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七章 稳定军心(1/2)

“报,主公。”

黄忠拜道:“荆州兵思乡心切,似有不稳。”

何白一惊,荆州兵不稳,这可不太妙啊。

何白麾下除北海兵外,还有西凉兵、河南兵、颖川兵、荆州兵。

其中的西凉兵因是降卒,管理很严,属于死兵类,不敢有思乡之情。

河南兵因家乡已毁,虽然思乡也无可奈何。

颖川兵是抱着出人头地之心,倒还安稳。

唯有荆州兵是被何白强制收编的,因为离乡太远,管理宽松,因此起了思乡之情。

荆州兵本来打算是用来与管承、蒋钦的水贼相混合,重新建立一支海军部队,以抵消旧海军匪气过重的因素。

如果他们不愿留在北海,那这打算不是落空了。

想要让他们真心留下,就不能对他们像西凉兵那样强自镇压。

而且此番是黄忠来禀告,也是抱着同乡之情来为荆州兵求告的,不好太过强硬。

何白想了想后,说道:“你且去金曹支钱,给每名荆州兵发放三千钱,在北海境内好好的玩上一玩,看一看北海的风土民情。

十日后,你再与荆州兵说说,我北海正兵与辅兵的待遇。

如愿留下,而被选为正兵者,可享受倍于步卒的待遇,辅兵也倍于步卒辅兵的待遇。

至于家人,我可令人日后慢慢的从荆州迁来青州居住,不教他们与家人长年分居。”

黄忠兴奋的拜道:“多谢主公的大度仁慈,我想荆州兵必有大半会愿意留下吧。”

何白想了想,西凉兵远离家乡,返乡之日遥遥无期。

压制太过,只恐也有变化发生,于是问道:“王方等西凉军官可有不稳的举动。”

黄忠回忆了一下,应道:“没有,还算温顺。”

原李蒙所部的西凉兵因主官已死,又有张辽、荀耶、宋果统领,倒还无事。

而王方所部的西凉兵因王方等将尚在,远离西凉之后不见人心散乱,反而愈加团结。

教授与参谋在其军中几乎无立足之地,看来得设法化解。

何白于是摇摇头说道:“世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西凉兵出身贫寒的凉州,每时不得安定,又与羌、氐等胡族杂居,性类于胡。

轻狡善变,残仁好杀。

不可单单是欺瞒压榨,需以威信镇服,以真诚以待。

虽无年俸、补贴,但在伙食上要更优于步卒正兵,以示对他们的重视。”

“你再与西凉兵说清,他们跟随董卓烧杀抢掠,害民无数,可说罪大恶极。

然而主罪虽在董卓,但他们的盲从之罪也不小。

我念在上天有好生之德,不对他们大加屠戮,却要他们在我麾下服兵役三年。

三年之后,必定将他们放归返乡。

到时每卒发给五千钱,或二十四石粮以做三年服役的劳苦费。

日后有愿留下的,一律按正兵的待遇对待。”

何白又唤来暂无主职事物的程昱,将西凉兵的事情向程昱说清,又拜道:“程公,王方所部西凉兵之事,我实在不能安心。

欲全权托负于你,希望程公能够为我安抚收拢住那三千铁骑,不教王方等将生出变化来。”

程昱面无表情的拱手应道:“使君相信老朽,老朽必为使君拢住这三千铁骑。

在三年之内,必不叫他们生出乱心。”

何白欢喜的拜道:“多谢多谢。

有程公在,王方所部我无忧矣。”

于是表程昱为骑都尉,主领王方所部的三千西凉铁骑,王方则降为副职。

这是应有之意,王方倒也没有反对。

四千荆州兵在发放钱财之后,又被放假十日,可任由他们在北海游玩,一时之时,立时放羊了。

手中既有闲钱,又有精力,整个北海到处散去。

只是入眼所见,平整笔直的道路,清洁的河道,一望无际的葱绿良田。

欢快耕作的百姓,高兴上学的孩童,北海的风貌与荆州各郡大不相同。

似乎,百姓的生活更好,日子也更加的安定。

丝毫没有外界的那么混乱与无秩。

从最初的肆意游玩,到后来的详细了解,越是知道的清楚,就越对北海之民而感到羡慕。

中原大地千里白骨,荆州之地宗贼横行,而北海地界却是歌舞升平,百姓丰足,令人流恋不已。

当十日后,北海大将,荆州的同乡,南阳黄忠向众荆州兵保证,只要愿意留在北海成为海军的,待遇倍于步卒。

家人可慢慢的从荆州设法迁来青州居住,不教他们与家人长年分居。

荆州兵顿时兴奋了,有这么好的待遇,有这么仁义的主公,在哪里落户不是落户。

家乡虽好,那也要安定才行啊。

不安定的话,还不如他乡呢。

于是四千荆州兵,全部自愿留在北海服役。

至此,北海海军有兵达八千人之众,因兵多将少船也少,何白再度令管承、蒋钦前往扬州、荆州购船,召募勇士。

并乘刘表初至荆州,设法对留在北海的荆州兵家眷,进行暗中的迁移工作。

军心已安,为应对将来的群雄混战,是时候开设军校之时。

古代的名将,多属家传,而且基本出自世族之家。

能从小卒慢慢成长到名将的,那需长达数十年的生死,方能最终成长。

这成长的周期、机率与代价太大,也许百年都难成一个。

还是后世的军校成长率高。

特别是基层的队、屯、曲军官,可以匹量生产。

这让战败的容错率大大提高,不会向袁绍那般,官渡、仓亭的两场大败之后,就精锐尽去。

纵然钱多粮多,也难对曹操再次形成压制。

若自已有了军校这个法宝,纵然败上十场,也有足够的兵马支持自已的统治。

军校有两座,一座设立在复甄山下,名为“青州武官步骑指挥学院”



全封闭式管理,对外宣称是“忠义勇士营”

,学制为一年,第一批学员为一千人,由各屯所推荐的军中勇士、锐士与功臣入学。

暂不对外召收学员,先满足军中的人员要求再说。

教官则抽调军中的老将教授,主要教授武功、军事常识与基本的指挥。

何白有空时也会前往亲自教授,何白主要教授的是军人思想、道德观念、纪律作风、古今战争的发展趋势、并宣讲华夏的优异论。

另一座设立在都昌海边,名为“青州海军武官培育学院”



学制为两年,也是全封闭式管理,对外则宣称为“蹈海访仙营”



第一批学员为五百人,由八千水军士卒中所挑选得来。

因为海军的教官不足,因此都是共同摸索,自我训练。

何白只能教授一些基本的方向判定,淡水与食物的采集,败血病的防治,与海上枯躁的心理自我调解,世界各国各族及地理。

战斗方面,则大至的说说投石机、床弩对未来海战的作用,t型位的战法,详细旗语的作用等等。

这对目前以肉搏战为主的水军来说,有多大的作用就不得而知了。

对于两座学院,何白自然是领学院院长之职,以慰自已当年没有上成军校的遗憾,也享受一把光头校长的威风感受。

其实本没这必要,主公可比院长有更高的伦理关系。

何白主要还是防治军中私人部曲的产生罢了,想做到军中只有一个声音。

就在何白忙碌的时候,突然收到一封带有淡香的丝绢书信。

何白一愣,却是蔡文姬的来书。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