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三十五章 只是孩子(2/3)

“不说这些玩笑话了。

小阿娜依这情况,也是正常。

这几日我了解到一些情况。

小阿娜依五岁时便被人寻到,送到拜月教,学着如何做圣女。

平日接触的不是老公公老婆婆,就是那些成年女使。

根本没有玩伴和朋友。

她只是把你当作可以一起玩,一起开心的伙伴。

一个可以依赖的大哥哥。”

“啊!”

“我们在古寨这段时间,有可能的话,多陪陪她吧。

她也是个可怜的孩子!”

令狐冲沉默了。

第二天一早,三百狼兵在牛长老的号令下拔营出发。

虽然身处安全之地,但是自有大小头目带队有序出发,或前锋,或中军,或后卫,早有斥候前出十五里。

吕不鸣、令狐冲被安排在中军,与小圣女、牛大长老等人同行。

吕不鸣安坐在马上,看着骑马行在前面的令狐冲,他正与坐在马车上的小圣女隔着车窗,比比划划的说着什么。

逗得小圣女笑得前仰后合。

银铃般的笑声,洒满一路。

这时,牛长老驱马赶上,在队中与吕不鸣同行。

看到这一幕,笑着说道:“很久没有看到圣女这么开心了!”

“她也不过是个孩子啊!”

吕不鸣淡淡的说道 良久。

牛长老长叹道:“这是她的命啊!”

说着,他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行进中的队伍。

“一切为了圣教。

这也是我们的命啊!”

吕不鸣默然。

行至十里长亭处。

早有人来报,总督府官员和都司佥事俞大人在前面迎候。

队伍停下,牛长老驱马向前自去应酬。

一柱香后,牛长老拜别送行的总督府官员,陪着俞大猷来到了中军。

队伍继续行军。

吕不鸣忙上前行礼问候。

原来俞大猷奉两广总督欧阳大人之命,巡查境内各处峒寨。

要与狼兵队伍同行一段行程。

吕不鸣自是大喜。

他对俞大猷可是仰慕已久,可以与俞大猷一路同行正合心意;更求之不得的是,这一路正好向他请教武学上的疑难。

俞大猷毫无官架,安排随从数人随大队前进,自己驱马与吕不鸣、牛长老同行。

他对吕不鸣的剑法很是欣赏,对牛长老也是尊敬有加,不提官民之别,只叙年齿长幼。

一路之上,畅谈江湖,讲武论剑,三人相谈甚欢。

俞大猷虽是由文入武,却是军官世家出身。

祖辈的功名都是从马上、刀剑上得来。

自有家传武功在身,自小打熬身体,习拳弄棒,拉弓射箭。

成年后又遇明师指点,专习长剑棍术。

在东南海疆、西北边关多年磨砺,可谓是身经百战,武艺精熟。

此时正当壮年,气血两旺,处于一身武功精猛突进之时。

他自承少年时修练家传内壮秘法,专修气血、易筋锻骨。

他本是《易》学大家,由易释武,由易入武,走的是由外而内的路子,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是也。

俞大猷为人坦荡,毫无门户偏见。

见吕不鸣热切请教武学中难题。

他坦然道:“吕兄弟,你出身道家玄门正宗,在内功炼气之道上,我远不如你的见识。

我自束发起,从于军伍。

军中技击又与江湖不同。

二十多年来,这天下由南至北走了一遭,俞某在武艺技击上见识的多了,也有一些心得。

吕兄弟、牛前辈若是不赚弃,俞某便大言一番。”

又道:“俞某得李师良钦教导,平生擅长棍术。

某以为: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

《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

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

他详细讲解到:“要诀在于:中直八刚十二柔,上剃下滚分左右,打杀高低左右接,手动足进参互就。”

在马上,他以鞭代棍,一一演示如何中直,八刚要刚在何处,手动足进的注意要点。

聊得性起时,他竟拉着吕不鸣下了马,在队伍一侧,持棍操演。

棍长一丈二,两头包铜。

俞大猷持棍在手,右手握棍,左手压把。

介绍道:“这是李师取长棍以备倭,改良齐眉棍法,特制此棍,长一丈二。

我在军中将其棍法散繁集约。

共八式。”

说着,双手一振,起式操演。

只见棍势如山,大巧不工。

俞大猷一人使出,如同一队人使出。

无论来敌招式千变万化,只是一打一揭,一起一翻,一点一压。

“接敌时。

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

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

...

“千言万语不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一句。”

...

“‘后人发先人至’,不打他先一下,只是打他第二一下”

...

俞大猷此时虽然还未著《剑经》一书。

但是他对武艺技击的理论总结己然成熟。

他对吕不鸣讲解演示的技击理论,确实是字字珠玑,句句至理,对曾通武人那是千金不传的真法明道。

不仅让吕不鸣受益非浅,便是牛大和闻讯赶来的狼三这样的武林前辈来说,也是频频点头,大是赞同。

而令狐冲更是听得如痴如醉。

“技击之道,如同用兵之道。

不过‘因势力导,避实击虚’。

俱是乘人旧力略过,新力未发而急进压杀焉。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