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六百零五章 忠嗣门下(1/2)

振衣忽归去,只影千山里。

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

——节选自《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苏轼 …… 河阳大捷的奏报送到长安,肃宗大喜。

十一月一日,朝廷的嘉奖终于下来了。

李光弼升帐,命军中五品以上军衔将领进帐接旨。

传旨宦官当着三军众将的面,宣读朝廷的圣旨。

河阳之战中,白复勇冠三军, 战绩有目共睹,不愧为大唐第一先锋。

白复被朝廷封为右骁卫中郎将,官秩是正四品下。

为防止叛军西进,朝廷调动驻防在绛州的安西及北庭行营,命其驻防陕州。

朝廷任命白复为安西北庭行营兵马使,执掌这支军队。

与右骁卫中郎将这类虚衔不同,安西北庭行营兵马使乃是实实在在的兵权。

白复小小年纪就成为执掌边军的一方大将,令朔方众将羡慕不已。

不过,羡慕归羡慕,这是白复拿命拼出来的军权,众将也心服口服。

其余诸将如李抱玉、白孝德、荔非元礼等将领各有封赏,厚赏之重,令其他各道唐军羡慕不已。

此次封赏中的一人,看似功名不显,实则在河阳之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人正是原濮州太守董秦。

史思明南征之初,李光弼巡防汴州,对汴滑战区节度使许叔冀的人品极不放心。

临走之前,李光弼手书两封密信交给了濮州太守董秦以及部将田神功。

史思明刚一抵达汴州,许叔冀就带着跟濮州太守董秦以及部将梁浦、刘从谏、田神功等,向史思明投降。

史思明任命田神功为伪燕平卢兵马使。

并派亲信部将南德信会同梁浦、刘从谏、田神功等数十人,前往江淮夺取土地。

不久, 田神功袭击南德信,将其斩首。

刘从谏趁乱脱身逃走。

田神功遂率领其部向唐军投降。

史思明对濮州太守董秦十分优待,但仍把董秦的妻子儿女软禁长芦(今河北CZ市)当人质。

但董秦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不动声色,按照李光弼的旨意潜伏在燕军营中,将重要情报秘密送给李光弼。

同时,董秦还不失时机地策反燕军中亲唐的将领。

燕将李日越和高庭晖降唐,都跟他有间接关系。

每当唐军从城内杀出,发起冲锋时,董秦便作为内应,趁机搅乱燕军阵地,为唐军冲阵提供便利。

北城大捷后,史思明率领大军撤离河阳,董秦率领亲信部众五百人,砍开营寨木栅,突出重围,投奔李光弼。

由于李光弼的保荐,朝廷任命董秦为殿中监、陕西军、神策军两军兵马使(这两支军队同时驻扎在陕州), 赐姓名李忠臣。

…… 庆功宴结束后, 李光弼单独将白复唤入大帐。

李光弼走到帅案旁,帅案的左侧是一副一丈多宽的河北道地图,右侧的墙壁上悬挂着一个精美的虎皮袋。

李光弼望着虎皮袋,肃然笃静。

他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然后毕恭毕敬从袋子里取出一把漆弓。

李光弼感慨万千,道:“这把漆弓名叫‘射天狼’,重一百五十斤,是忠嗣师父的佩弓。”

“忠嗣师父?!”

白复错愕道。

李光弼淡淡一笑,道:“忠嗣将军也是我的师父,他没给你说过吗?”

白复不可置信,不知如何作答。

李光弼笑道:“在你之前,忠嗣将军收过一个半徒弟。

一个是我,半个是哥舒翰。

若我所料无误,你应该是师父收的关门弟子。”

白复奇道:“我一直很好奇,大帅怎知我是忠嗣师父的徒弟?

师父从不让我将此事告知别人。”

李光弼叹了口气,道:“兵家弟子,自古命运多舛。

‘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说的就是兵家弟子。

兵法是屠龙之术,一旦声名鹊起,生杀大权操于一手,就会功高盖主,遭奸佞嫉恨,令君王猜忌,厄运随之而来。

吴起、白起、韩信、周亚夫等兵家弟子几乎都未能善终。

师父之父左金吾王大将军早年为国捐躯,师父九岁就被当时的天子——也就是今天的太上皇收为假子,接到宫中抚养,连名字都是太上皇亲自取的。

到头来,也没避开此劫。

所以师父才不让我們告诉旁人,避免给人以口实,被口蜜腹剑之人暗算。

香积寺一战,从你对安西军陌刀手体能、战法和甲胄的改造,我就怀疑你是师父的关门弟子。

从此,我就一直留意你的一举一动。

清河北库围点打援等一系列战役,你对兵法的领悟,隐有师父用兵的影子,更让我坚信这一点。”

白复沉吟片刻,道:“如此说来,先将我拒之门外,后将我降为普通一卒,都是大帅的刻意安排?”

李光弼一捋虎须,点点头,道:“不错,真金不怕火炼。

一方面通过此事验证我的判断。

若你是师父的嫡传弟子,定会如此选择。

另一方面,我早就有言在先,我李光弼只会提拔从死人堆里走出来的将士。

就这一点而言,即便你是我的师弟,我也不会徇私情!”

说到这里,李光弼瞳孔散发锋利的光芒。

白复眼前浮现出忠嗣师父的音容笑貌: “复儿,倘若你贻误战机,违抗军令,即便你是我的亲传弟子,我也会将你军法从事,定斩不饶!”

白复压住翻滚的情绪,默然点头,眼底的悲凉慢慢浮漫出来。

李光弼微微一笑,道:“好了,现在你可以告诉我,师父他老人家现在何处?

身体康健否?

李林甫昭告天下,师父在汉阳太守任上暴卒,我根本不信。

除了老天爷,这天下没人能取师父性命。

此间必有隐情。”

白复再也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泣不成声,将与忠嗣师父相遇的往事一一告知。

数年过去,离恨天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眼前。

听到忠嗣师父的噩耗,李光弼仿佛一座石雕,一动不动,怆然泪下。

过了许久,李光弼终于有了动静。

“师父!”

他号啕一声,背过气去。

白复赶忙上前,按压穴位,李光弼这才缓缓转醒。

过了半晌,李光弼才缓过劲来。

噙着泪水,他慢慢回忆起尘封多年的往事。

关于王忠嗣的很多细节,白复还是第一次知道: 王海宾为国捐躯的这一年,王训年仅九岁,玄宗将其收为假子,接到宫中抚养,并授予朝散大夫、尚辇奉御之职,赐名忠嗣。

虎父无犬子。

王忠嗣长大后,为人英武沉毅,稳重寡言,熟读兵书,谋略过人。

玄宗经常召见他,与他谈论兵法,王忠嗣“应对纵横,皆出意表”

,玄宗不禁赞叹:“尔后必为良将!”

开元中期,王忠嗣进入军界,因勇猛善战,屡立战功,数战皆捷,致使“塞外晏然,虏不敢入”



王忠嗣从不打无把握之战,不打无准备之仗。

每次战前,王忠嗣都会派出大量斥候、密谍深入敌境,详尽掌握敌方军情,制定周密计划,最后再出奇兵,一战而定。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