

民告官,有理也定罪三分,但扬州方家这么一告,大家都自动把这件事情忽视过去了。

徐州地官兵在经过海州城对海盗的失败,在南直隶追剿流民的挫折之后,已经是灰头土脸,加上山东兵马进驻两淮之后。徐州南北都有山东的兵马驻守。徐州这些兵马用处也并不是那么大了。

河南、湖广一带的情势紧急,以及徐州驻军地不那么重要。让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镇守太监和南京守备三人开始朝着危急的地方调拨徐州的兵马,现在留在徐州城以及周围驻防的只是一个残破地卫——砀山卫。

这个卫在海州和杨四那伙海盗作战的时候,遭受的损失最大,因为南直隶江北的兵力一直是颇为紧张,所以没有得到补充,调兵的时候,诸位大佬们也不愿意动这个不太有战斗力的卫。

徐州仅剩下这一支兵马,不到两千人的队伍,行事却有些无法无天起来,徐州的州县衙门,上报这砀山卫扰民地官方文报可是如同雪片一般,不过按照大明的老规矩,都是压下来不予理会。

方家这次的告状,真可以说是人证和物证齐全,看这些证据,那真是铁证如山,想抵赖都抵赖不了。

每年每月都是常例的银钱孝敬可不是白花的,地方官府报上来,南京的官员都是推诿不理,但方家报上来,大家马上是慎重起来,要合议给个答复。

南京城内的兵部官员也有私下里去问方家,说是这件事就这么算了,那砀山卫就算是拼命贩卖私盐,也赶不上你方家进账的毫毛,何必去计较什么呢?

谁想到方家这次却咬紧了牙不松口,说是要是这南直隶地军兵都卖起私盐来,我们方家还有什么活路吗,必须要抓这个典型治罪,给别人一个颜色看看。

私下去问地那个官员也是拿过方家好处的,而且还是那种拿地不少关系亲密的,听恩主这边把话说的这么斩钉截铁,也就不好继续劝告了。

但南京官员的合议也拿不出什么章程来,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是在湖广和凤阳那边呆过的,知道凤阳、安庆一带的兵马不能擅动,同样的,南京的兵马也不能放出去,算计下来,南直隶周围已经是无兵可用了。

那不足两千的砀山卫士卒在徐州,琢磨半天居然没有奈何,派个文官过去督办这件事情大家是不敢想的,眼下这些大头兵,逼得急了可就要哗变的,到最后朝廷对哗变的军兵无可奈何,还要追究这督办的文官罪过。

官场上的诀窍就是谁也不愿意发表意见,免得承担责任,那边方家催促的紧,这边大家又都在僵持着,局面一时间尴尬……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