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1/2)

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 整个正统三十一年七月间,大明不管民间与官场,都是一片火热。

这一片火热,不仅仅是炎热的天气,还有各种讨论的火热气氛。

对于辟雍之会的结果,大多数人是不认同的。

再加上甲骨文发现这一件事情,一下子无数大儒都有发表意见的想法。

而有了天理报这个先例之后,短短半月之间。

仅仅京师就有十几分报纸出现,南方也有筹办报纸的想法,只是因为成本的问题,暂时没有开始。

无他,就是少府一套铜活字的功劳。

这些报纸的印刷都是由少府来承担的。

这才降低了成本。

虽然不能让报纸赚钱,但是最少赔的少一点。

但是南方却没有这样便利条件。

毕竟打造一套铜活字,不仅仅要昂贵的成本,还有无数能工巧匠。

民间士绅想在短期之间搞一套不大可能。

而且如果办报纸,还需要一套印刷作坊。

成本就太高了。

虽然大明的报纸产业行几年前就有了,但是真正普及开来,并且开始影响民间,却是正统三十一年开始。

当然了,对朱祁镇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无他,理学道统从唐末到而今,数百年的底蕴,决计不是,朱祁镇一个人可以轻易动摇的,即便朱祁镇是皇帝。

所以,大部分报纸都有一个态度,从各个方面来反驳五世说。

当然了,有些话不会明着说,含沙射影,隔山打牛之类的文笔。

每一个写文章的谁不会啊。

商辂这一段时间最忙碌不过了。

明报屡屡加刊,就是反驳这些文章。

但是并不能压制这样的局面。

特别是吴与弼主持天理报以来,更是冲锋在前。

就很多议题,反复驳斥。

吴与弼的落脚点就在人心之上。

大体而言,如果人心堕落,纵然物资上很丰富,这个世界也是一个乱世,甚至不能维持下去。

天下之安在于人心思定,天下之乱在与人心思乱。

人心不治,则天下不可治。

将道德提升到一个决定一切的地位上。

而理学这一套体系,恰恰是维系纲常,治理人心之法。

当然了,如果吴与弼一个人这样做。

朱祁镇还不在乎。

他还是有容人之量的。

但是在这个时候,各地地方官,乃至京师六部之中,纷纷有大小臣子上书。

秉承于吴与弼一样的观点。

重申先王之道,遵从夫子之言。

不要皇帝在标新立异了。

这就大大不妙了。

如果不逃出理学,或者儒学的框架,那么朱祁镇之后的所做所为,都会被打成王安石第二。

要知道,王安石在后世是正面人物,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彻头彻尾的负面人物。

是北宋亡国的罪魁祸首。

但是即便王安石也知道在变法之中,要将王安石自己的学说,定为官学。

其中阻力之大,朱祁镇可以想象的到。

特别是朱祁镇在西苑之中,修建了遂古殿。

专门存放甲骨片,与供研究的地方。

但是这三千甲片,真正被研究过之后。

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都是断断续续的,不成体系。

还有很多字是难以解释的。

暂时之间,不可能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而且朱祁镇用之震慑儒臣,也有断章取义之感。

真正想从这些甲骨文之中研究出来一些东西,却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

这种风潮不被遏制住,辟雍之会的所有成果将会毫无意义。

朱祁镇在乾清宫之中,召集了于谦,刘定之,徐有贞,陈文,丘濬,王恕,商辂,还有太子等人商议。

现在情况已经很明了。

虽然,而今内阁还没有换,但是徐有贞,陈文,丘濬等几人,下一界内阁增补人员,大都从几个人之中挑出来。

朱祁镇负手而立说道:“而今局面,诸位以为该如何做?”

“陛下。”

于谦咳嗽了几声,说道:“陛下曾言,不当以言罪人,而今吴与弼等人,虽然言语不敬,但是对朝廷也是一片赤诚之心,愿陛下念之忠直。

饶恕此辈。”

看似于谦什么也没有做。

那只是没有看出于谦做的什么工作。

于谦与很多大臣都有私下的沟通,安抚了不少大臣。

否则这一次反对浪潮,也就不是一些民间大儒,还有一些三品以下的小官,真正大臣,都保持了沉默。

这就是于谦之功。

朱祁镇说道:“朕自然不愿意大开杀戒,只是而今朕是一步也不能退了,否则事不可言。”

政治这东西,从来是这样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到东风,根本没有什么中间状态。

朱祁镇这一次让步了。

就会开一个很坏的头,那就是舆论风潮,就能让朝廷收回成命。

这是对朝廷权威极大践踏。

甚至朱祁镇心中有一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感觉。

为什么这么说?

无他,这种风潮之中,报纸的存在是一件倍增器,如果没有报纸的话,事情的影响力也不会这么大。

最少这种高层的政治分歧,不会闹得天下人几乎能识字的人都知道。

毕竟,很多时候,朝廷之中闹得很大的事情。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只会事后才知道。

朱祁镇不止一次,想禁报。

甚至商辂也多次上奏说这一件事情。

朱祁镇终究克制住了。

而今他禁报只是一句话的事情,但是他几十年对士林宽容的气氛,就毁于一旦了。

所以,朱祁镇自然不愿意大开杀戒。

只是唯一胜利者才能宽容,他可以退让,却决计不能让人认为,是因为顶不住这样的风潮而退步的。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徐有贞说道:“臣以为,此刻非用刑罚不可。”

徐有贞这一说,几乎所有人都看向了徐有贞。

其实而今这个局面,于谦一开始就劝说朱祁镇饶过这些人,也符合大多人数的心理,毕竟大家都是读圣贤书的。

甚至他们内心深处,未必多相信朱祁镇的理论。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