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寇准之死篇(2/2)

即大臣们,都没法超越他的锋芒。

当他“举头”

与“红日”

(皇帝)亲近时,才能风光写意。

可一旦倔强顽固,那就只有俯瞰白云,晚景凄凉了…

但寇准死时应是无憾的。

于国有功,于民有惠,就算政敌,也已不在心上。

其中就包括陷他于死地的丁谓。

丁谓被贬往崖州(今海南岛)时路过雷州(今雷州半岛),传说寇准送了他一只蒸羊。

丁谓百感交集,提出要和他谈谈。

在丁看来,寇准定会答应的。

如今我们同是天涯沦落人,会有共同语言的。

可寇准拒绝了:我可以送你蒸羊,但并不代表你我能相逢一笑泯恩仇。

当天2人没有见面,就此永别。

寇准对丁谓最后一份心意是:把自己家丁都关在门内。

直到丁谓走远,才放他们出来。

同时历史可以证明,寇准真的是心无牵挂而去。他居然像传说中的得道高僧,居然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走…

远隔千山万水,寇准突然命家人回洛阳老家给他取一样东西。那是当年太宗皇帝赐给他的通天犀角带。大宋朝举国只有2条。于是寇准等待…终于犀角带来了,他沐浴更衣,穿戴整齐。向北面的皇帝与祖先跪拜,之后他躺上了塌,安然逝去…

一个传奇就此结束,但却难以盖棺定论。有人说他是宋朝的巴顿。一战争时期的无价珍宝及和平时期的垃圾毒药。依据就是澶渊之盟后,他与皇帝、与皇后、与同僚都势同水火,根本没法合作。所以也就谈不到对国家人民的贡献…

但当时包括王旦在内的所有君臣,他们哪一个是能扭转局面,把大宋拉上正常发展轨道的人?寇准为什么要跟他们合作?所以说,寇准不合作的背后,隐藏的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所以才有了后来要立太子、废皇后、贬奸臣、让赵恒去当太上皇、好让大宋焕发生机的举动。但“臣不密则失身”正史为寇准做的这一评价没错。搞阴谋政变却走漏消息,失败自然没话好说。可正史却也没因此而判定他是谋反、是奸臣…

落叶归根。那么寇准呢?难道就地埋在雷州?

经寇准夫人、赵匡胤宋皇后的妹妹亲自回开封进皇宫请求,刘太后开恩了。拔专款搬运寇准灵柩北还。但可笑的是,专款数额经精确计算,只够到达…洛阳!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