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中华民国政府很关注(十四)(2/2)
何锐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不要用在军工生产上,那没有意义。要用优先用在引进大规模生产的体系上。要用在引进基础研究之上,以农业为例,我们引进外国的土壤分析,各种作物的光照时长,生长周期的专家,以及研究团队。从而带出来我们自己的研究体系,把基础夯实。至于那些所谓立竿见影的,不用急。”
“可是不引进军工技术的话,我们以后会不会来不及?”吴有平问。
何锐摇摇头,“如果我们能在未来五年内建成能年产100万吨吨位的船坞,就意味着我们未来5年内每年可以生产100万吨的船舶。
如果有200万吨的船坞,最大的船坞能够生产10万吨的船舶,我们的造船能力就冠绝全球。
那时候只要有足够的大型设备,有足够的技术队伍,设计队伍,工人队伍,想造什么船就能造什么船,想造多大规模的舰队,就能造多大规模的舰队。
英国这么多年辛辛苦苦攒了百十万吨吨位的舰队,还都是老船。
未来我们一两年就拥有超过英国全部舰队吨位的新舰队,靠数量也堆死英国舰队。
现在国务院把所有精力放在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上就好。”
吴有平知道何锐能说的就这么多,而且国务院完全不能对军委说三道四。那么做的话,就可以被认为国务院总理要掌握军队,吴有平可不想让自己等同于造反。所以只是点点头,便再不提这个问题。
而何锐却又说起了专利的问题,“现在的世界经济割裂,实际上已经造成了资金,技术的流动壁垒。
为什么之前是中等强国狂欢的历史?
是因为现在世界工业的产业链比较短,一个几千万人的中等强国就可以组建起全产业链。
欧洲大战证明了,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国家就可以通过现代军事化体系,组织数百万,近千万的军队。
用全产业链所生产的装备将其武装起来。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技术壁垒来发展自己,因为未来的世界,必然是大国主导的世界秩序。
不具备超大规模生产能力的国家,绝不是大国。
只会被大国制定的秩序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