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八十七章吃饭、吃茶、吃酒(1/2)

王伦回到自己的小寨,处理了几件遗留的事情,不久之后李助、朱武又联袂而来。

落了座,李助看见王伦正在吃茶,于是道:“哥哥雅好,李助俗人,不解此道。”

“这清茶可是好东西!”

怕李助、朱武还为刚才的事情难堪,王伦轻声一笑,对二人道:“两位兄弟可记得唐代卢仝所写的饮茶要诀?”

朱武见王伦并不因刚刚的事情心生芥蒂,轻松不少,爽朗一笑道:“倒要向哥哥请教!”

王伦小口喝了下茶水,就兴致勃勃地背诵起来: 一杯喉吻润; 两杯清孤闷; 三杯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行; 四杯发清汗,人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杯肌骨轻,六杯通神灵; 七杯不得饮,饮罢两腋习习生清风; 听罢,李助先恭维了王伦一句,“和哥哥相处,真让人心旷神怡,胸中一番俗事浊气冰消雪释。

李助有幸啊!”

三人有说了一会话,王伦却是决口不提刚刚的冲突。

等了一会,李助沉不住气,斟酌道:“哥哥,方才我也提点了宋万和杜迁兄弟,一会向裴宣兄弟负荆请罪!”

王伦放下茶杯,随口道:“如今山上兄弟多了,队伍也不好带啊!”

不说现在,就是原著梁山关系也错综复杂。

梁山好汉不是简单的临时组织的强盗团伙,一百零八将,各自有不同的社会经验、生活经历、能力、抱负、上山过程。

甚至很多人不是自愿,而是被宋江逼迫得走投无路才上山的,例如卢俊义、秦明、李应。

这一切决定了他们上山时抱着不同的心态,有不同的“奋斗目标”



例如李逵想打到东京,“夺了鸟位”

,捞个将军做;林冲想的是如何报仇;宋江想被朝廷收编,重新做回胥吏。

阮小七想着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生来要杀人。

因此,为了使得每个人都做出合理的预期,实现心理和生理上的基本满足,做到各司其职;也为了防止背叛行为,制度约束是必要的。

随着梁山的渐渐壮大,对制度的需求也更为急迫。

原著王伦被火并,除了个人原因外,缺乏制度保障下的绝对权威也是一个原因。

相比梁山,书中的其他匪帮和地方势力经营的方式都很简单,谈不上有多少制度设计。

例如二龙山,“占山为王”

,凭借兄弟义气来维持联合。

又例如小旋风柴进的庄子,“专一招集天下来往的好汉,三五十个养在家中”

,这是对东周“养士”

之风的简单效仿。

可惜时移则势易,在人才选拔制度相当完善的宋朝,没有一个吸引人的前途(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一个有能力的落难者(如林冲、武松)是不会屈居在柴进的庄子上无所事事的。

而汉代以前那种“士为知己者死”

的英雄主义食客,司马迁笔下的郭解、朱家、荆轲,到了一千年以后的宋朝,也早就死绝了。

梁山上燕青之于卢俊义,石秀之于杨雄倒是除外。

如今王伦虽然在开山之初就立了规矩,分了职事,众人也听命行事。

但是随着头领越来越多,各人本事高低不一,因着排座和职事问题早晚会出事。

李助、朱武二人看了今天的矛盾,顿时忧心不已。

今日山上如此,今后那还了得!

领导者的最大挑战就是,在衣食之外,在个人待遇之外,你能不能给众人一个更远大的目标,以及更高的个人形象。

如果没有,那么位置越高就越危险。

王伦看出李助和朱武的心思,笑吟吟地问道:“我问一句,朱武贤弟!

来我梁山,你为的是吃酒、吃茶还是吃饭?”

朱武一下被问住了,沉吟了半天无言以对。

喝酒喝的是感情,吃饭解决的是温饱问题,而喝茶喝的却是精神体验。

这是在追问上梁山的动机啊!

李助更心思剔透,明白了这一点,却不说破。

喝了口茶,朱武才说道:“我是好酒的,图的是个热闹;吃茶是雅事,怕自己没这份风流。”

说着看了一眼王伦,又道,“不过我看哥哥这问题问得似乎别有深意啊!”

王伦点点头,道出了自己的一番道理。

“一个人加入集体必然有其基本动机。

有的人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或者图的是钱财物质,这个可以比做为了“吃饭”

;有的人则是因为这个集体很温暖,有情感因素,大家在一起很开心,这个正好比为了“吃酒”

;还有的人则是有更大的抱负要在这里实现,这些人目标远大、心志专注,有更丰富的精神境界,这个就好比为了“吃茶”



对待这三类不同的下属,需要使用不同的管理策略。”

听了王伦这话,李助先领悟过来。

“哥哥妙论,还请细说则个!”

朱武不曾言语,但是努力消化王伦的言论,细细品味。

“对吃饭的人要展示能力,使用利益手段最有效果。

对要吃酒的人要联络感情,使用情义手段。

对要吃茶的人就要有精神上的引导和激发,多使用道义。

多管齐下,兄弟们才会众志成城,无往不利!”

“统驭下属,一定要拿出可以点燃他们内心的火种。

没有道,只有情和利是不够的。

如今兄弟们少有集体行动,熟悉不够,些许摩擦也是常事。

等时机成熟,我等做票大的,一则转移矛盾,二则磨合队伍也就是了!”

缓了缓,王伦说出了一番自己的用人法则。

李助、朱武听了奉为圭臬。

其实这些王伦原来不打算对别人说的。

只是梁山扩大,事务繁忙,他不能事必躬亲。

还要李助、朱武帮衬,因此推心置腹。

无论是原著梁山,还是现在的梁山,都是有核心决策层的。

王伦把李助、朱武当做左膀右臂,因此毫不隐瞒。

李助、朱武也担心这梁山兄弟,多是看王伦的面子名声来的。

王伦在还好,王伦出门,许多人他二人却指使不动,平白损了威严。

这时听了王伦一番话,方觉茅塞顿开。

各位试想,原著李逵是宋江的铁杆兄弟,平时最受宋江信任,感情深厚,这样的一个兄弟何以不是大骂,就是要看他头呢?

一个领导留住下属的最有效手段莫过于满意度和忠诚度。

满意度往往和物质获得有关,而忠诚度则和精神体验有关。

为什么这么说呢?

道理很简单。

一个领导可以给下属丰厚的物质收获,让他很满意,但满意了未必忠诚,特别是当下属的物质欲望被刺激起来以后,他更容易被利益所驱使,做出不忠诚的事情。

所以,在给予物质的同时还要不断地让下属感觉到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保持精神的自我肯定。

一个人只有在精神上投入一种事业当中,心底才会焕发出无限的忠诚。

这种忠诚会超越物质利益的得失和个人的荣辱。

领导的关键技巧就是对下属进行忠诚度管理。

靠利益造就的忠诚是脆弱的忠诚,靠感情造就的忠诚是不稳定的忠诚,只有靠道义造就的忠诚才是可靠的忠诚。

而连接忠诚度和满意度的最佳桥梁是信任。

利益上信任、情感上信任,这都是低级的信任,成本高、维护频繁、可靠性差;道义上信任是高级的信任,成本低、维护简单、可靠性好。

宋江在对李逵的态度上,就犯了一个小错误,过分强调利益和情感的手段,很少使用道义手段。

李逵虽然对宋江的实力有充分的信心,对宋江的感情也有充分的信心,但是惟独对宋大哥的人品缺乏信心。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