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343章 积怨

华夏的黄河治水工程是世纪工程,投入很大,却是经过精确是计算的。

华夏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和积累,工业有了一定的基础。

在农业上,除了普遍使用牲口之外,化肥和农药也已经投入使用。

这使得农业的生产效率非常之高,一个人耕种十几亩地,出产万斤谷物或者更多的薯类变得可能。

在工业上,蒸汽机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各种基础设备也已经生产出来了。

基本的工业制品在社会中广泛被使用,也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到华夏二十二年的时候,华夏的大部分奴隶已经基本脱籍,这也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增加了社会财富。

在经过合理计划之后,黄河治水工程虽然转移了一部分社会生产力,不过却没有影响社会的发展。

反而因为国家对这个项目的投入,刺激着工业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扩大了更多的工业产出。

而这些研究和产出反哺到农业领域,加速了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开始解放农业人口,开始让社会产业转型。

黄河治水工程刚开始的时候使用的是人力畜力为主,发展到后面,则是以各种机械设备为主。

在这个过程里,黄河大学也真正得成长了起来。

华夏的重工业体系也变得日趋完善了。

华夏的黄河治水工程开工,最高兴的无疑就是炽中了。

西戎的压力因此骤减,不过炽中却没有开始休养生息,而是开始抓紧每分每秒,计算好每份钱粮进行建设和壮大。

他们的捕奴队往西深入了高原雪山,最远的地方据说到达了更远的天山以西的区域,抓回了大量的人口。

这让西戎的人口在华夏三十年的时候达到了七十万人,甚至还在增加当中。

他们在郑国渠,蜀道和都江堰的投入是有数的。

因此,李冰只用了四年建成的都江堰,他们用了七年之久。

不过在都江堰建成之后,效果几乎立竿见影,千里蜀中沼泽渐渐变成了平原,以至于西戎的良田增加无数。

这让炽中稍微增加了一点对蜀道和郑国渠的投入。

不过也没有多少。

蜀中良田的增加,也没有使西戎人变得更加富有。

因此炽中在建城,军械,驯养牲口,积累粮食等方面投入基本达到了他们收入的极致。

西戎在十年之间,便建起了十一座城。

另加靠近华夏边疆的军寨无数。

这些城寨几乎都用砖石水泥建成,坚固无比,万夫莫开。

西戎采矿的奴隶日夜不休,打铁作坊的火苗昼夜不停,打造的军械经过抹油保养之后,堆放的仓库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头。

只是奴隶或者普通的农夫,依旧在使用残破或者腐朽的工具。

西戎的牲口养殖业极为发达。

在判断出华夏近期不可能西进后,炽中一度将大量牲口卖到华夏去。

在换取了华夏无数物资之余,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推进华夏治水大业,让华夏人彻底陷入这个泥潭。

实际上,那些牲口大多只是丰富了华夏人的餐桌。

西戎的粮食实行完全国有,所有的新粮必须入库。

农民只能吃难以保存的薯类或者淘换的陈粮。

这个政策的实行,确实让西戎完全掌控了自己的每一颗粮食的走向,让他们充分利用起了国内的所有资源进行着建设。

在这种刻板的管理之下,西戎人的生活变得越发困苦。

在郑国渠岸边的工人看着虬夫爷孙两人喝肉粥,眼睛都是绿的。

又经过了十几年的风霜,虬夫老迈到牙齿都没剩几颗了。

他的孙子河佑倒是长成了昂然汉子。

虬夫喝一口粥,溜一下胡子,看着旁边的狼族工人都在啃陈粮烤就发黑的死面饼,张嘴道:“让他们都来喝一口吧,好歹都是叫我师傅的。”

河佑给虬夫碗里添了一勺,站起来道:“都拿碗过来,煮得不多,一人一勺子,分完莫怨。”

狼族人一窝蜂涌过来,却很自觉在锅前排起了队伍。

河佑在每人碗里放半勺子粥水,这些人便欢天喜地捧着碗到一边去了。

把饼子放到粥水里泡一泡再吃,饼子也变得有盐有味,这就算是一顿美食了。

人散后,虬夫捧着碗道:“造孽哦,我们从三四十年前跟了大王之后,哪还遭过这样的罪!

