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这样衰落的:满清龌龊的十大弊政(3/3)
在这种优容宽纵政策之下,康熙晚年以来,吏治逐渐败坏,官吏贪剥肆无忌惮,以致各省仓库亏空动逾千万。
其后虽经雍正皇帝大刀阔斧,严刑峻法,惩治贪风,但因其统治时间太短,成效有限。
到了乾隆、嘉庆时期,官场则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吏治败坏已极,局面不可改易。
因之遂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之说。
乾隆朝更是产生了一个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贪官——和珅。
究其根源,主要在于清朝实行的捐官制度。
康熙十三年因平“三藩”
叛乱,实行捐纳制度,以补军费之不足,3年内捐纳的知县500余人。
为防止冗官扰民,规定:“捐纳官到任三年,称职者具题升转,不称职者题参”
(《清史稿》卷87选举志七),但在实际上无法贯彻。
雍正(1723~1735)时,道府以下各官均可捐纳,乾隆时文官可捐至道、府、郎中,武官可捐至游击。
捐官制度虽然为清政府补充了一项临时财政收入,但是使封建官僚机构恶性膨胀,花钱买来的官自然不可能廉洁,此举遂成为招致清朝吏治败坏的一大弊政。
十、闭关锁国
上文说到,清朝在收复台湾以前,曾经厉行海禁政策,严禁商民出海贸易,片板不许下海,犯禁者一律处死,货物没收入官。
这种海禁政策地实施,主要是为了对付郑成功及其子孙的海上势力,并不是针对外国的。
因此,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后,逐步放宽海禁,准许对外贸易。
但是到乾隆前期,针对英国等西方国家贪得无厌的要求,清政府又加强了对外贸易的限制,下令关闭除广州以外的其他通商口岸,并且颁行严格约束外国商人的条例和章程,这样便形成了所谓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历经乾隆、嘉庆年间,一直延续到道光时鸦片战争前夕。
所谓闭关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
主要内容有三:限定一口(广州)通商、严格约束外商活动、限制中国商民出海。
这种政策的原因亦有三: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闭关锁国”
的直接原因;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三是清朝统治的需要。
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
因为闭关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统治者愚昧无知,妄自尊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任人宰割,百年国耻,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闭关锁国当是其中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