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聚合众心(1/2)
何白大赞道:“北海国能在中原混乱之际,有如此良好的发展,多蒙张君与在坐诸君之功啊。
请诸君受我一拜。”
张昭等吏员慌忙回礼而拜,道:“若无国相的兴国计划为基,我等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无能为力。
算来北海能有如今之兴,皆国相之力也。”
主从各自一阵夸赞之后,又重新坐定。
何白说道:“兴国计划已经证明有效有行,下面,我又有一个三年发展计划,还请诸君倾听。”
“肯请国相明言。”
何白想了想后说道:“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为减轻贫困少地百姓的赋税负担,我欲实施《摊丁入亩》之策。
全面免除各类的户赋、更赋、口赋、献赋、算赋、徭役赋等等赋税。
统一对田亩实施税收,加重田税至六税一,除此之处,不再征收其他的赋税。”
免除赋税,加重田税?
众人一时大惊,细细一思后,又感觉的确是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这对少地无地,但家中人口多的人十分有利。
但对多地人少的世豪却大不利,纵然算上家中许多的仆奴,这种赋税法可能也要比平时多出大半来。
是仪迟疑的问道:“主公,此政恐国内的豪族、世族皆反对矣。
这对主公治理北海,将大不利也。”
何白点点头,赞同的说道:“不错,他们是不会同意的。
但是,还需尔等先细细的与他们解说一番才行。
天下土地基本有定数,然而人口却无定数。
在本朝初建之时,就北海而言,人口可能只有十数万人,十一万倾的土地,平均每人可分得一顷,无论如何,都足够养民了。”
“然而如今,北海人口达八十万之多,平均每人只有十三、四亩的土地,除去赋税,仅供裹腹而以。
若是人口增长至一百八十万,那北海又会怎样?
不,不会的,因为有限的土地已经限制了人口的增长,北海最多只能容纳一百万的人口数。
再多的话,就会因为饥饿而产生暴动。”
“要么官府对百姓实施减丁杀戮,要么官府与豪族世族被饥民所推翻,天下混作一团。
等人口少至十数万人时,再重新安定下来。
如此百年就会是一个轮回,就看谁家能够在轮回之中坚挺到百世万世了。
然而摊丁入亩之政,就是为了缓解这种情况的发生。”
“此后我尚有二法,一是开拓土地,迁移百姓;二是设法增加粮食的产量。
摊丁入亩之政只是暂时之政,最终之政,我希望如桑弘羊所说的那般,全面免除田税,只收取商税。”
“去年的商税缗钱在一千九百余万钱,这十分不合理,尚不足盐税的三成。
官府明着是对商贾限制了,但其实还是太过优待了,今年要重新对商贾进行计算征收算缗。
集曹要对所有五千钱以上的商贾实施记录,无集曹颁布的商户文籍,不得从事商事。
少于五千钱的散户、农户只收取百钱以下的管理税。”
“对商品进行分类征税,生活所必需之物,如粮食,可以十税一,甚至免税,但要严控价格,不许哄抬物价。
非必需物,皆需纳税。
珍贵之物,将课以重税。
比如人口的买卖,人乃万物之灵,理论上我是不允许的。
然而市场有需,我亦不能强行废止,不过价格需要提高,不能比牛马价贱。
如壮奴美婢三十万钱一人,一般奴婢二十万钱一人。
对买卖双方皆要课以五成的重税……”
接着何白又说道:“天地有阴阳之分,人世有男女之别。
男婚女嫁为维持社会秩序,传递香火的一种必需礼仪。
天下男女之间大抵人数略同,基本保证每男可配一妇。
然如今权贵富豪利用权力与财富,大肆的霸占许多女人,此对天下无妻之人十分不公。
因此,从今之后,纳妾亦要收税,所得钱财全部用于民生。”
众吏一怔,但细细一想也是应当,于是问道:“不知该订多少税率?”
何白说道:“纳一妾者还算情理之中,可在接受之内,只需纳税三千钱。
然纳二妾者,就不好轻恕了,需纳税万钱。
之后每纳一妾,皆要翻三倍之税。
如此,纵有亿万家财,也难纳十妾。
此律,纵是我也不例外。
比如我如今有一妻七妾,在此律颁布之后,当娶第八妾时,需纳税六百余万钱。
纳第九妾时,需纳税近两千万钱。
纳妾之日,就是纳税之时。”
何白是知晓自家之事,起初少年轻狂,一下就霸占了八个老婆。
后来事务烦多,哪里有时间去一一雨露均沾。
弃之不理也不行,加上还有历史中有名的貂蝉与甄宓,论数量与质量都足够了。
众吏一阵大笑,只要何白以身作则,北海焉有敢违者。
众吏还恨不得富豪多多纳妾,好有更多的赋税可收呢。
何白又将农商之事,各种赋税的不合理与更变办法朗朗说出,众吏也认真的听着,文书阮瑀则在奋笔疾书。
半响,何白止讲,众吏才恍然明悟,何白所言之赋税征收法的确合理。
就如起初所说的那样,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极大的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接着,何白又废除关税,增加养路费,并对土地交易,房产建造与交易,车船等等税收进行调整。
众吏听着眼睛大亮,按何白之政实施下去,北海将来可能真的会全面废除田税。
这对百姓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想来就是不从事商事的众豪族世族,也会赞同吧。
何白的政策对汉朝的传统政策有极大的颠覆,众吏一想到最近所流传的故事,就心有所感。
何白这是真正的另开炉灶啊,要以北海为试点,试看新朝的政策优良与否。
不过众吏只是听着,暂时没有寻到机会发言问询。
何白又问道:“楼船官洪匡何在?”
“小人在。”
排在众吏之末的洪匡深深拜服道。
洪匡的俸禄是不少,但因无才学在身,所以被众吏所排挤,与王当都坐到最后去了。
何白问道:“这一年多来,你造船几何?”
洪匡拜道:“回禀主公,因郡丞张公不太注重楼船事物,所以去年小人聚拢了百人木匠,只造得千料斗舰一艘。
不过却伐得巨木千株,待其风干后,可造千料斗舰二十艘。”
见洪匡向何白告刁状,张昭轻咳一声,解释道:“吾观水军暂无大用,而国内诸事都需花钱,所以对洪大吏的支持不免少了几分。”
何白点点头道:“此番出征,我得到缴获有十亿钱,除三亿留做军用之外,张君可留两亿钱为国中公用。
另支楼船属两亿钱造船,此番我收得荆州兵四千人,还需大量的船只。
洪匡,务必为我培养出大量的造船匠来,每有一名千料船匠成才,赐钱十万奖励。
有三千料船匠成才,赐钱五十万奖励。”
“小人遵命,”
两亿钱,手中的开支都不比张昭差了,洪匡大喜的拜道。
何白又道:“王当,我支你工匠属两亿钱,具体的开支,容后我单独与你说。”
“喏。”
王当也欢喜的拜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