如今他们连口饱饭都没有,还不如在丛林里的时候呢。”

河佑道:“我听他们说,蜀道已经通了,蜀中的粮食在源源不断运出来,我以为他们会过的好些了,哪知道还是这样。

我要是他们,多给些人手在这里,早两年开通了这条渠水,周围无数良田可用,何至于让他们困顿成这样。”

虬夫眼睛闪烁一下后笑道:“怕都是给他们的首领给糟践了。”

说起这事,河佑便来了精神:“听说这倒是的。

那个胡啸据说过得极为奢靡。

非家养的肉不吃,非朝林的酒不饮,非洪安的布不穿……据说虎鲸城专门有一艘船送海产到神光城的,神光城往这里,挖了一百五十个冰洞,冬日存冰,就为了夏日能让他吃到新鲜的海产,这花费……啧啧。”

虬夫笑道:“这也不是不好,这些钱粮,不正好给我华夏赚走了么?”

爷孙两人嬉笑一阵,半晌后河佑压低声音道:“听说这胡啸日日饮酒作乐,现在已经垮了,正往朝林城寻找医生来救呢。”

“还有这事?”

虬夫的面色肃然起来。

河佑点头道:“我进城拿肉的时候听说的。

那时候也看到了不少快马出城去。”

虬夫放下碗道:“我去写一封信,你帮我送回朝林城去,务必要亲手交给大王。”

河佑有些愕然:“这事大王自然有情报部门的人告知,我们不用插手吧?

而且我走了,你怎么办?”

虬夫怒道:“老夫身体硬朗得很,离了你便活不下去了?”

“我不是这个意思……”

“哼,我也知道你关心我,但你怕什么?

这些人都算是我的弟子,平日里连我们的粥都不敢抢,你走了他们就敢动我?

他们就不怕大王找他们麻烦?

这里还有七树他们几个老伙计呢。

他们能照顾好我。

而且,你当我们来修渠,便没有大王的密令么?”

说到最后,虬夫已经压低了声音。

河佑听闻有大王的密令,虽然有些不情愿,不过已经不敢反驳虬夫了。

虬夫进屋写了一封信,用皮封封好,交给河佑贴身收着。

他虽然识字不多,不过这一次难得没有让河佑代写,显然此事极为重要,或者是他早有准备。

虬夫吩咐道:“这趟回去,你就说是大王的婚庆快到了,回去给大王过节的。

赶一辆车,顺便把米娘和孩子们带回去。”

米娘是河佑的媳妇,是炽中在前几年赐给他的一个女奴,两人相处得不错,便在这里成了婚。

现在已经给河佑生了两个孩子了。

河佑道:“这便不用了吧?

河渠最多还有半年便能完工,我们完工后一起回去好了。

她留下还能照顾你。”

虬夫冷脸道:“你也是个不知道疼人的。

你日日跟她说朝林繁华,如今自己回去了,不带上她,她心里能没有怨言?

而且我大曾孙已经六岁了,正是上学的年纪,朝林城过几个月就要开学,他正好在朝林认识些小孩子,而后一起上学。

难道你想他明年才去学校?”

河佑一想也是这个道理,便回到工地不远处的村里收拾行装,第二日一早赶着马车,带着媳妇孩子和虬夫作别。

虬夫摸着两个孩子的脑袋,满是不舍。

其他华夏的工匠们也一一多有过来送别的,顺便也让河佑捎带书信。

眼见大家话别的差不多了,虬夫解下自己手腕上的手表塞到曾孙怀里,急切催着河佑上路:“路上万事小心之外,路上莫贪看景色,误了归程。”

这话也有让河佑抓紧送信的意思,河佑不敢耽误,赶忙赶着马车上路。

看着马车远去,虬夫小声对着身边人道:“多谢。”

.。

4m.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